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隔纸传情 影中世界── 北方四大皮影戏

发布: 2009-7-29 14:12 | 作者: 龙山 | 来源: 文化传播网 | 查看: 495次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7N} D*e H8hA+\#E

  夜晚,立起一张白色的平面布幕,背后打上灯光,用半透明的皮质偶人紧靠幕布表演,伴以艺人们的地方乐曲和说唱,意趣别致……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k3`ay])y:|5_r+H+v

FB#{mwl7jM*z  发祥地的华县皮影

Vi6Lj9Lt

f2J!OmL+_uW7N/S oN  皮影戏是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北方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有些地方俗称“驴皮影”、“牛皮娃娃”、“吼塌窑”等。关于皮影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相传为西汉宫女为哄太子不哭,用梧桐叶剪成人形,在窗户外晃动显影而发端;另一说法是汉武帝思念去世的李夫人,有臣拉帐幔,点灯烛,用布帛人模拟李夫人走动,让武帝坐在帐幔另一面观看,使武帝备感安慰,从此有了影子戏表演。后一种说法,确有史籍记载。所以,有人说皮影的发祥地在陕西,距今已有2000多年。  

-H _(y-NCS

V,opSJ1j r  陕西皮影久负盛名,最具代表性的即华县皮影。皮影班子一般由签手(操作人)、前声(主唱)、二弦、板胡和下铛五人组成,当地人称为“五人忙”。皮影戏多在庙会、逢集过节、婚寿祝庆时在公众场合或应家庭之邀演出。

&m lDo+G~}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ek(i/fu

  华县皮影影具采用上好的牛皮,经过几十道工序、多重精雕细刻才能完成,其制作过程包含了剪纸、窗花、雕刻等多种工艺美术技法,是一种造型独特的艺术品和收藏品。皮影戏唱腔以细腻悠扬的碗碗腔为主,代表性剧本有《金碗钗》、《火焰驹》、《十王庙》、《劈山救母》等。据华县的老艺人说,华县皮影在最繁荣的时候,可演出的剧目多达300多部,折子戏也有200部之多,皮影戏班达七八十个。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C Z%@"}.i

4l+xy8v/P  陇东瑰宝环县皮影

(]-W6b.a `z

5_/j N!d]MDi R6V%b  皮影戏在甘肃主要流传于平凉、庆阳一带,最具代表性的是已有300多年历史的环县道情皮影,当地民间称为“牛皮娃娃”、“老道情戏”和“一驴驮”。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umb)Gv@!hV'\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3ml#Ge+V*T:\TO J

  环县皮影的影具,做成一个皮影人需经8道工序、刻上三四千刀,仅刻影刀具就有30多种。人物影具可拆零组装,眉、眼、鼻、嘴和胡须着意夸张。艺术风格吸收了汉画像砖石、民间雕刻、陇东剪纸以及陕西西路皮影的造型特点,镂空刻画精妙,线条流畅灵动,图案富有变化,染色鲜艳绚丽。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mb M:?8x4_pq X1Y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0^m4G)v5H9ew3P

  环县道情皮影以独特的道情音乐、精致的皮影造型和高超的表演技巧,广受群众喜爱。皮影唱腔吸收了道教音乐中的曲牌、曲调特点,以唱为主,以说为辅,音乐高亢、明快、流畅,唱腔粗犷豪放,句尾有长长的拖腔。在陇东的窑洞内演出,因聚音好,演出效果尤佳,被当地人戏称为“吼塌窑”。历史上,环县道情皮影在明末清初盛极一时,解长春、敬家班是当时最有名的皮影艺人和戏班。如今,环县仍有40多个皮影戏班、近400名皮影艺人和皮影雕刻者,坚持演出的传统剧目有《断桥》、《三打白骨精》、《罗通扫北》、《羚羊飞渡》等。敬家班的后人也仍活跃在陇东各地进行表演。在上世纪50年代,环县道情皮影曾3次进京演出,受到国家领导人的好评;80年代还曾出访意大利,并在罗马、威尼斯等十多个城市演出,被称为“东方魔术般的艺术”。2006年,甘肃环县道情皮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lAs7~-x i Rx5R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qs_6vc#rI%r

  高原之花河湟皮影

Xg ^5]uQmm

d[(l YjLN5b3{R  河湟皮影戏是在200多年前由陕西艺人传入青海,并融合吸收了当地民俗风情而形成。一般在当地民族年节、庙会、花儿会、赛马会及秋收后农闲和婚庆时进行演出,一些地方还以皮影戏来祭祀神灵、禳灾驱病,求祈地方吉祥。

M P8Jd AJ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2L!t.a)B8v{US

  河湟皮影用料讲究,以上好的黑毛公牛皮为主料,质柔而坚。头大、腰细、臂长、袖宽是河湟皮影的特点。影人轮廓多以直线刻画,简练有力,图案强调装饰性。影人的头部造型多达千种,并注重对人物五官的刻画。

q/Hr)G)L"TmV-E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y6})cYkTe cN7_\v4D

  河湟皮影演出条件比较简单,卸去门窗可演,临时搭棚可演,也有可以装拆的“影台子”。戏班一般由4到6人组成,功夫好的艺人有操纵影人、乐器伴奏和配道白同时兼能的本领,高手甚至能同时操耍七八个影人。武打场面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凡,而文场的音乐与唱腔,音韵优美、婉转动听。

my@g#tS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2XP3vZ0NDH4W7X/u

  河湟皮影戏演唱内容多为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民族友好题材,传统代表剧目有《杨六郎镇守三关》、《穆桂英挂帅》、《唐蕃和亲》、《宝莲灯》、《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由于唱腔用的是地方方言,河湟皮影别有一番韵味,并以浓厚的高原乡土气息为群众所爱。2008年,河湟皮影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LCBDfh C

L8x&^ LV~h2_[#\  意趣盎然辽南皮影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n/}gc3~0w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vCk0r/O

  历史上,发祥于内地的皮影艺术也流传到辽宁一带甚至更远。辽宁的皮影戏中,辽南影戏最为普遍,其影人图案细腻华美,头部线条流畅圆润,形象俊美,眉眼刻画生动传神,略有夸张,色彩淡雅多变,富有装饰性。辽南皮影尤以表现室内陈设、人物发式和服装等见长,写实性较强,层次感清晰,生活气息浓厚。皮影制作选料讲究,因选用薄、细、韧的驴皮,又称“驴皮影”。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rs.I;oa.o\ae

-UP{7L?G%rdVO  辽南皮影影人相对较小,脸谱是影具的核心部件,每个戏班一般都有几百个不同角色的影人脸谱和几十个影人身子,以随意调换组合。观者从脸谱的变化,就能辨别出剧中人物的身份和忠奸善恶,很有意趣。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1j-@^2Rd)b+FN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kE,V`2a

  清朝嘉庆年间,辽南皮影活跃盛行,影戏班社多达120个之多,演出内容多为神话和历史故事,如《杨家将》、《大隋唐》、《武则天》等。新中国成立初期,仍有43个皮影戏班活跃在民间。德胜班、义和班等都是有百年传统的皮影戏班。德胜班因影人制作精致,造型生动,色彩艳丽,唱腔丰富,唱本多而深受观众欢迎。逢年过节、婚嫁祝寿、祈福拜神,影戏班常被请去演出,一晚上唱两三本戏,常常通宵达旦。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S0| b+b/I7h~&W/M

+NQCbP [ 

J~*y$m^gl}7p

TAG: 北方 四大皮影戏

字号: | 推荐给好友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sec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