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村名中的历史学

发布: 2012-5-30 23:45 | 作者: 马萌 | 来源: 光明网-中国作家网 2011-12-02 | 查看: 404次

  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而广大农村则是滋生培育乡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因而有学者说,失去乡土文化比失去土地更可怕,那等于是断了农村的“根”。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9mn){;t1~n[

  我从小就生长在渭北蒲城乡下,有着二十年的农民生涯,因而对故土的一草一木感情匪浅。在离开家乡的这些年里,日日夜夜都在思念着昔日的人和事,寻找着生命之源。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6sa4vK6m@ek D

&{K{q M$o5e  我们宣化北马家,以前属于甜水井乡,后来属于荆姚镇,在旧社会叫衙道,北靠虬龙原,土塬是五层,如刀切一般,村里人习惯上称为五亘原。村西有纪村、唐村,东有车王、绳王,南有雷坊村、甘泉坊等。后来研究历史,我常常想这些村名到底是有何而来呢,于是就查阅地方史志,走访一些老人,寻根问底,弄个究竟。

/Dl6yv%yC5r

i \6A$Y?~  “宣化”名称的来源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X:Z-\Y;Bn

}i"?4L{+V  蒲城在唐王朝时候的政治地位举足轻重,县名两次更改,一改奉先,二改赤县,成为国家级的直辖市。

W4Z%a*^$o!S scmP$^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l,i B }F;} O

  “宣化”,这一文词高雅、寓意深奥的村名也与唐代皇帝有关。《蒲城县志》明确“宣化”为“唐代村庄”。唐代村庄名称的文字来源为:“宣化,原名喧哗,相传唐玄宗踏勘桥陵时在此停歇,人马喧哗而得名。后谐音雅化为宣化。”虽然这是“相传”,但这一资料十分可贵,最少给出了“宣化”出现可能的最早时间。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c;kJ(T*o%?/G

"w|(c8cd  在宣化村西不远2公里的“唐村”也有唐玄宗经过的传说,它是一个与“唐”王朝同龄的村庄,已被《蒲城县地名志》作为资料收录建档。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A2kQa!|:l b3kH

tQ SRZ  皇家敕造的宣化圣母庙

7GK V(B x0S3N

}Wj1xw{*G  “宣化”有一座标志性的建筑“娘娘庙”。这种庙遍布全国,但一般是指“观音菩萨”、“送子娘娘”等常见女神。虽然其他的女神如“女娲”等也是这种称呼,但是这里的“九天玄女庙”和蒲城“尧山灵应夫人祠”也称“娘娘庙”毕竟少见。最有意思的是二者都尊“圣母”:前者称“九天圣母庙”,后者称“尧山圣母庙”。后者因尧山而名还属于事出有因,前者标新立异的出现在偏僻的荒原上这就值得令人玩味思索了。有意思的是这两个“圣母庙”还有着特殊的关系,有研究者认为与太宗李世民“猎于尧山”有关。不仅如此,更特殊的是供奉该神灵的建筑是少见的“五间大殿”,而且殿前还有一座非常高级的三层古代戏楼:歇山斗拱、飞檐翘角。其格局与现代的舞台基本完全相同,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这些建筑是现代之作那也不足为奇,在古代落后的农业社会如此高档就不仅当刮目相看。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B.wq4Cj;V:H#b

0P,D [5b0~ \7R  唐代皇帝到蒲城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有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此外其他唐陵的儿子埋葬和祭祀其父时必然都来过这里,再加上其他传说到蒲城的远不至这三人。已知高祖的“丁酉,猎于伏龙原”一日和玄宗的祭祀都属于常例,只有太宗李世民的“甲辰,猎于尧山”一日,但时间竟长达17天再无其他活动内容的破例,这就令人疑窦顿生,这位历史上有作为的封建帝王都干了些什么呢?非常有幸,民间传说宣化“九天圣母(玄女)庙”与“尧山圣母庙”之间有特殊关系,说尧山圣母是大姑娘,宣化圣母为二姑娘,在建造时间上应该属于同一时间。此外特殊的地名“衙道”、以前被拆毁的“宣化娘娘庙戏楼”、侥幸保留下来的蒲城惟一的唐代建筑“宣化娘娘庙”中的“五间大殿”等等,翔实的文物进一步充实了这一点。由此可见,宣化圣母庙应该属于李唐皇家敕造。

,r*H6E.|5M:nC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O/g"u$I'I-a

  娘娘庙里的戏楼

M/j rj~;x

NI'c5|d&X }0u/H  “宣化娘娘庙”供奉的是“九天玄女”或“九天仙女”,因此有了尊称“九天圣母庙”。在上文我们得出了,宣化的“九天圣母庙”只能是官方、而且是皇家的档次才可能。不远的“唐村”是因为那里的“唐代尼庵”而得名,当地传说“先有唐村庵,后才有唐村”,因为该村之“庵”是唐代所建不容致疑。既然二者的各种条件基本相近,因而宣化“九天圣母庙”建于这一时期的可能性就最大。“宣化庙”与建于贞观早年的县“文庙”建筑的布局风格完全相同,因此宣化的“娘娘庙”也应该同属贞观早期的产物。宣化庙内的小神像不是泥塑,也不是一般的铜铸,而是由高档的红色楠木拟人雕琢而成,被学术界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机器人”。

;^_"M xror*R qZ&JI v

P a2j;R&TI)TIK  “宣化娘娘庙”里三层的楼阁结构“戏楼”不同凡响,另是一重天地。它无钉铆榫、斗拱支撑,当之无愧的应该是“世界最早的戏楼”、现代舞台之源。遗憾的是浩劫年代已被拆毁,主要的建筑材料都被搬走用于公社的机修站,剩下的原来戏楼前面两边窄长收檐墙上的圆形和另外两条窄长的外八字形斜檐墙上的陶艺装饰物由于没有用处,后来修“宣化中学”现在还侥幸保留在学校大门的两侧。

R+iHU_d,aDsl]#h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o%s(r#uj:\(qu9WW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那次拆庙中,记得当时拆了后殿留了前殿,前殿后殿都曾经是教师的办公室,即使在拆了后殿之后,前殿的东西两侧也各有一间教师办公室,正中央是前殿,前殿正前方是舞台,在七十年代后期,张舜龙当宣化初级中学校长时,学校里经常排节目在舞台演出,当时演节目的那一批中学生现在至少也在五十岁上下。在拆庙过程中,我们北马生产队的社员们都去学校捡个木料什么的,说不定在家里还能派上用场,至少也可以烧柴,当时我妈捡了一个柱子的底座,底座是木质中央有两个长方形的孔窍,应该是和柱子套在一起的,后来放在我家的厨房当小凳子用,我们把它叫墩墩,我和三弟争着坐。

K7T'f4yBD xX

'A C5hcd ^!U IL6Z  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曾经回忆他当年在宣化娘娘庙看戏的旧事。老人说,第一次与宣化庙接触是学龄前的幼儿看戏,因为戏剧已有寨子的先入为主的感性认识,所以在这一方面并没有留下什么独特之处。但是其飞檐翘角、雕龙附凤的戏楼神佛建筑形式,从未有过的初见刺激性对他印象良深。到了上小学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东南乡的学生组织过一次宣传抗日的会演,作为学校的集体活动他再次去了这里。结合形势学生们演出的有班超《投笔从戎》等话剧,一个名叫茂郎饰演班超,穿着化木村打社伙的戏装,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F(X7jJ5h4X

Fv-YN'O2V  “车王”与“衙道”的历史渊源

%W-S/s Z)@-WYw&}3nJ

!xs2T|&d+F,{  现在宣化村的“车王”是从秦晋古驿上“六合堡”交通驿站“车王” (今兴镇车王村)分迁出来的,是为宣化“九天玄女庙”这一“皇家工程”专用而设。宣化村车王的村民自称其祖先是从兴镇的“车王”迁移而来的,上世纪五十年代还每年回祖居地拜年和扫坟,那里的人们也如此承认。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9Ou1_9w@!CA` yn

S iNQ `  在宣化“车王村”附近没有一个与“驿站”有关的村庄,但却有一个十分奇怪的“衙道村”。其位置也十分特殊,巷道为南北走向,向北端端正正的对着上面的“九天圣母庙”。“衙道”者实际就是“衙门前的道路(大道)”。 “衙门”在古代一般系指“县”以上的行政单位,一般应该出现在政治中心城市的县城,荒凉的古原上不可能设置“车王”,更不可能设置一个政权机构“县衙”,显然“衙道”上端所对的“庙”理所当然地就应该是“衙门”。

;Pd^ib{]#o9a!C9f

;l$Vo1v/d}._ f  “九天圣母庙”是为“火药”祈求神灵所建,这时皇家投资的“鞭炮、火药”工厂“雷坊”就开始了。而且此后从批量到常规的规模生产,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发明创新工程——一个皇家专用工程派驻的钦差管理单位总是必需的,这里附近并没有驿站,显然这个“衙门”就应该是“火药生产的管理衙门”——宣化圣母庙,顺便就兼管车辆替代了“驿站”的作用。至于宣化许家东城门外的车马大店,应该是圣母庙修建以后的事情了。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z+?}&Pc MT

%x/}!E+D z/P  现在“衙道村”两侧的村民住宅区就是当年“衙门”庞大附属人员的生活区,东邻的“车王”和后来许家的车马大店就是这个“衙门”的附属物。“贞观之治”的盛唐人才济济,这里的“火药生产的管理衙门”管理人员的官阶应该不小,一般最少都在县级以上、甚至更高,这一点从“桥陵宫”的管理“陵台令为从五品上,唐宪宗已是“安史之乱”之后的颓势,其“景陵”还是稍后为相的令狐楚监修可为借鉴。古代一般的老百姓对专业管理还是政权机关分工并不明确,只要是“公家人”所驻一律都称“衙门”,于是这里的“衙门”也就自然形成。由于这一特殊环境一般人员多、官员少,生活中自然“衙道”的口头语出现次数大大超过主体“衙门”,于是现在就只留下了“衙道(村)”。唐以后政治形势大变,再也没有过皇家涉足这里,研究者认为“宣化娘娘庙”,只能是唐太宗初建“驿站”兼“火药管理衙门”,属于唐代中央政府的派出管理机构。

Iu5WKI]p8_ b

*gw:B8O&~D E  奇怪的村庄“绳王”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e9wb,U3H,uq%E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e/Bc ? t+e1? a

  宣化村的“车王”和“绳王”本来同宗共祖,后者是前者分离出去的。绳王村里现在只有刘、权、姚三姓,而没有王姓人家。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SDnHJ9CG T,s

e/E"Z'tqn1q)l%r  有学者在探索“绳王”这个村名的来源时,认为村名中的定语“绳”,这一村庄地理名称在蒲城、陕西、乃至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b-ur J8d/a |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y~"q4O'q

  《说文解字》定义为:“绳:索也。”《现代汉语词典》为:“用两股以上棉、麻等纤维或稻草等拧成的条状物。”一般绳的用途主要是动力牵引、物品捆绑,大多都是麻类制成,似乎主要是强调了其力学作用。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_S;VL ^%gYUd,A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o G[OC;a!hYM3@

  从其距离“九天玄女庙”意识形态烘托的“雷坊”很近看,可以推测可能与“新产品”、即鞭炮最初的市场状态很好有关。“绳王”村之南不远便是“雷坊村”,这里是“鞭炮的总装车间”。由于当时火药、鞭炮生产量大,因而对纸(火)“绳”需求也很大,于是专门转行生产纸(火)绳的少数人就单独地分离出去,于是就开始了这个村的最早起源。随着时间推移周围的人们为了便于称呼,特别是后来官方为了文件往来,与“车王”一样同时就再命名了这个“绳王”,是鞭炮“捻子”的专业车间。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E8Y)e8^y`o_-@ c

w:I k([#m{8~  甘泉坊的来历

:X Oa4l7Lp'W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rc/i N+WT

  离雷坊村不到五里路有个村叫“甘泉坊”,据说来源于相邻的“甜水井”。“甘泉”与“甜水”含义完全相同,村人都知与唐宪宗有关,地方志也有明确记载,这就与唐代有了联系。再是古代京城“皇”家专有机构“作坊”、许多专业服务单位都以“坊”命名的,今天西安市搪瓷附近的公共汽车站还叫“安仁坊”,就是原来唐代京城的痕迹可证。

up1_!Y~5^0d

_ S3d ](p q_  作者供职于陕西煤田地质系统,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党员,民革陕西韩城市委会金城支部副主委,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中国史记研究会会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协、陕西省作协会员。

cq1sh#T
 

TAG: 历史学 村落民俗 村名

字号: | 推荐给好友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sec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