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国向公众集中展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布: 2010-2-25 21:02 | 作者: 刘舒凌 |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10-02-26 00:55:00 | 查看: 733次

?W X kC#r(f g 

Ow-a Dt}.|!p vM{

e}^;q'sS$~  中新社北京2月25日电 (记者 刘舒凌)民俗传统节日元宵节前夕,中国文化部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在此间展开为期1个月、以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的全国少数民族调演活动。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zM5_,Li'P6QD

jw6D&h+k@  据了解,所谓“调演”,是指调集文艺团体或演员到一起演出。2月27日至3月30日,20余个民族近20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2000名少数民族人士将向公众展示朝鲜族农乐舞、满族二贵摔跤、蒙古族马头琴、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i D:Zs+I S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xiT t)z^

  本社记者从此项调演承办方中国艺术研究院了解到,经精心挑选的、近120个节目将在“巴蜀羌魂”、“侗族大歌”、“草原之夜”、“多彩哈达”等9个专场活动集中呈现,促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S:tK1jXc

oj*y)b3Z _h  此次调演中包含多个民族特有的神秘、独特乐舞,展露各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Hi/P/CD*?7E%p

4iu0U ?0xY  如“肥套”, 是毛南族还愿等活动的总称,称为“族宝”。1000多年来,这种神秘、独特的傩文化,集巫、道、佛三教于一体,保持着性崇拜、生殖崇拜和自然崇拜的遗风。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jVEMG rl

@E pW2u  来自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肥套”表现形式有傩歌、傩舞、傩戏、傩乐、傩故事(口头传说)、傩面具雕刻等几大类,也将首次和观众见面。

z_}@khTK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Yw ry

  热巴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丹增曲塔、四朗曲珍,他们呈现的是以铃鼓为主,融说唱、谐(歌舞)、杂技、气功、热巴剧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6v!R5n2b6s(r

e/wM |$w [ zO e  史料记载,热巴于公元十一世纪创建,前身是西藏原始宗教“笨”教的“巫术”和“图腾舞”;有高超技巧、风趣道白和奇特面具,又吸收古象雄文化等精髓,是藏族古代灿烂文化艺术中的奇葩。

8b%b!y dZ)|/\[

'i DL$^9Z R(rnC$Z  在今年2月第4期《求是》杂志上,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现为国家图书馆馆长的周和平撰文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与探索”时指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使56个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

'L"tJF{w

0|6p;N'XDx  周和平介绍,如传统舞蹈,20年前普查时列入山西、云南等19个省市《舞蹈集成》卷中的2211个舞蹈类遗产,目前仅保留1389个。他说:“抢救和保护濒危和生存困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非常紧迫的历史任务”。(完)

/[u.zy!@#Ax5T

TAG: 非物质文化遗产 少数民族

字号: | 推荐给好友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sec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