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其鸣也,求其友声,有朋自远方来,四海之内皆兄弟! 疑义相与析,佳文共赏之。希望与广大师友一同探讨、交流有关口头传统、民族志、民间文化等方面的话题。

东巴之死之思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11-09 09:51:47

纳西族文化东巴文化而著称于世,东巴作为东巴文化的活载体,其命运受到国内外的关注。而随着一个个东巴的远去,这个话题也越发沉重。今年是东巴的厄年,先继有和丁巴、和占元、习阿牛、和顺等大东巴离开人世,他们留下的话题依然沉重……

习阿牛一直公认为在世东巴中的大师,虽然他的户口册子身上标明的是文盲,但他在东巴文化研究、传承上卓然成就使其名声远扬。阿牛的地位在八十年代就已经奠定,整整二十多年里,大多只把他当作“奇货可居”的对象,照像、录像、访谈、签名,然后发表,播出,炫耀……啧啧,这是东巴大师!他无异于一座活着的博物馆、图书馆,他的离去则意味着一座文化宝库的坍塌,毁灭。他在中甸藏区,那里东巴文化只能是点缀,但作为民族文化,不应该人为设置界限,丽江方面应该有所作为的,但遗憾的是一直没有作为!网上也发过阿牛生活窘迫的报道,也有过加紧抢救文化的建议,但都无济于事。像阿牛阿普这样的大师,应该像活菩萨一样地供起来,专门派人跟班传承教授弟子,全程录像记录,尤其是难解经书,东巴舞蹈、东巴绘画等。早十年,则庶可成大功;早一年也是功德无量。我与几个阿牛阿普的弟子交流过,都对他的学识、人格敬仰不已,在东巴文化方面的造诣也是博大精深,是在世东巴中的大师级人物,是当之无愧的东巴大师!

一次次的电视台拍摄,更多是为了新闻或所谓影视人类学,为了拿奖出名,再其次是为了完成任务;一次次的学者来了,访谈记录,变成论文著作,发表出版,评职称当官员。当然也不能怨他们,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也为阿牛阿普的宣传,对其价值的认识都作出了贡献,他们能做到这些已经仁至义尽了,尤其是那些清贫的弱命书生们。

文化立市,一年一千万,不知这些都撒到哪儿了?东巴文化已经成了丽江的救命招牌,而真正的东巴却在穷山僻野苛延残喘,生活难以为继。

不敢奢望一千万里能给这些仍在世的,生活清苦的老东巴一瓢水饮。以前曾设过不少文化生态乡,生态村,传承点,但没有多少坚持下来,更多的是如果上面给点钱就搞搞样子,钱没了就停了。我知道的现在仍在坚持民间传承东巴文化的无一不是苦不堪言,困难重重,三坝吴树湾的东巴学校传承十一年,一直都是自力更生,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只忙得赢东讨西要,鲁甸的和桂生,还有宝山吾母也是如此,家庭生计压力,社会的不理解,都像无形大山压着他们,更大的压力是经费没有着落。一次次地找官员,跑部门,求爷爷告奶奶,时间长了,人家也烦了,也学会踢皮球了,正在研究哩!已经向上面反映了……有时,连他们自己都烦了,和桂生说,有时,我也在反问自己,这样苦到底图个什么?是为我自己一个人找钱?这样自我作践。家里农活顾不上,娃娃生病也不在家,媳妇不有意见?如果我好好地盘好那几亩田,种点经济作物,这个家还是不会差到哪儿去。但担起了这个担子,没法子放下来。原来的雄心早已消没了,这种难真的没有想到。

和树荣在三坝东巴圣地搞传承十一年,是迄今纳西族地区传承东巴文化最早,最长久的东巴学校,完全是自发行为,作为东巴文化发祥地,和树荣老师目睹一个又一个东巴的离世,传承的危机突显,他以个人的能力通过动员,宣传,在吴树湾成立了东巴文化学校,这样才有了十一年的传承,才有了现在学有所成的十七个东巴弟子,可以说,这也是传承比较成功的个案,因为他们传承的基地是在民间,扎根于本土文化生态与民俗生活中。当然,他们的传承更有悲壮意味,毕竟是在藏区,毕竟是偏安一隅的“落后”地区,如果说和桂生还可以找到组织,找到相关部门,和树荣他们就更为凄惨了,只能通过熟人来讨饭式的化缘,更多的是自筹自建……


TAG: 东巴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3-28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224427
  • 日志数: 89
  • 图片数: 19
  • 文件数: 58
  • 建立时间: 2008-11-19
  • 更新时间: 2017-11-24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