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侗族傩戏随意改动将导致面目全非

发布: 2011-5-06 22:47 | 作者: 杨世英 | 来源: 中国新闻网—中国文化报  | 查看: 435次

 

T W!Gk#kB2s

1ow|&DL2?Nd}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S:Nt4p

{Y_P U

富有神秘色彩的傩戏面具

4h#y:M[)oSE_/w)h)d

Kg!]7U V-]u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Ced7y\PoQ7|u

?I*C(l8C#b{zS

侗族傩戏艺人

*etb'n9S,o#}"h }%Ze

  杨世英

b.uS XE(t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i.R'f}{;o2~

  起源于元代、有着600多年历史的侗族傩戏“咚咚推”,如今依旧在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天井寨上演着,但是,当日前笔者奔赴这个位于崇山峻岭中的村寨,对当地傩戏的历史渊源和当今的传承情况进行调研时,却发现其传承状况让人担忧。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BDh9s@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4}O%h|R']xw

  历经动荡顽强存活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Xjd7Ecym S m1a

g.]^Fg X.x7|  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等省。在中国傩戏中,“咚咚推”的流行范围最小,只在一个村寨——天井寨流传,但它的人文价值丝毫不亚于其他傩戏,并已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孙文辉说,“咚咚推”在元初随龙氏进入天井寨后,一直处在与外界相对隔绝的文化环境中,因此留有那个时代的古老印迹,对研究宋元南戏和侗族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W2oEp)R%OCO^

/ii O@E1J2J  旧时天井寨有盘古庙、飞山庙各一座,春节期间当地群众轮流祭祀,祭祀时必演“咚咚推”。每逢天灾或瘟疫时,当地群众也要表演“咚咚推”。因演出时在“咚咚”(鼓声)、“推”(一种中间有凸出的小锣声)的锣鼓声中跳跃进行,因此被称为“咚咚推”。“咚咚推”所有的演唱全部用侗语,表演在舞蹈中进行,演员的双脚一直是和着锣鼓点,踩着三角形,不停地跳动。据当地艺人介绍,这种踩三角形的舞蹈是根据牛的身体而来——牛的头和两只前蹄是一个三角形,牛的尾巴和两只后蹄又是一个三角形,这也说明是侗族的农耕文化孕育了“咚咚推”。“咚咚推”作为一种侗族傩戏,有着极大的包容性,其剧目既有反映本民族生活的《跳土地》、《癞子偷牛》、《老汉推车》,也有反映汉族文化的三国戏等。天井人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到“咚咚推”中——他们崇拜关老爷,就让他在戏台上出尽风头;他们敬重华佗,鄙视巫师,就在傩戏中让华佗大显身手,让巫师颜面丢尽。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oNNR~OMQ

4m8I yt7R+L  许多地方的傩戏一般是由巫师演唱,“咚咚推”则是由普通村民负责表演,它是一种由当地村民全面参与的艺术形式。因此,“咚咚推”和天井人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全寨人包括女性都能学习和参与演出(三国戏中的貂蝉、甘夫人、糜夫人等都是由女性来担任)。“咚咚推”不为私家演唱,是天井人的集体活动。演唱之前,全寨人聚集在一起,各执香火纸钱,祭祀开天劈地的盘古和五代时期湘西南“十峒首领”杨再思。主祭人铺摆猪肉、糯米粑、果品和米酒,向神禀告这次演出的目的,请求神的保佑。然后炮声一响,开柜取出演出用具,在凳上摆齐,大家一起商定本次演出的剧目。一到表演“咚咚推”的日子,全寨人既是演员、乐手,又是观众,附近的侗族同胞也会翻山越岭地赶来观看,因此当地人更加珍惜这一艺术形式,代代流传。据悉,天井人从十几岁起就要开始参与“咚咚推”的演出直至去世,正因为如此,几百年来“咚咚推”始终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侗民起义失败后,当地百姓惨遭官军杀戮,天井寨由原来的200多户人家锐减到10余户,但“咚咚推”却没有消亡,而是顽强地存活了下来。

-V.muOu$m7kf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0l J7f kU op

  随意改动将导致面目全非

5ixH? M5cs;h0L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T O,\ ei V

  在“咚咚推”的传承历史中,有许多人是值得铭记的,比如现仍健在的百岁老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龙子明。龙子明自童年起就随父亲学习“咚咚推”,深得侗族傩戏艺术真传,90年来演出不断,被人称为寿星傩戏师。即使在“文革”禁演时期,他也会在夜深人静之际,和本家侄儿偷偷练习。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老人默默地将21出傩戏剧目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kqFv1l^w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Nw UK4I,xlGr

  通过走访,笔者发现“咚咚推”虽然依旧在这里上演,但和其他非遗项目一样也面临着传承的危机。比如艺人年龄老化,表演人才欠缺。在天井寨现在的戏班里,笔者发现演员加乐手不过十三四人,演出时百岁老人龙子明也要勉力登场,否则就无法凑成整台戏。由于学习傩戏表演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学成后又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这使得当下的年轻人不愿从事这一活动,只是在需要表演时才临时参与练习,应付了事。

3_s~n/d2G9f.{9d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TKz!acb:?G-Di

  为了保护和传承古老的民族文化,当地政府投入了大笔资金,但主要用在发展当地旅游和基础建设上了,如建进村门楼、风雨桥、寨门、戏场、看台等。龙子明说,天井寨村民曾多次向政府要求重修在“文革”时毁灭的飞山庙和盘古庙,但迟迟没有得到答复,“这两座庙在傩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侗族傩戏的依托,没有它,就似无根之木。”在傩戏表演中,面具是傩戏最为重要、最为典型的道具,据说目前新晃仅存面具30多副,其他的已在“文革”期间消失。“咚咚推”的头饰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剧中各种角色戴上面具之后,头上均要缠约8尺长的黑色丝帕,帕两端从脑后长拖于地,表演时头帕自双肩搭过,双手各执一端进行各种象征性的表演,如摸胡子、牵牛、骑马等。传承发展“咚咚推”急需添置这些面具、道具和服装,但制作这些物件也需要资金。

:i!j!k/wscw%[3s?9Z

*p{ \G,rMVNlw'U  在调查中,笔者还发现了“咚咚推”面临的另一个危险:一些人为了发展文化旅游,在附近的一个村寨对原始古老的“咚咚推”进行了重新“包装”,将格格不入的京剧动作、现代舞姿杂糅进去,把“咚咚推”弄得面目全非、不伦不类。对此,孙文辉表示,这种随意的改动将对“咚咚推”造成更大的破坏。

tll,bw

字号: | 推荐给好友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sec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