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百岁感言》

建立回访制度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10-05 16:46:44 / 个人分类:闲客日志

中国民俗学网的博客建立有些日子了。我是积极的参与者之一,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空间。但其中的许多文字,是用来填充空间的,很少有新意。尽管如此,还是有许多同仁来访。有时甚至是宾朋满座,蓬荜生辉,自己也觉得高兴,颇有点以文会友的满足。满足之后,我也去回访同仁的博客,这是一种礼貌,“来而不往非礼也”。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我也是“悦乎”者中的一位。几天前与一位朋友上街,谈起于丹的论语心得,说起一般人对这句名言的解释:“朋者,朋友也。"我的朋友颇不以为然,他说他查过字典、词典,研究过古文字,发现人们对这句话中之“朋”的解释是完全错误的。我说愿闻其详。他说:”月的古音读作肉,肉在古代是可以做束脩用的,束脩相当于现在的工资吧,两块肉在一起为之“朋”;另外,朋和贝有关系。贝是古代的货币,两贝为一朋。你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是什么意思。”恍惚中,我也觉得孔夫子这句话的用意值得考虑,是不是有点见了礼品就高兴的意思,该不是欢迎贿赂吧,尽管束脩和行贿不是一回事。难道这句话的原意如此,而我们用的是引申意义吗。不管怎么说,就算是约定俗成,也只好如此。

博客是一种交流平台,重要的是互动,既有来访,必有回访,这样才可以动起来。学术平台更应如此。民俗学会用了很大的力气为大家建立交流空间,目的也在于此吧。记得曹丕《典论论文》的第一句话就是“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是中国文人的积习,很难改。中国还有一句古话“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我看我们的学界也不能免俗,多少有些只顾各自门前的嫌疑。所以我建议建立各自的回访制度,建立一种亲近的学邻关系,关心自己也关心他人。比如我们每天都能读到许多新著,大家不妨读读,抽出宝贵的时间,加以评论或批评,这对将来学术史的研究是很有益处的,也免得学界的寂寞。就像我那位朋友对“朋友”的解释一样,不妨存疑。


TAG: 回访 制度

咏归堂 引用 删除 清欢   /   2008-10-05 21:51:44

陶老师所言甚是,不过对于我来说,还得花些功夫去适应这个新博客的操作规则,理解它和民俗学论坛的复杂关系……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