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珍品

发布: 2009-1-08 22:42 | 作者: 网络转载 | 来源: 民俗学论坛 | 查看: 703次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珍品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7Zj9FfG8M o&nm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J&B#E5_3`C
(摘编自香港《大公报》 作者:洪 捷)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O,^_ZF+{+o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8Ij-ria3^0mk_,^y P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2009-01-08 17:33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Ut#fx+K


^d`~w$eZZ7|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IL[s2_

&P;o7P$M b7{ L8oyC

清代藏族手术器械,每一件都刻着精致的图案。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J)i!?DF8n1x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e_Y;]o,g%|g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cr QrUab?!e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AY4g8L1Z'VNM
  昆剧、古琴、木卡姆、长调,已先后被联合国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不过,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岂止此数?香港文化博物馆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展出三百多幅图片及百多件实物,目前,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达一千零二十八项。  
"L\Z.O5^$[f
6A3Br9}F1Z6nH
#W]*XT!TP'c8E`Euu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于香港文化博物馆举行,国家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副主任张刚向新闻界介绍了部分展品。
uz ?q+`0_-E
3r`2FL(w;ZL  萨满服装已成绝响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2A`q8|wM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Q h]+vl3n1sp
  踏进展览馆,观众第一眼便被一套动物皮服装所吸引,原来是鄂伦春族萨满服饰。张刚介绍说,鄂伦春族生活在我国黑龙江大小兴安岭一带,这套服装是渔猎时所穿。?是一种形状像鹿的动物,生长在雪地中,为了保护环境及稀有动物,现时国家已禁猎,也不会再生产这种服装,因此人们只有参观博物馆才能观赏这种民族服饰。
H ^T r`
8^ K-|3}M(]j}  除了生活上的艺术,我国的民俗工艺更是繁花似锦。张刚又带记者来到一座秸秆扎刻《故宫角楼》,外表看去,这座故宫角楼似是木搭的微型建筑,却原来,它是由工艺师徐健,用高粱秆以入榫的手法,与故宫内的角楼一样,不用钉不用焊不用胶水,以卡尺、剪、锥、刀、竹签及油灯为工具,靠手工攒装、扎刻而成,其造工的复杂精巧,令在场所有人啧啧称奇。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D$c$_lMcu]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Ll6b&b|Y q
  在展场的四方柱上,挂着一些各种色彩形貌神秘的脸谱。张刚介绍说,这是位于贵州安顺一种称为地戏的面具。顾名思义,地戏不用在搭建的舞台上表演,只在地上演出,那是明代开始,于我国贵州或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的汉人村庄流行的一种戏曲表演,当时有很多来自南京、浙江一带的汉人在少数民族地方扎驻,他们在大节日期间便邀请戏班来演出,这些曲调接近当地少数民族音乐,但语言则是明朝的官腔。五六百年流传至今,在安顺共有一百多个地戏戏班,每个戏班只演一出戏,内容大都是《三国演义》、《杨家将》等故事,通常在正月初二演至正月十八,才演完一出戏。现场展出的面具,便是演地戏时,挂在演员额头演出。
v8Tl2BvFe
n*E;Fj6C3S*HM"l  “水书”和甲骨文有关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i&irt#T)O:_8e y

:CLh0nb2HZ6J'[^  我国的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各有其独特的文化,让中华文化更加丰富繁盛,张刚又向新闻界介绍了现场展出的水族“水书”,这几本“水书”文字,像甲骨文般,很难有人看得明白。张刚笑言,“水书”真的和甲骨文有关。原来“水书”是黔南水族中,一些称为“水书先生”所通用的文字,“水书先生”的工作和道士有点相近,每逢水族人家里上梁或有大事,便会请“水书先生”来进行一些仪式,而“水书”便是“水书先生”所用的程序指示,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现时国家共收集了一万多册“水书”,并邀请仍从事“水书先生”的人来翻译,根据部分翻译所得,当中有一百多个文字与甲骨文的意思是一样的,因此专家估计,可能“水书”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流传到少数民族地区的一支,这种文字一直使用到如今。
Hiw,h wV3GL%j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z1B)B9C6H ?;g/f
  百姓爱用料器仿玉器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6e6c FMb*FI

eXi3q"L r4j  几位工艺师来港,示范及介绍他们擅长的作品。刘星是北京料器工艺传人。他介绍说,料器本是玻璃,已有二千多年历史,早期人们无意中在沙里发现一些晶莹剔透的东西,原来就是玻璃,玻璃本称琉璃料器,料器本来是用来称呼玉器,而琉璃料器则主要是用琉璃来仿制玉器的质地。在明代,琉璃料器是皇家工艺,但到了清代,康熙觉得琉璃与“流离”发音相同,有“流离”失所的寓意,因此下令不可称琉璃,只称料器。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1kh}#G#YW&} h

$ns9Jr2?C_  刘星说,这种料器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很受老百姓欢迎,因为人们没有钱买名贵的玉器,用琉璃来代替,也很漂亮美观。他表示,作料器难度在于不用机器,玻璃热软了在很短时间内就要捏好需要的形状,否则便会内热外冷而爆裂,部分上一辈老师傅的料器配方,也已失传。
5Ig#[hc1q
Pm@2L NM  记者们在一个色彩浓艳的盒子前驻足,这美观的盒子内,竟摆放了一套“藏族外科手术器械”。张刚说,这是清代的器械,也是唯一保存最好的一套。全套器械用锡金属制造,上面薄雕了精致的花纹,象征神圣。早在二千多年以前,藏人已懂得使用外科手术。
;`@ [ RQV%J ` c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C0[ N Iikdj
【编辑:官志雄】

TAG: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 珍品

字号: | 推荐给好友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sec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