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汉代名片“谒”:谒面空白处写贺礼钱数(图)

发布: 2010-2-23 20:36 | 作者: 叶文宪 | 来源: 中新网-天津日报 2010-02-22 16:12:00 | 查看: 479次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C4k!_d_5{0T

1^-B_'z2e:~ eO] @e^H  现今在社交生活中名片已成为不可缺少之物了。可是你知道名片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它又是怎样演变的吗?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a | m O-h6[6i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6Ep:f(xCy7f"~1Z

  名片至少在秦末汉初就已出现了。《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在沛县当亭长时有一次和朋友一起到吕公家去贺喜,因为没有带钱而不得上堂入座,便假装“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释名》曰:“谒,诣也;诣,告也。书其姓名于上,以告所至诣者也。”这“诣”就是汉代的名片。1984年在安徽马鞍山发现的东吴将军朱然墓中出土了三枚谒。这三枚谒是用木片做成的,长24.8厘米,合汉代1尺,宽9 .5厘米,厚3.4厘米,谒面顶部中央写一个“谒”字,右边直行墨书:“□节右军师左大司马当阳侯丹扬朱然再拜”,谒面有一大片空白,这就是书写贺礼钱数的地方。

J6wAMu Ak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_^.K(P$`

  谒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尊长通名时用的名片,通常用于比较庄重、正式的场合,平时在亲朋同僚之间使用的是一种比较简易的名片,叫做“刺”(札)。刺因“书以笔刺纸、简之上”而得名。朱然墓中同时出土了14枚刺,也是长1汉尺左右的木片,但宽仅3.4厘米,厚仅0.6厘米,既薄又窄。刺面从上到下有一行墨书:“故鄣朱然再拜问起居字义封”刺的内容比谒亲切得多,刺面也没有可写别的文字的空隙。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UYs0|!v

InbMQ K  刺的出现比谒略晚,但至少到东汉时也已十分流行了。由于刺比谒更轻巧、灵便、实用,在使用的过程中刺逐渐取代了谒。刺流行的时代比谒长,在南昌一座西晋墓中曾出土过5枚木刺,《梁书·诸葛璩传》中也有“投刺邦宰”的话。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gxi5U-}8SD9k\vh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4PNMP&C ?+]9i#CO

  隋唐以后纸张普及了,名刺不再使用木片而改用纸来书写了,于是,它的名称也就逐渐改称为“帖”了。但有意思的是刺传到日本后也被日本人所接受,他们至今仍把名片叫做“刺”。

Yy6E!t+w7P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Wh.qq4SBh

  叶文宪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buPtQib5hG

TAG: 汉代 名刺

字号: | 推荐给好友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sec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