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刍议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5-23 15:03:25 / 个人分类:一家之言

中国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文化内涵

罗 盛 海

             (2008年1月10日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大。为了有效地保护、传承和弘扬好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国务院根据社情民意的反映,专家学者的呼吁以及出于国家文化建设的需要,针对国家法定节假日问题作了相应的调整——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确定为法定节日给予放假,于200811日起施行。本次国家法定节假日的调整关系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民族传统节日的大回归,有利于彰显文化价值,强化文化记忆,延续文化遗产,推动文化和谐。但同时也有着不可回避的欠妥之处为此,本文将试着从民俗学方面对该调整方案的背景因由、积极意义、不当之处等作简要阐述,从客观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分析和研究,以利于读者正确、科学地认识该方案及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调整方案  传统节日  文化内涵


 一、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的时政前沿

近年来,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相关的专家、学者多次呼吁,重视我国现行法定节假日安排存在的问题,建议对现行法定节假日安排进行调整,增加传统节日为法定节假日,分散法定节假日安排。

国家法定节假日的调整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于国家全局性考虑,国务院于今年提出了国家法定节假日的调整方案,并对此向社会各界征求相关意见。

根据国务院要求,国家发改委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并充分征求了社会各界的意见。最后,依据调查结果和相关专家、学者的建议,国务院于2007年12月14日发布第51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正式公布之前在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上通过的《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相关内容如下:“(一)新年,放假1天(1月1日);(二)春节,放假3天(农历除夕、正月初一、初二);(三)清明,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四)劳动节,放假1天(5月1日);(五)端午节,放假1天(农历端午当日);(六)中秋节,放假1天(农历中秋当日);(七)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1]

与调整前相比,调整方案主要有以下变动:春节的放假从除夕开始,放假3天(除夕、初一、初二);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端午节放假1天(农历端午当日);中秋节放假1天(农历中秋当日)。

二、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中的四大传统节日掠影

1、除夕——一年一度的文化心结

春节原名为元日,相关的庆祝活动在夏代已经开始。作为岁首大节,它确立在汉朝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行《太初历》,确定以夏历的正月初一为岁首。每年的最后一天,就是除夕。

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的春节的前夜——除夕,它代表着温暖和亲情,在中国人心目中占有着至圣地位。其所蕴涵的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意义,成为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人们将自己的感情、愿望、伦理、信仰都积聚在这一节日上,使除夕已经不再只是个简单的时间点,而被广大民众充分价值化,乃至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春节最重要的就是除夕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熬夜守岁,这就是中国人一年一度的文化心结

2清明节——祭祀踏青两相宜

清明节是传统节日中少有的依阳历而确定的节日,固定在历每年的45日前后。清明节举行的扫墓、踏青等习俗主要来源于古代的寒食节和上巳节。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是中华民族祭奠祖先、缅怀先人慎终追远的节日,也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好时节。现在,这种清明时节的怀念先人已从家庭扩展到社会,许多人在清明这一天怀念自己的祖先,追思革命先烈,纪念他们不朽的英雄精神。这样的节日增强了同根同祖的家庭、民族认同,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 

3端午节——粽叶飘香习俗多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蒲节等。关于端午节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东汉五月初五,人们用彩色的丝带系在手臂上,用来防避兵役和鬼魅,防病防瘟疫。吃粽子、划龙舟则是后来不断形成的风俗。

围绕端午节及其习俗的来源,在我国形成了一些影响很大的民间传说,并为端午节增添了新的习俗和文化内涵如吃粽子、划龙舟等习俗,较通行的解释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承载屈原的种强烈的爱国主义、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

4中秋节——花好月圆人团圆

中秋节来源于古人对月的崇拜,虽然形成年代较晚,但在明清时期,上升为民俗大节而今天更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适逢花好月圆之时,人们由天上的月圆联想到人事的团圆,中秋在古代被视为团圆节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

赏月是人与自然对话、沟通的良机,是给人们一种精神提示中秋赏月寄托着人们天上月团圆,地下人团圆的情怀;“人月两圆的意境,自古就是中国人特别追求的美好人伦境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寄托了人们花好月圆人团圆的美好愿望。

三、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的背景因由解读

从该调整方案的意见征求到最终定案,都有人在不断追问:中国的传统节日无计其数,为什么只有这几个传统节日成为法定节假日呢?针对相关的疑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作了相关回应:除夕、清明、端午、中秋是全民性的节日,是广大人民群众普遍重视的传统节日。

此次国家法定节假日的调整,着重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一是传统节日是全民性的节日,二是这些传统节日有较为丰富的民俗活动,三是出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考虑,四是综合考虑到国家法定节假日总天数的限定。

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长期的历史积淀已经形成了一批世代相传,富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节日,我国民众也自古形成了逢年过节举行相关民俗活动习俗。在调整前,我国的法定节假日中只有春节一个传统节日,而除夕、清明、端午、中秋等等一系列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纪念意义的传统节日却在法定节假日行列之外。虽然传统节日在之前没有得到相应的法定的维护和弘扬,但民间却大量地存在着自发地在以上传统节日期间举行、组织一系列娱乐或纪念活动的惯例,而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民众生活与工作的严重矛盾,这是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的主要原因。

在除夕、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期间,人们都会自发地开展一系列活动,如:除夕的放鞭炮,贴门神,守岁;清明节的踏青,放风筝,扫墓;端午节的悬挂菖蒲艾草,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节的赏月,吃月饼等等,这些民俗活动的开展和举行不仅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而且能让民众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感受节日“盛宴”,休闲娱乐,放松自我,还有利于协调生活与工作、学习之间的不和谐因素。

除夕、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都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民俗活动,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普遍重视的传统节日。除夕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是广大民众特别看重的全家团聚,辞旧迎新的好日子,同时这天还有贴桃符,贴福字,贴对联,包饺子,放鞭炮,守岁祈福等丰富的节俗活动,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明节既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宗亲节日,又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的春季好时节,是中华儿女共同认祖归宗的重要节日,是一条维系海内外华人思想情感的文化纽带。端午节既有迎接炎夏,预防疾病的意义和插艾草、熏香等民俗,又有祭祀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意义和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秋节,人们将月圆与团圆联系起来,亲友团聚成为中秋节最重要的主题,象征团圆的月饼则是中秋节最重要的礼品,传达着亲人之间的美好情意和深厚的祝福。将传统节日纳入法定节日予以放假,其实就是在保护中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们的后代也能真实地感觉和享受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个国家对于法定的节假日天数是有严格规限的,中国也一样,既不能少,但也不能太多,必须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这次调整之所以只将这四个节日纳入其中,就是考虑到国家法定节假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四、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的文化意义及价值

本次国家法定节假日的调整有其特殊的意义,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强化民众的传统文化意识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此次民族传统节日的大回归,将是彰显文化价值,强化文化记忆,延续文化遗产,推动文化和谐的盛举。[3]
1、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传统节日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节日民俗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方式,是民族文化的一种标记对于一个群体的文化传承,对于民众的团结和睦,对于社会的安定,其意义均非同寻常。将这些传统节日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扩大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增强全世界华人的凝聚力。

2、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

节日遗产不同于艺术遗产,艺术遗产传承人是艺术传人,而节日遗产的传承者是全民。只有广大人民过好传统节日,从物质到精神都得到充分满足,节日遗产才能传承下去。在现今中国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31节日遗产中,以汉族为主民族一起过的节日一共是6个,其中除夕、中秋、端午、清明四个成为法定节日给予放假,这其中可能有被列为文化遗产受到重视的因素。同时,法定节假日的出台又让人们从一个新的层面去认识传统节日,去感受传统节日,这反过来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产生了强大的推动作用,是对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有效方式,有利于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脉,有利于光大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4]

3有助于中国节日文化的重生

最近十几年来,在许多年轻人的眼中,只有西方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而中国本土的传统节日却淡化,这一现象可以毫不回避地称之为青年一代的节日文化“荒漠化”。此次国家法定节假日的调整无非是一次让“荒漠”逐渐变为“绿洲”的“造林工程”。虽然本次的调整很难在一定时期内扭转青年一代对西方节日的摒弃和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普遍认同,但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将盛开出灿烂的花朵,将有利于中国节日文化注入新的生命活力,将在中国节日遗产的保护历史上享有居功至伟的地位。

4、有助于传统价值体系的普遍认同

节日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美好记忆,能体现鲜活的文化生命力一个时代节日文化创造和传承可以折射、体现出这个时代的文化创造力节日对于现代社会有着特别显著的价值节日民俗就是在人们忙碌一段时间后,通过特定的仪式,唤起和强化人们的文化观念,让人们不在诸事繁忙中丧失文化的价值。

传统节日之所以铸造了一个民族的灵魂,不是通过说教灌输,而是让人在亲身经历中感受、体悟、养成。它深深嵌入民众的生活,浸入民众的情感和心田对青少年来说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成人乃至老人来说,许多往事已经如烟,而儿时过节的温馨仍珍藏心底,历久不衰,成为个人乃至民族的

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是继承文化传统的大事,也是传统教育的大事,可以让人们在日常民俗活动中去接受文化传统。它能够让全社会一起来参与价值认同的构建,营造文化环境。除夕、清明、端午、中秋寄予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理想和祝愿,展现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此次调整有助于恢复民族文化的美好记忆,有助于文化价值和民俗仪式进一步水乳交融,有助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有效流播,从而促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遍认同。

5有助于强化民众的道德观念

中国人爱过节,这是世人皆知的。除夕、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在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情趣的同时,也在无形中表达着对父母与长者的敬爱之情,对手足的牵挂之情,对邻里的互助之情,对朋友的相援之情,[5](P57)以及对先人和故土家乡的依恋情感。这些节日承载着人们美好的希望和祝福,蕴涵着人们特殊的情感内涵,传统的忠孝需求,独特的民族情感和不息的精神内核。中国人不仅向往人与人间的亲近与和谐,而且讲求对长辈的尊爱,对同辈的友爱以及对晚辈的护爱。

每到传统节日,特别是年关,在各地车站都能看到很多外出务工人员,他们提着大包小包,排着长龙等着乘车返乡,不论有票没票,有座无座,那回家的执著令人感动。不为别的,就为回家看看家人,吃顿团圆饭、说说知心话,全家团圆叙旧,享受天伦之乐,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我们民族五千年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在于民族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它虽是潜在、无形的,却是一种自发的情感,这种情感到关键的时候就会迸发出来,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6]

本次调整方案的出台与实施,就是为长期在外奔波事业的人们创造一个孝敬长辈,爱护晚辈的机会,创造一次尽情承担作为子女或作为父母的应尽的责任。就是在为我们中华民族树造潜在的,无形的道德素养,为尊老爱幼提供机会,为社会和谐打实道德基础。

6、传统节日增强民族亲和力与凝聚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但当我们重拾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时,却发现传统节日的“味道”往往被“商品狂潮”淹没。长久以来,很多人认为过节不过就是吃得好些,穿得好些,很多人把其中的文化内涵摒弃了。由于忽视了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和精神价值,节日被人为地淡化。尤其是近年来,人们将一些传统节日推向市场,民俗变成了卖点。这让老百姓过节时感到很失落,不知道节该怎么去过。这种失落不是一种“肚子失落”,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失落。[7]

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传统节日,就是保护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已经认识到了传统节日的重要性,认识到了这些节日所蕴涵的精神价值。此次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体现了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和对人们传统习惯的尊重,合民心,顺民意,大得人心,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亲和力。[8]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在于我们民族心理最深层的一种东西,即民族的亲和力和凝聚力。这种亲和力很大程度上靠节日等民俗事项维持下来的,它虽是潜在、无形的,却是一种自发的情感,一种真正的文化的力量。

五、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的欠妥之处

本次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的出台,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确实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盛举。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次调整与我国当前所提倡的民族文化保护又有相抵触之处。

1、破坏文化多样性

除夕、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确实是中国范围内比较盛行和隆重的节日,但它们并非全民的节日,而只是大多数民族的节日而已。该调整方案的出台把以汉族为主的这四个节日从法律的层面上固定下来,而在以后的实施过程中,其他民族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被迫参与到节日假期中来。这样一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四个节日确实可以被很好地传承下来,但其他民族的很多节日就会在无形中被淡忘,其民族文化也会在无形中被淡化乃至永远消逝,这对于我国的文化多样性将是一次巨大的冲击和摧毁。

2、破坏小范围内的民族团结

该调整方案的出台与实施,说直接就是凭借国家意志把以汉族为主的这四个节日强加给全国各族群众,它在一定程度上将造成小范围内的民族不和谐现象。此次调整方案的出台与施行,可以肯定的是,会有很多民族欣然接受并给予支持,但不可否认的是,也会有部分民族只是勉强被接受,甚至有的民族根本不予接受,更谈不上支持。从国家发改委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还是有表示反对的群众,而这部分群众应该不只是出于经济收入和闲暇娱乐的考虑,应该也包涵着对其本民族文化的一种保护的态度和情怀。这不能说这些民族不支持全国的民族团结,不尊崇国家法律意志,他们的反对是一种文化本能,是出于一种对本民族内在的表现于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肯定和维护。

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凝聚和团结在一起,共同的心理素质是最重要的。然而,现在国家从法律层面上确定了这四个节日的放假规定,就是让全国各族民众在这几个时间点上过也得过,不过也得跟着过。这就会引起小范围的不和谐,引起部分民族的不满情绪,对于国家小范围内的民族团结是不利的。

六、关于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之外的一些建议

1、加强对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的重视

各级政府在实施此调整方案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慎重考虑,对少数民族节日及其相关活动要更加重视。在少数民族节日之期,积极鼓励民族自治地区举办相关的民族文化活动,并在经费、政策等各方面给予有力保障和大力支持。积极为各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寻找特色和亮点,努力在申报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多向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倾斜。

2、灵活对待法定节日放假事宜

针对此次调整,虽然以法定形式给予了规定,但笔者认为,在个别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可以灵活对待。例如,针对个别没有过除夕、清明、端午或中秋的少数民族,可以允许他们在这几个节日放假时期,根据当地情况来自由安排本地工厂、学校等民族企事业的放假事宜,并且可以而且应该根据当地民族的风俗习惯,在该民族的大型节日或民俗活动时给予适当放假等 。

注释:

[1]国务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二次修订)[Z].2007.第二条

[2]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Z].1076.

[3]孙丽萍.民俗学家支持中国增设传统节日调整方案[DB/OL].新华网,2007,11.

[4]周润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深[J].半月谈,2007,(22).

[5]周润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深[J].半月谈,2007,(22).

[6]周润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深[J].半月谈,2007,(22).

[7]周润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深[J].半月谈,2007,(22).

[8]周润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深[J].半月谈,2007,(22).

参考文献:

[1]周润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深[J].半月谈,2007,(22).

[2]国务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二次修订)[Z].2007

[3]黄富峰.道德思维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田秀云.社会道德与个人道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乔继堂.细说中国节[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6]顾军,苑利.文化遗产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分享到:

TAG: 刍议 调整 法定节假日 方案 中国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3-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我的存档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10678
  • 日志数: 8
  • 建立时间: 2010-05-08
  • 更新时间: 2010-05-30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