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语“二人转”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09-19 14:06:39

 

我对二人转的有意识关注,始于2001年。当年,导师钟敬文先生建议我以东北二人转为研究对象,撰写学位论文。随后我就开始了查阅资料、选点联络等前期准备工作,并于2002年正月在辽宁铁岭地区进行了短期调查,看了几回不同场合下的二人转演出,还对一些表演艺人和研究专家等进行了访谈。由此,我对二人转的源流、现状和演出风格、艺术魅力等方面都有了初步的了解与感受。再看二人转时,就比以前多了一些审视意味,不再像小时侯那样单知道二人转是看着热闹听着受用的玩意儿。虽然一年后我换了论文选题,但关注二人转这一念却未曾中断过。最近几年间,二人转演出在东北地区渐趋红火,也大有蔓延全国的趋势。通过电视、影碟或演出现场等渠道,越来越多的人见识了什么是二人转,“二人转现象”也引发了诸多人士的思考,评价褒贬不一。这里,我也想说几句关于今昔二人转的碎语片言。

传统二人转是东北民间广为流传的融“唱、扮、说、舞、绝”于一身的综合表演艺术。这种民间小戏以两个人演出的“二人转”形式为主,也有一个人演出的“单出头”和几个人演出的“拉场戏”。每一场完整的演出中,唱的戏份都要占很大比重,许多优秀的传统剧目,如《包公赔情》《大西厢》《杨八姐游春》《回杯记》等都是久唱不衰的经典作品,为几代观众所熟知。“扮”指的是扮相,虽然通常只有两个人,但他们可以一人多角,临时串演不同角色。“说”即是我们今天在小品中常见的“说口”,用的都是东北方言。原本用于插科打诨调动气氛,或三言两语交代剧情等。“舞”主要指三场舞:头场看手,二场看扭,三场看走。舞要舞得轻盈稳健,稳中有俏。俗话说“二人转不浪,不如回家睡凉炕”,其中的“浪”就是指舞蹈中那种夸张的俏劲。有了这份稳中浪,看二人转才觉够味够舒坦。最后的“绝”主要指耍扇子、手绢和彩棒等能出彩的工夫活。                        

区区两个人,就可以有说有唱,且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地表演完一出戏,这是二人转的丰富。正是这种丰富驱散了东北民众漫长的“猫冬”时节里生活的单调,以至于他们能“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甚至不去接受其他表演艺术,独钟情于二人转。辽宁省二人转舞蹈专家马力老师曾给我讲述了她下放到农村时的经历:

 

最可笑的事是在“四人帮”时候,我们都当农民去了,在农村看芭蕾舞样板戏《红色娘子军》,老百姓看完了以后:哎呀,这怎么都不唱,也不说呢,是不是聋哑学校来的呀,是聋哑人吧?

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我们的话剧团当时在那儿演农村戏,都演完了,大伙还在那儿坐着:也没演呐,怎么还不开始?开始得有锣鼓啊,得有喇叭呀,也没穿红的绿的彩服啊,也没扭秧歌啊,也没唱啊,就在那儿开半天会这就完了?——他们认为说话就是开会,演话剧是在舞台上开会!我们赶二三十里地来的,开了半天会就叫我们走了?老百姓就不走哇:没看到戏,没有唢呐、没有锣鼓,没看到彩服,没扭秧歌,还没听到唱二人转。——他们印象当中,唱戏就得唱二人转这个调,穿上彩服,扭上秧歌,有锣鼓什么的,开头还得扭一段。他们不适应芭蕾舞啊、话剧这些洋玩意。

 

马力老师声请并茂的言说,道出了二人转艺术与东北人之间的相互契合,也描绘出二人转曾有的辉煌。在我生活过的辽南地区,直到上世纪80年代,农闲时间的二人转演出还是乡村重头戏。每有演出时,三里五村的人都会赶来,场地周遭必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一些顽童则攀树爬墙上房顶占据制高点。挤挤挨挨地听佘老太君唱“我要它一两星星,再要二两月”,看包公下跪给嫂嫂赔礼,笑猪八戒拱地……场面聒噪时,演员们就加个说口,来个脱口秀:“别吵吵,别吵吵,一吵吵就啥也听不着。树上那小孩,你说对不?”树上的孩子和其他人就会一愣,众声喧哗一下,就重新入戏了。

这是昔日的“二人转印象”,想起来有无限美意。

多年以后的2002年正月,我在铁岭看二人转时,感觉复杂了许多。这里的二人转演出可以分成正式的和自娱自乐的两种。前者主要分布在剧场和桑拿洗浴中心,后者则散布于公园和农家院。我在市中心公园的小剧场分别看了白天场和夜场的二人转演出,两者的区别主要有三:一是观众群不同,白天多为老年观众,而夜晚则是中青年人的天下;二是票价不同,白天最贵的前排票价才4块钱,而晚上则要15块钱;三是演出风格不同,同样的剧目,白天场多少还唱几句戏词,很少说脏口,夜场则基本上唱的是改编的流行歌曲,全场充斥着脏口和露骨的动作。据说,洗浴中心那里比小剧场的夜场还肉麻,我无心去证实。在公园的露天地里有好几处随意围成的“二人转”小场地,男女老少不拘,你方唱罢我登场。虽然唱的都只是二人转在开场时要唱的那种简短的“小帽”,但个个唱得认真,舞得到位,说口也以逗乐、说吉祥话为主,这种场景下的二人转也舞得朴实、唱得干净,全不见有斜眼吊膀之态。我抽空跟一位刚“演出”退场的阿姨攀谈,得知这位冯阿姨已经50多岁了,是从乡下骑半个多小时的自行车赶到这里,就为唱两句“小帽”,舞几下扇子,或者只看别人表演,天黑前再骑车回家。聚到这小场地“演出”的人与她一样,都不为名不图利,完全是自我娱乐式的随兴歌之舞之。只要是逢农闲,天气晴好时,人们就会自动扎堆,吹拉弹唱都进行得有板有眼。他们对二人转的痴迷让我心生感动,让人感慨衣食足之后精神追求的必须与可贵。

  

 

冯阿姨还说,白天到小剧场里看戏的多是真正喜欢二人转的,以退了休的老年市民为主;而夜场演的那些二人转哪叫二人转啊!“二人转”不叫“二人转”?我理解冯阿姨的意思,此“二人转”非“彼二人转”也,彼此之不同矣。呜呼,今天的二人转,竟然有了白天和黑夜的不同样态:黑夜给了人黑色的眼睛,让人看到夜幕里的二人转有些晦黯不明;而太阳这个圆圆的魔术家能让人眼前一亮,看到青天白日下二人转的明快与幽默。

2006中秋夜,我在北京天通苑一家小吃城前再次目睹露天二人转的演出“盛况”。在长达三四个小时的演出中,除去一个表演魔术的之外,另有六对二人转演员登台表演。整个演出中不见有几句原汁原味的二人转唱词唱腔,几乎全是靠语言动作搞笑的没有情节的类小品的东西。台上台下倒是笑声不断。也许“笑声不断”,正是今日部分二人转演出的最终诉求?像当年铁岭小剧场里的对联写的那样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装今人装古人装今装古人看人。现如今,人们的生存压力大了,生活困惑多了,能在相互对望中,用奇招怪语让观众朗声笑上一笑,也算是尽了艺术的娱乐功能了吧?除此,我无话说。

 

 

 

        

 

传统二人转中的“唱扮说舞绝”被今天的二人转有选择地“扬弃”了。传统的唱的戏份不见了,代之以改编的流行歌曲。不伦不类的扮相倒是还有,但无前者之戏,也就无所谓角色了。说口是被创造性地发挥利用了:既加大了比重,又无所不说。据老艺人们讲,早年的二人转也说“粉词脏口”,但一般还是要注意场合的,在大车店、挖煤窑等男人世界里,同为男性的二人转艺人就会口无遮拦地讲荤笑话,唱粉段子之类。在有女人、小孩等人在场的演出中,要有不同的说词,唱适合的剧目,讲究个“百货迎百客”。不像今天的二人转这样,当着男女老幼的面肆无忌惮地“泛黄”。“舞”和“绝”更多的时候只能是“像不像,做比成样”了,至多用于插科打诨时的调侃,远远逊色于无所不及的“说”。

 

二人转将如何发展,该如何发展?这里不做臆断。总之,传统是一个极具暧昧意味的东西,它容易使有经历的人在怀旧中享受自己的丰富,让人不忍舍旧创新;同时也能让敢于冒险的人找到反叛的起点,在远离传统的过程中感受新生的喜悦。今昔二人转的不同,不知该做何理解。当然,我们也知道,传统是动态的,它一路走来,肩负了不同时代的烙印,磨损增益着,继续前行,任由路人解读与评说。以此观重读经典,再拍红楼,当是时代使命,不必赘言。只罗嗦一句:凡事当心存敬畏,量力而行。         

http://liaodasanxiu.bokee.com/viewdiary.17823845.html


TAG: 二人转 碎语

朝戈金博客 引用 删除 朝戈金   /   2010-06-03 19:35:42
5
东山峻石的个人空间 引用 删除 东山峻石   /   2010-05-25 21:56:38
哈哈……不错!学习了
东山峻石的个人空间 引用 删除 东山峻石   /   2010-05-25 21:56:09
5
刘晓峰空间 引用 删除 刘晓峰   /   2009-08-03 14:43:36
看我的留言
从田野到书斋——陶立璠空间 引用 删除 陶立璠   /   2009-06-24 11:41:46
5
生活世界中的雅与俗 引用 删除 liwenx1984   /   2008-09-30 21:29:52
5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我的栏目

日历

« 2024-12-04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31573
  • 日志数: 8
  • 图片数: 7
  • 文件数: 1
  • 建立时间: 2008-09-19
  • 更新时间: 2013-05-16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