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记瓯海周岙正月十三挑灯

发布: 2009-2-22 16:56 | 作者: 网络转载 | 来源: 民俗学论坛 | 查看: 798次

温州晚报:天下十分明月夜 周岙挑灯得二分
w7o;iS YV p

——记瓯海周岙正月十三挑灯

www.ouhai.org.cn    更新日期:2009-2-16 10:50:20(31)来源:温州晚报  作者:曹素素 叶卉   编辑:丁雷

B1s+g'mr0X jO8h
  灯笼璨若明珠,灯下喜气洋洋。叶卉 摄
  文化如此代代传承零碎伯伯 摄
  灯笼制作行家周文新老人。叶卉 摄
  周作平也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制灯高手。叶卉 摄
  

%Z&Ove"I \8Le&] gV1P  □本报记者 曹素素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m-R/E5o&@}Y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0j|N;L!}j d%_&u3aUz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O.s.N$S&T

r1C(Q#L&\2s6d,I  周岙挑灯历史源远流长

Y$\0Mv L0t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3E,hq*x$p2g

  “角胜争奇,游观者摩肩接踵,几无置足之地……”《岐海琐谈》所描绘的明代温州元宵灯会盛况,正月十三这天在瓯海区泽雅的周岙村得到了重现。栩栩如生的造型,斑驳流动的光彩,挑灯已成为周岙及周边民众盛大的民俗活动。

)x S0bh kwa

4|%FW3p!V^ Kd  今年正月十三的下午开始,周岙已是热闹非凡,家家户户门前都挂着红绸缎、大红花、红灯笼,喜气洋洋。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C4L6cMH4jfo%[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7j&~ W L#U%i

  周岙是“纸山泽雅”一处山岙里的小村庄,距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这个古老的乡村还遗存一种非常古朴的民俗。每年的正月初一刚过,家家户户就开始扎制各式各样的花灯,有三角的、四方的、五星的、六棱的、八面的,也有鲤鱼灯、老鼠灯、五星灯、宫灯、亭子灯、宝塔灯。到了正月十三,挑灯闹节庆。在周岙,这种风俗一直留存至今,被称为“周岙挑灯”。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d gT)O&Zg

#Q4b~kZ}m  熟悉当地掌故的瓯海区文联副主席林长春先生说,“周岙挑灯”是温州市西部泽雅山区保存完好的民俗活动,据传始于明嘉靖年间。从那时起延续至今,这里的人们一直将正月十三作为春节期间最为隆重的节庆。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xc hO;u3[

p*f3Nz+L M] Z  据传,“周岙挑灯”的创始人是周岙地方上一位名人,叫周东海,官拜右丞相。明朝嘉靖年间,他看到京都有闹花灯活动,告老还乡之后在周岙也兴起了这样的一个挑灯节。这项习俗一直沿袭到1952年,600多年没有中断。40年后的1994年,村民生活富裕起来后又重新兴起。从2005年开始,泽雅镇政府还在挑灯前组织灯笼评奖,鼓励村民继承好家家做灯笼的传统,这项古老的习俗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这一活动逐渐成为该村最热闹的节日,并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k"NP#I ?*i8m.KU

Ig/pQ6E  挑灯巡游红红火火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2[NpIj*t@K

9A {D,K%W{'@n\gQ_  正月十三这天傍晚,天刚刚擦黑,人们吃完充满乡土风味的晚宴,纷纷到屋外放起鞭炮和焰火,并点燃事先准备好的柴草,村人称之为“燂红”。之后,各家用连叶带竿的细竹挑着的自制灯笼上路汇集。

Q'H-K4sT C_

"}v1Scs*_s  晚上七点,挑灯的时辰一到,三声炮响,巡游队伍以石马殿为起点开始出发。一路上,形状各异、流光溢彩的灯笼在夜幕渐渐降临的山村夜空里摇曳,如梦如幻。巡游队伍经过每户家门,每户持灯的人就相继加入到巡游的队伍中。人越走越多,灯越聚越亮,天越闹越红。巡游的队伍中夹杂着吹打队、铜鼓队、骑马队、舞龙队、戏曲化装队等队,精彩纷呈。当巡游队伍到洞桥头时,是挑灯的最高潮。

&x-Y L5n+g-X&i

kM2rp$E wM~x  队伍所到之处,沿途的村民又是放鞭炮、又是燂红,锣鼓喧天,欢声雷动。整个村庄沸腾了,成了不夜天!

-oN3l%o[GWdt

$xHa+N1hJ9Hh  整个队伍停停走走,绕村子一圈回到石马殿,大概要经过三四个小时。

/oOo1J-`*iy4y u]_E

E?'N'cd-]R0a  按照当地的传统习俗,挑灯的队伍回到石马殿后,制作精美的灯将会被保留在殿里,而绝大多数的灯都要在殿外烧掉。红红的篝火泛起满天的星点,似乎在向大家预示新一年的生活将更加红红火火。

\9p l*eX0|f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_)cd @1gi(_c3E

  挑灯人家世代传承

'P c6EW4Me;g9e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f-H&C7^(b7k4_

  周岙的“灯”,大多采用老竹头制作而成。为迎接“挑灯”这天的到来,村里81岁高龄的制作灯笼的行家周文新老人早在一个多月前就开始忙活了。周文新老人是当地制作灯笼的行家,在每年的花灯比赛中,他的作品屡屡获奖。

P"\VcF6S

Z:j6n3x6A)VA5WpCQ  这天,老人家门口早已摆放着各式各样的花灯,有五星灯、花篮灯、橄榄灯还有如糖葫芦的对联灯等。

&GqCu$}({

+}5R j0Ve!KY\  当我们赶到老人家里时,周文新老人正赶着去给自己那只走马灯做最后的润色。只见那只灯里,镶嵌着美轮美奂的亭台,两只分别载有三个京剧人物的小船在风瓣的转动下,飞快地旋转起来,灯里的人物更是栩栩如生。

-w e~%TJ'VK[L

$LP+}Dv T.a1o&YH+h f  据老人介绍,做这么一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o{*XhW;l[4u

:qI"b@0O'P  个走马灯起码要一个多月,光是扎篾、贴纸、整型到上色,就得十多天时间。“这些灯,以前村里家家户户都会做。现在会做的人越来越少。”老人的子女也都不会做了,倒是他的孙子,待在老人身边耳濡目染,会做些简单的挑灯。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EG+Yje'r0S6U+v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4s Mgt^R|$x

  周文新老人16岁时学纸扎。据老人介绍,当年村里很多人家都会这门手艺,他就是从自家的亲戚手里学来的,橄榄灯是他所学的最传统的花灯样式,之后花灯在他的手里不断推陈出新。

6`E%T{(V~BcGc

1ABIBl  “以前正月十三,我们周岙村家家都会自制挑灯,喜迎节日。但近几年村里的一些人家外出经商的、务工的、求学的,虽然这天必定会赶回村里过节庆,但赶制花灯是来不及了,于是很多人会买上一个灯笼应急了。”周文新老人说,“挑灯”虽然看似简单,但制作起来却有自己的门道的。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P Cw.Q#X8].B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eGC `"CQ!P

  老人拿来了篾刀示范给我们看,原来他劈米篾的方式也与别人不一样。他把竹条劈成篾,再扎成圈。如此扎成六个圈,成为一个框架。再用又软又薄的拷贝纸蒙在框架上估计个大概形状,一个橄榄花灯基本的框架就制作好了。然后再贴上事先刻好的图案。灯笼做好后,老人还要在上面题上“风调雨顺”的字样。

4O`4@f I'c.i

'h ` o2Jini_}  周文新老人告诉我们,一盏灯笼不仅反映出制作者的素质修养,更反映了地方文化底蕴。灯笼制作不仅讲究造型设计,材料的选择,也注重多种文化元素的组合。持有同样的说法的还有村民周作平。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T!Z)q*F0ht o3jB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R,Gw;L.xo.UA

  今年50岁的周作平,是土生土长的村里人,也是村里做灯笼数一数二的人物。

'nq8M\X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1VN`,^Jhax#A@

  周作平开着一家诊所,在灯会的汇集地洞桥头边。他说自己制作灯笼是一个喜好,至今已有20个年头了。耳闻不如眼见——他制作的花灯果真显得特别精美。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g t4g3@3_P_1F7^|

|z5q `i  “大年初一,我就开始动工了,因为开诊所,平时白天工作都很忙,只有到了晚上十点打烊以后,才有时间制作灯笼。”周作平说,他每晚都要忙到凌晨1点多才收工。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O1xu{3Pq"d#B

xU%kig+XP  周作平制作灯笼特有创新思想,逢什么年他就做什么灯。今年牛年,按他的惯例要做个牛灯。但他觉得牛制作起来,不大精致,就构思着做一个亭子灯。

M*KnMO\"ML

$Ew0@ `EPzc  只见这个八角灯,外层是龙凤呈祥和神态各异的八仙图案,里层的部分是可以旋转的,在上面贴着刻有牛的图案——这是他那学美术的小儿子周晖翔一刀刀刻出来的。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T&J+[QFGf

|!W5m9D.V W3oq  灯彩文化古老丰富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a\"BGx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f9DoLb J?~.k^w

  像周岙挑灯一样历史悠久的灯会,其实在温州还有很多处,如乐清蒲岐灯会、瑞安的曹村灯会、平阳“灯酒宴”、龙湾的普门灯会等。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9V'Ce l&| |vi

?t6Qp&XK  灯彩在不同地方的乡俗民情还产生了不同的灯彩艺术和活动形式,如在洞头岛上,有渔灯舞、孔明灯、元宵节上的“迎火鼎”和“迎火兽”;在乐清一带有首饰龙、龙档、台阁、龙船灯等。而市区的板凳龙灯、永嘉珠岸村的珠灯、龙湾沙城的“拼字灯”、平阳的“走马灯”、洞头的渔灯等,共同构成了温州丰富多彩的元宵灯彩民俗。

iB:q$z,] k1f

7o0]g(eX5?-Z  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一钢先生说,温州灯会的历史非常悠久,内容也相当丰富。具体在什么时期已出现,而今是无法考证了。但在宋代文人墨客的流传后世的诗作中可寻到其中的蛛丝马迹。到了明代,有关此类灯会盛况的记载更是数不胜数了。永嘉诗人叶适有诗云:“艾褐家绸阔阔裁,抱子携孙看灯来。”

0i-q-U!d h*w4P3Q&q

4a8Nl @6kF}4c(w  据民俗学家叶大兵先生的《温州民俗大观》中记载,温州元宵灯会,唐已兴。《太平寰宇记》曾载:“永嘉土贡竹丝灯”,既然它作为贡品上贡朝廷,说明当时在制作上已十分精巧。宋时更盛。    

L7@b3tc;cI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tdG5FhWL

  相比工艺复杂的鳌山的灯彩,过去普通温州人家在元宵节挂得最多的还是竹丝灯、走马灯等价廉物美的灯彩。曾作为贡品的竹丝灯是用竹篾糊纸做成,纸面上贴有太平花、迎春花等图案。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K JH Q.tZk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hh-|yN

  “周岙地处偏僻,因此保留了更多的古老灯彩元素。”潘一钢先生认为,周岙挑灯作为“非遗”的价值,除了保留民间祈福的传统元素之外,还在于它成了当地村民感情交流的载体和新的文化品牌。

B*p%S L'b

TAG: 挑灯 正月十三 瓯海 周岙

字号: | 推荐给好友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sec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