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古代储钱器物之“宋代陶制扑满”

发布: 2009-10-10 23:38 | 作者: 吴卉 | 来源: 福州晚报 2009-10-10 16:51:00 | 查看: 773次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W w.g$\(^ n`x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7};z.K'|,@

fl OI"A9}*Iz

馆藏文物扫描  吴卉 文/图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0@D)mzT

/?-Ow8\*H
{.~d'Hj6G  1998 年,我市文物部门为了配合位于福州市冶山路的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建设工程项目开展先期考古发掘,在发掘过程中,在宋代地层中出土了一陶制扑满。此扑满为粗砂黄陶质,通高10.7厘米,腹径12.7厘米,底径8厘米。器形丰满,外观近似球形,顶部呈圆弧形,圆鼓腹,近足部开始内敛,平底。上部开一狭长形缝投币孔,投币孔长3.5厘米,宽仅0.3厘米。底部有一取币孔,长3.5厘米,宽1厘米(见图)。器身隐约有一圈圈的弦纹,可知它是由轮制而成的,器物制作工艺工整。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7y&xl7o}$a

!o EO-EA hR9JT  “扑满”为我国古代储钱的器物,还有别称如“缿”、“悭囊”、“积受罐”,今天则叫储钱罐。扑满的材质多样,有泥制、陶制、瓷制、竹制等。古代扑满多为陶制,少数为瓷制。中国古代在相当长时间内通行货币是“天方地圆”的钱币,“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这也是储钱容器取其义器型多呈饱满浑圆之故,上开一条能投放铜钱的狭缝,它的妙处是硬币可以放入,不易取出。当钱罐装满之后,破罐取之,因此留存至今的古代完整扑满极少,笔者简介的这枚扑满对我国民族历史传统文化具有实物研究价值。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KWq'ZS_+J9Jd2{F

?!RU0y:_%Vk[%}Y  储钱的器具最早叫“缿”,战国时期就有了文献记载,见于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秦律十八种·关市律》:“为作务及官府市,受钱必辄入其钱缿中,令市者见其入,不从令者赀一甲。”东汉《说文解字·缶部》:“缿,受钱器也,从缶,后声。古以瓦,今以竹。”而《汉书·赵广汉传》载:“又教吏为缿筩。”颜师古注:“若今盛钱藏瓶,为小孔,可入而不可出。”缿为古代储钱或接受告密信件的瓦具或竹器;钱缿,即最初的储钱罐,口小,可入而不可出。今王先谦《汉书补注》引沈钦韩说:“扑满者,……即缿也。”由此可知缿即扑满。

E ?2`!uS"C yC(P"[9?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mJE0c*y~C

  “扑满”是汉代时期对储钱罐的俗称,“扑”有打破之义。为什么叫“扑满”?古代杂史著作《西京杂记》第五卷有一则典故:西汉汉武帝时期的丞相公孙弘,年轻时家境贫寒,出身乡鄙,后来在京师考试中被录为博士,上任前乡里友人邹长倩赠了他三件东西,其中一件就是“扑满一枚”,并赠词:“……扑满者,以土为器,以蓄钱具,其有入窍,而无出窍,满则扑之,土,粗物也,钱,重货也。入而不出,积而不散,故扑之。士有聚敛而不能散者,将有扑满之败,而不可诫欤?故赠君扑满一枚。”借“扑满”之义提醒公孙弘为官要廉洁,要保持简朴之生活,清廉之操守。否则必遭“扑满”“碎身”之祸,其中劝诫的殷殷之情,可谓用心良苦。此后公孙弘位居丞相,仍节俭律己,盖布被,食粗粮,节省下的钱用来在相府设东阁客馆,招纳贤才,没有因聚敛钱财招来“满则扑之”的大祸,在政治舞台上得以善终。公孙弘和扑满的故事成为廉政佳话。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6q0KF,Fs3{1f"l2b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4rbcOtV-} j

  宋代的诗词中还常常引申了扑满“满则扑之”的喻意,如南宋陆游在《自诒》中云:“钱能祸扑满,酒不负鸱夷。”范成大的《催租行》曰:“床头悭囊大如拳,扑破正有三百钱。”可见扑满的使用在宋代民间生活中极普遍。宋元之后,随着纸币的出现,扑满逐渐减少,但并未消失。扑满使用历史悠久,是民间常见的生活用具之一,见证了我国古代勤俭节约风尚的源远流长和传承。扑满直到今天仍是儿童攒钱的常用器物,已被动物、卡通等式样替代,古老的形制已经不存。(吴卉)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BI'?!z X(G6TM)n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T q1d5PyR)N%a uv

  福州市博物馆提供

Y |+y9c'\B

TAG: 储钱 扑满 器物 宋代 西京杂记

字号: | 推荐给好友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sec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