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一首民谣背后的移民往事

发布: 2012-6-11 09:08 | 作者: 王文元  | 来源: 兰州晚报 2012-06-10 | 查看: 479次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5~P'Y_jR zr)O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I"cMg]2OR5I

SiH V'wFl


e.m'['Q G$U;m6N 

8q9OTK3K ] o]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gQ1Qu[l5| d

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根”(资料图片)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YLU/hnz e#]

~,B h8J*i

大槐树下的老鹳窝(资料图片)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V3?1@A_O h*~'J@6^*y


*q"aG zd*d"gJ&M$C 

g#Z3I(B4K7T,?*nQT%smO*P

  西北各地都流传着“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的民谣。这首民谣的背后,就是被人们经常提起的明代大移民。这次规模空前的大移民给甘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也奠定了今日甘肃的文化基调。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PJR feB6{


#E+SOk$?U9H
S*W&dw2pl8`;p_

  A、甘肃自古就是移民地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n.{1OQGr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1MY Z VE:X9rN&~8_*R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省份,众多的民族给这块土地留下了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

pb}P*G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2h~8o.fq8c vWk

  从记载来看,甘肃至少经历过四次移民高潮。第一次是秦始皇时期,蒙恬修筑长城之后,在甘肃境内设置了榆中等县,第一批中原移民就来了。第二次是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后,整个甘肃全部归属中央政府所管辖,大批的中原移民也陆续从中原地区迁移到甘肃,这是继秦之后的又一次移民高潮。汉武帝为了巩固河西走廊地区,大批中原地区的罪犯被充军发配到甘肃。西汉时期,迁移至河西走廊的移民达40万人,仅仅在今天内蒙古额济纳旗地区(原属甘肃)戍边的军人就达到18万。第三次是北魏隋唐时期,这也是丝绸之路最为兴盛的时期,河西四郡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当时武威的人口达百万,有七座卫星城。这些人中既有中原地区来的汉族,也有来自西域的商人。第四次移民高潮就是明初,为了消除边患,朱元璋一方面将大批江南的罪犯充军甘肃,另一方面将山西晋南的大批居民迁移到西北的甘肃等地。

!j-A:nn.Q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w2g Fdz*`

~-ktp3p

  B、朦胧记忆“大槐树”

5jr2S w7b kj6yf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7BawIC;dIK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中的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山西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大槐树公园内。在元末的战乱中大部分地方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山西相对安定,加之大量难民流入,使山西成为当时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

4xzH ?%g)K
\ \VGuK,q

  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1407年)五十余年间,明政府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当时,明朝政府在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许多年后,当年的移民后裔虽然已经不记得具体的地方了,但是“大槐树”的影子却长久地留在他们记忆深处。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f"JVef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A\ Wj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一部分到河南、湖北等地,一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今天,在甘肃的某些地方把上厕所称之为解手,这句方言的背后其实就是山西移民来甘肃艰难历程的佐证。据说,当时为了防止移民逃跑,都被反绑起来,用一根长绳连结起来。要大小便,就必须报告官兵,解开手上的绳子,“解手”一词由此而来。而移民们反绑的动作,也演变成了西北人走路背手的习俗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1oaDgJsU#En2@1D)X


P|'x@U HC.b:T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p ~(p7q}2V

  C、戍边西北的江南移民

v9c7l.yG
E|$e T5E

  除了山西人移民甘肃以外,大批江南人也来到了甘肃。甘肃中部地区的江南人来自南京等地。洪武五年,南京周围的豪门大户和汴京17个姓氏的居民迁徙到甘肃中部,其目的就是要加强长城内外的边防力量,保护明王朝政权的安全。洮岷地区的江南移民则是戍边将士和发配充军的罪犯。

Mj"Znp!h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E?{1du@

  1368年,明王朝建立后,明政府在甘肃境内设置了卫所,用以巩固地方政权,防御少数民族进犯。其中在今天临夏、甘南一带就设立了临洮卫、岷州卫、洮州卫等卫所。按照明代军制5600人为一卫。卫所所属的部队,有的是留下戍守的部队,相当一部分是充军的犯人。据记载,守卫洮岷地区的官兵仅作为充军的就有三万人以上,如果加上他们的家属至少有十万之众。这些人大部分是明初将领徐达、常遇春、沐英、李文忠、胡大海、金朝兴等人的子弟或部下,大部分原籍应天府、凤阳府。这些人从江南迁来后,以洮州卫城为中心分散后居住周边各个战略要地,起到了守卫卫城抵御少数民族进攻的作用。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h;Z9_O cE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PIw8nu3ZY

  至今人们在《洮州厅志》上还能见到这样的记载:金朝兴是南京伫丝巷人,忠勇多谋,有儒将风。洪武十二年,明太祖朱元璋任命金朝兴为都督奉国将军,从西平侯沐英讨洮州一带的少数民族,平定结束后,曹国公李文忠命金朝兴修筑洮州卫城,有功被封为宣德侯,他的两个弟弟都被授予卫指挥使,因此就留在了洮州,后来金朝兴在征云南时去世。而明初名将李胜是凤阳府定远县人,他的儿子李达,曾镇守洮州四十余载,子孙六代继其卫指挥使职,直到满州人入关才变军为民。

d q)A} z:[p-f)J#_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b6V Eh wgI Q a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g)C&J c ?~

  D、为今日甘肃文化奠基

4^7j*Q/Ru
^Y6Q0g1`Gkk8~

  肃王和韩王也从江南带来了大批的护卫、仆役、属官。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封诸子为藩王,其第十四子朱被封为肃王,就藩府甘州。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肃王府迁至兰州。除肃王外明初甘肃还有封于岷州的岷王,封于平凉的安王,以及后来接替安王被改封而来的韩王。在这三位王爷中封于岷州的岷王后来改封到云南,没有来甘肃。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Rg!B8H[)Bn


5\b \ wE,h+z j%J*I5Os

  这些藩王来甘肃时,带着大批的护卫甲士、巫医乐师,这些人成为另一种移民。大批移民进入甘肃,不仅将原居住地的饮食、服饰、语言、生产方法、风俗习惯以及方言词汇带入新的环境,还将一些神话传说带到了甘肃,也在兰州形成了一种比较独特的移民习俗。《皋兰县志》记载过的天涯望哭,就是留在兰州的移民中形成的独特习俗。肃王来到兰州后,江南等省人迁居兰州者甚多,其中也有不少士人,致使外来人口大大超过了本土人口。明朝初年,从江南各地迁徙来的人口占据了兰州所有人口的十之七八。因路途遥远,有些人再也无法回江南水乡,思乡之情无处发泄,于是想回娘家的妇女,只好在大年三十下午,祭祀家族祖先的时候,触景生情,好在院内哭泣一场,算是对遥远亲人的祝福。兰州的晏公庙则是江南移民从南京移植而来的。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j!m/l _8g:r


`t1u5p(W&W!b1r:T

  以临潭、岷县为中心的洮岷地区保存了全国独一无二的端午民俗———端午祭。它给人们揭示了500多年来,十万多名来自江南地区的移民不仅完成了中央政府赋予的重任,而且也将自己家乡的传统习俗保留了下来,成为特殊的群落。顾颉刚等诸多学者专家曾经到这一带进行考察研究。因为在洮岷地区根本没有茉莉花,洮岷地区流传的发型、方言,也证明了那段艰难的移民历史。他们的方言中也保留了大量移民色彩。现在,许多当地人口语中还保留着江南腔调。

VTL ]a
]^D,t T

  明代是甘肃本土文化的成型之时。移民活动不仅填补了甘肃人口的不足,而且文化也在这种大融合中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在来自江南等地的学者、工匠们的带动下,甘肃各项事业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江南的学者为甘肃培养了著名学者段坚(其祖先就是从山西随肃王而来的),而段坚则培养出彭泽、段续等一批才子。在这些学者们的带动下,明代甘肃地方文化日渐兴盛。众多著作问世,大批学者的出现,一批外地民俗嫁接保留,众多建筑的建设,奠定了今日甘肃本土文化的底韵。

0` ?Uu#n8`;a*C;gD

TAG: 本土文化 大槐树 甘肃 移民 祖先崇拜

字号: | 推荐给好友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sec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