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涛]呼吁清明节黄金周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09-11 20:12:35 / 个人分类:传统节日

媒体报道

呼吁清明节黄金周

――国家假日调整重在弘扬传统节日文化遗产

黄涛

 

    近日,国家法定假日调整草案出台,引起广大民众关切热议,各路媒体兴奋追捧。

    看起来只是政府相关部门低调出台一个调整假日安排的征求民众意见表格,却如何引得神州处处舆论哗然?

    假日制度实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因为它涉及到国家和民众的时间框架的安排。国家运行和民众生活的展开方式有两个向度:一个是空间的向度,一个是时间的向度。这两种向度构成民族国家的整体存活场域。空间场域是以视觉感知的客观存在,如国家领土、村落、居室、单位、休闲场所等。而人们生活的时间场域则是不能以视觉感知的,但它在构成国民生活方式上的重要性足以和空间场域相提并论。国家政权在确立了自己的疆土之后,一般都很重视规划好影响全体国民生活的时间框架。个人的时间安排多有不同,这里仅说构成民俗模式的时间框架。一般而言,人们的模式性时间框架主要有两种:按年龄阶段进行的人生仪礼时间(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按历法安排的作息时间表、节假日时间。其中,人生仪礼主要发生在个人生活领域,不是公共文化生活,国家可以不予干预。历法由国家公布或承袭旧制,按公历确定的作息时间表主要是按效率原则排定的,没有太多的文化内涵。作为节假日构成部分的传统节日则是在共同的时间节点全民参与、模式化的文化生活,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并有一定的可塑性,是在演变之中并可以用法定假日的形式予以调节的时间架构。可以说,传统节日是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往复进行的全民性文化生存方式,与民众生活有直接而重要的关连。作为基本的文化生存方式,传统节日有全民参与的特点。它又是一年一度周期性发生的,而不是一次性的事件。这两方面决定了传统节日是关系到国民长久性生活方式的重大文化制度,不容忽视或轻率对待。比如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会被周期性地反复贯彻和强调,在同一族群内的全体民众的记忆中根深蒂固、世代传袭。此前我国的节假日制度分配给传统节日的假期太少,这与特定历史阶段国家政策、社会环境有关。此次节假日调整的着眼点在于给传统节日更多的假日,目的在于通过传统节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也是刚公布的节假日制度调整草案的最大亮点所在。这种调整不仅是国家制度方面的一件大事,也是关系到广大民众基本生活方式的大事件。

    这次法定假日调整的内容与方式体现了政府部门顺乎民意、以人为本的追求与努力。传统节日作为文化生存的节点,是民众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时机,是民众精神的重要寄托方式。民众有着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不断通过节日习俗表达出来。这些理想和追求有丰收富裕、健康长寿、欢乐吉庆、平安和顺等,这些主题在许多节日习俗特别是春节吉祥习俗中以红火醒目的方式表达出来,营造出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清明节的踏青习俗,表达出民众投入新春怀抱的喜悦;扫墓习俗,抒发对于去世亲人的怀念追思。端午节的龙舟竞渡,表现出民众力争上游的豪情;关于吃粽子的传说,表达民众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无限景仰。中秋赏月,表现民众欣赏自然美景的愉悦和文人吟诗作赋的风雅;亲人团圆吃月饼,使人们享受到和睦亲情的温暖。许多节日都有互相问候祝福、互赠礼物的习俗,则是人们向别人表达亲情、友情、感激之情、求恳之情等的方式和机会。故对传统节日的珍惜与保护是对民众情感需求的尊重和对民众精神利益的维护。采取有效措施发扬广大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遗产,有助于达成民众情感的和谐,必将产生社会和谐的强大精神动力。保护、弘扬传统节日文化,还能够使全体民众拥有强烈的文化共同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增强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在强有力的文化旗帜下团结一心,从而产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文化能量。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何特别重视把繁荣传统节日作为有效措施或突破口?这是由于传统节日在我国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中居于核心的、显要的位置。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他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集中展示方式。在特定群体的文化观念中,节日时间是区别于平日的“大日子”。这种区分并不是仅凭意识上的认定,而是用各种各样的郑重仪式和庆祝方式体现出来的。这些仪式活动和庆祝活动往往在较短的时日内集中展演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形式,蕴涵着大量的文化信息。这些文化信息有通过口头文学、年画图案、礼俗活动、仪式庆典等传承的理想追求、伦理道德、民间信仰、审美观念等方面的精神文化,有节令饮食、节令服饰、仪式用品、工艺品等方面的物质文化,也有祭典、礼仪、表演、技艺等行为层面的文化。这些文化含量的大部分是我们的优秀民族文化,如其中的物质文化、民间艺术,强调人际和睦、欢乐吉庆、丰收富裕、健康长寿、天人合一等价值观念的精神文化。也有些内容与现代社会不完全合拍,但我们也要以合理的态度看待。大型的节日往往是综合性的节日,除了属于某个节日的特色节俗外,各种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表演娱乐项目如扭秧歌、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赛灯猜谜、说书唱戏等纷纷登场,使节日成为民间艺术等不断得到传承表演的良机。所以说,传统节日是一宗重大而又占有特殊地位的民族文化遗产。

    传统节日还是一种隆重举行的标志性民族文化,能够显著地体现民族文化特色,强烈影响其他民族对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关注和认识。传统节日文化的盛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盛衰的一个显著指标,是本土文化存活状态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标志性文化,传统节日习俗彰显着我们这个族群的特色生存方式,它使成员个体获得在族群内存活的踏实与丰盈之感,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亲密感、文化认同感。传统节日也是异文化群体认知我们民族特色文化的一个便利的窗口。身在异国的游子、华侨,在融入当地社会的同时,也都很重视以传统习俗欢度祖国的节日,以此方式慰藉自己根系祖国的人文情怀,也向周围的异文化族群表明自己的文化身份,展现自己所属群体的文化特色。例如,春节庆典在许多国家被当作海外华人所属的族群文化的亮丽标志,当地主流社会对华人年节的尊重与接纳也是以此为象征,表示对华人贡献的认可和对华人文化的尊重。

    20世纪中国的剧烈社会动荡和多次政治运动对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传统文化造成了较大毁坏,近年来深刻的社会转型与飞速的经济发展又对人们固有的价值观念造成巨大冲击,中国社会文化体系有基础不牢、重心不稳、结构失衡的危机,因而,亟需振兴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传统节日文化的复兴与创新无疑是弘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契机和有效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方式的同时,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等也一同涌入国门。由于我国科技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落后,造成国人不恰当然而难以避免的文化自卑感,致使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万圣节等洋节逐渐兴起并有冲垮中国传统节日体系的苗头。如果仅仅是吸收几个洋节到我国的节日体系中,可以给我们的节日文化增加一些异文化的合理因子,补足我们固有文化中缺少的某种有益成分,那也不是坏事;关键是许多青少年严重缺失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素养,没有了过传统节日的热情和兴趣,却一味追逐西方文化、热衷于过洋节,这样下去,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就有断代失传的危险。吸收西方节日固无不可,但是我们必须保持祖国固有节日在整个节日文化体系中的主流地位。对此,已故“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说:“我们要牢牢记住我们国家的性质和历史,记住我们是拥有大量文化遗产(其中还是无价之宝)的国家,记住我们的主体性――我们在引进外国文化问题上的自主性、主动性!在对待这个严肃的问题上,我们固然不能表现出民族自大狂,但也绝不能作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者!”

    2004年以来,社会各方人士包括中国民俗学会的学者们纷纷向政府决策部门提出调整法定假日的方案。这些方案虽各有特点,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都主张将除夕、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的传统节日增加为法定假日。今天这种呼吁终于变为现实,笔者作为也曾为之鼓与呼的一员,感到由衷的高兴和欣慰。同时,也还感到些许的不满足:这个草案在给传统节日增加法定假日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笔者认为这个步子迈得还不够大,跟周边国家或地区的节假日天数相比,我们的节假日天数并不算太多,传统节日作为法定假日的天数还有增加的空间和必要,如果将来还能增加的话,我呼吁给清明节再增加两天假日,以形成一个以踏青郊游、纪念先烈为主题的春季黄金周。



Link URL:http://blog.ifeng.com/article/1157851.html

 


TAG: 黄金周 清明节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