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恬:春节文化的地域特色和活态保护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2-12-09 19:56:09 / 个人分类:论文文章

  春节文化的地域特色和活态保护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Live Protection of

  Culture in Chinese Lunar New Year Days

  王 恬

  WANG Tian

  (浙江民间文艺家协会原副主席兼秘书长和研究馆员)

  (Vice President and Secretary-Generanl and Senior Librarian of

  Zhejiang Folk Literature and Arts Association)

  2006年,六大传统节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特别是清明、端午、中秋等增补为国家法定节日后,全国各地把中华民族共享的传统节日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的软实力加以弘扬。尤其在一年中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上演了一幕幕地域特色鲜明、丰富多采的民间文化活动,把代代相传的节日习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有机地结合起来,复活了中华民族最迷人的精神实质。

  下面就浙江绍兴安昌古镇、江山廿八都古镇和泰顺百家宴等3个地域特色鲜明的春节民间习俗活动分别作一简述。

  一、安昌古镇腊月风情节:春节的前奏和序曲

  绍兴安昌古镇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鲁迅笔下“祝福”年节文化的原型地。作为春节传统节日的前奏和序曲,每年腊月这里都要举办“安昌古镇腊月风情节”。这一江南水乡的著名节会,从2000年开始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11届,其中主体活动有:以祝福为题材与中央电视台合作的实况直播;全国摄影大奖赛;绍兴师爷文化研讨会、古镇开发保护研讨会、廉政文化研讨会;新编乡土戏曲鹦歌戏;越地民俗表演;民间工艺现场制作。一系列具有当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展示,保持了越地的民俗文化符号,并以其独特的创意、新颖的手法,把一道道亮丽而独特的文化风景呈现在世人面前。

  去年的腊月风情节,我曾亲身感受过越地这小镇的古朴、深厚而凝重的地域文化底蕴。在安昌老街的街河上,南来北往悠哉悠哉的乌蓬船,带着绍兴毡帽用脚摇撸的船夫们;白墙黛瓦下的石库台门,精雕细镂的骑楼,隐而不露的钱庄,高墙重门的典当铺,狭长幽深的里弄小巷,用会稽青石铺就的老街路面,临街分布的社庙、祠堂,错落有致的长廊、石桥;用廊柱作支撑拉力扯白糖的村民,以及那些沿河依街而居的村民,家家户户都在自家门口灌制腊肠,翻晒酱鸭、酱鹅、猪头等酱品,廊沿窗前挂满意为长久团圆的腊肠,巍巍壮观,好一幅越地的民俗风情图。

  二、廿八都古镇的年节饮食:春节的过程

  廿八都古镇同属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素称“东南锁钥”、“八闽咽喉”。由于该地处于浙、闽、赣三省交界处,“鸡鸣三省闻,一足踏三省”,在人口构成、语言、民俗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地域交叉特色。它曾经作为仙霞古道货物中转的第一站,是三省边境最繁华的商埠,富足热闹了数百年之久。由于历史形成的移民现象,孕育了南北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

  从农历十二月十五日起,廿八都人就开始忙碌了,一直到正月十五日过完年,整个年节有一整套繁忙复杂的程序,节前的准备工作首先从杀年猪、做年糕开始。

  杀了年猪,有的农户把猪肉一部分留给自己吃,其余部分就拿到集市卖了换成现钱。家境好的村民则全部留给自己家用,一部分吃鲜肉,另一部分用盐腌制起来做成腌肉留着来年享用。做年糕(以前江山人把年糕叫做大锣糕、现在叫做铜锣糕),是该地区家家户户过年一定要做的一件事,一来作为接待客人的点心,二来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做年糕首先要去山上采摘艾草,或一种绿色的野菜。这种野菜的叶子表面光滑,反面有一层白白的绒毛,到了冬季艾草不易摘到,就用它替代。我在当地见到过这种野菜,当时适值隆冬,一位村民从山上摘来一小篮野菜,我问野菜名叫什么?他回答不知道,只知道可以做糕用。摘来的野菜要洗干净,并用清水浸泡十几小时,等野菜的绿汁都浸出来后,再把汁水倒进糯米粉一起搅拌,最后把一个个揉好的糯米粉分别装入蒸笼屉中蒸熟即可。一个大圆年糕土话叫一扇。普通人家过年做五六扇就够了,可我的调查对象姜志深说他家却要做几十扇,因为亲戚朋友特别多。以前镇上没有专门做糕的师傅,都是自己家里做好后,再拿去送给亲友的。现在廿八都好多人外出打工,也把做糕的技艺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带到了外地。铜锣糕除了过年一定要做,家里面办喜事时也是要做的。这时就会对糕的外表讲究很多,除了要好吃、好看、喜庆外,还要加上其它一些有营养的配料,如在糕的最上层中心放上红枣,边上用瓜子仁插成梅花图案。现在好多人家把瓜子仁改成枸杞子,好看又养生。一般送给女方家里要一对,也就是两扇。

  其它节日要做米燋、米糕。米燋的原料是糯米,米糕的原料是籼米。

  米燋的制作方法也挺费时费力的,在十二月前要准备好糯米,先把它蒸熟,蒸熟的饭粒分散开再晒,晒干后用沙子将饭粒炒香,然后把白糖放入锅中烧开,放入饴糖一起搅拌熬煮,待糖熬煮到不嫩不老时,再把炒香的米倒进熬煮的糖水中搅拌均匀,最后放入米燋箱(像制作豆腐的架子)压实,再倒扣桌面,然后切片,这样才算完成整个制作过程。

  米糕则是用同样方法蒸熟、晒干籼米,但不放沙子炒,因为糯米会膨胀,和细沙子容易分离,籼米却不容易分离,所以只能光炒。炒熟后的籼米放入白糖或红糖一起磨成粉,在蒸笼底垫上蒸糕扇(麦杆扇的材料),倒入1寸左右厚的粉,上笼蒸15分钟,熟后倒扣在切菜板上,用板条均匀地切成一条条,然后再切成薄片。很有意思的是,村民往往把切下来的边边角角让自己的孩子吃,而那些有棱有角整齐划一的留下来日后招待客人。

  在年前准备饮食的过程中,还要准备一些炒货,作为过年时的待客之物。这些炒货都是农家自己种植的东西,如番薯片、玉米粒、花生、瓜子等,用细沙子炒制熟后留着待用。

  十二月廿二,廿八都的村民家家户户要上灯,在上厅堂、下厅堂把灯挂出来点亮。本地人不会制作这些灯,都去江山市场上买。一般村民喜欢买玻璃灯罩的灯,如在八角灯的玻璃灯罩上绘上梅花、菊花、兰花、竹子、花鸟鱼虫等图案,又热闹又喜庆。

  廿三前家家户户还要搞卫生,把厨房用具、桌椅板凳清洗干净。据说他们的厨房用具,在以前没有洗洁精时都是用砻糠擦洗的,特别干净,既能去除油腻,也不会损坏餐具。下午灶司公(灶公菩萨)上天时,村民们会泡二杯清茶,焚三柱香,点一对蜡烛,放上一些水果,一面拜灶司公菩萨,一面口中念念有词,请灶公菩萨到玉皇大帝那里说说好话,保佑全家健康平安、六畜兴旺。

  年三十的“谢年”吃团圆饭也挺有意思,在大方桌四周围上带刺绣的桌围,桌上摆上米酒①、猪头、全鱼、鹅、大公鸡(鸡的尾巴毛不拔掉)、年糕、粽子(分别有豆沙、猪肉馅),点上一对大蜡烛,焚香先拜天地,再拜祖宗,然后一家开始吃团圆饭。有趣的是,每户人家的餐桌上豆腐渣是必须要有的,意为家里再穷豆腐渣总是有的。家里没有条件洗澡的人,脚是一定要洗的,妈妈会给家庭每个成员做一双新鞋过年。

  正月初一早上,该镇的妇女都要在小杯里放茶叶、桂花糖、切碎的青果泡成茶,分给家人每人喝一杯,意思是让家人清清洁洁过一年。男人们这时的任务是挑选时辰开家门,点蜡烛,放鞭炮。这一天是家庭主妇一年中最幸福的日子,因为按当地的风俗,正月初一是男人下厨房烧饭的日子,女人是真正地放假休息,可以带着小孩去玩,去给自己家老人拜年(亲戚朋友这天是不相互拜年的)。

  正月初二开始相互拜年,如果去平辈的人家拜年,可以带上冰糖2斤、红枣或蜜枣1斤。如果去长辈家,则带上桂圆、荔枝等营养品。

  正月请吃饭也叫“吃十二碗”,其中六碗为炒菜:笋干、豆腐、鸡、鸭、猪的内脏,另外六碗是带汤的菜:鱼、猪肉、鹅、鸡、鸭等,请客时一定要叫上朋友或长辈作陪。姜志深的女婿来他家时,他就叫上朋友作陪来招待新客,要让新客喝得酩酊大醉方才罢休。他说,只有这样,从此以后女婿就不会讲在老丈人家没有醉过的大话了。

  正月初三四以后,每个地方要玩龙灯了,一直玩到正月底。事先有人前来发龙灯帖,所谓的“帖”就是一张红纸,上面印有“恭贺新禧 某村某青龙队 某年某月”,收下此帖的人家就表示欢迎龙灯队来表演。龙灯出来巡游时,放帖人就会提着一盏灯笼负责在前面引路。当龙灯迎到谁家,这家就会点上香,燃放鞭炮迎接,并捧出茶水、香烟、水果、红包(里面的钱按每家的经济条件和出手大方程度,没有具体规定)招待舞龙灯的人。

  该镇地处山区,经济相对比较落后,不能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龙灯的制作比较简单,就地取材,用竹篾做成龙头、龙身、龙尾,然后在竹篾外面糊上彩色纸。如果是青龙,就用竹篾做成圆圆的龙身,并糊上青色彩纸,龙头中的舌头做成活动的,龙珠含在口中,一张一合、欲含欲吐,龙尾巴则开叉,也另有一番韵味。

  三、泰顺百家宴:春节的高潮和尾声

  泰顺县人称“浙江的西藏”。独特的地形地貌,导致了旧时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但同时也使传统民俗文化得以较好的保存。元宵节是春节的高潮也是尾声,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习俗均相差不多,以吃元宵、观彩灯最盛行。但泰顺元宵节的“做元宵福”有其独特之处。

  一千多年前,泰顺三魁镇张宅村的先民为了躲避战乱,从河北迁徙到此定居。先民由北方迁移越地,原本元宵节时在祠堂聚族而餐,后来逐渐从越俗而称为“做福”、“做元宵福”。北宋年间开始,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族人就会相聚在祠堂,置办几桌酒席,边吃边商议族里要办或要解决的事情。这样,一则体现了家族的民主和凝聚力,二则来年族里要做的公益事情也在这个场合商定拍板。当时这种聚餐形式,民间叫做“吃祠堂饭”,后来在叫法上慢慢有所改变,叫“做福”,也叫“做元宵福”。这一习尚,即使在文革期间也没有中断,近年来规模大了许多,名称也由“元宵福”改为“百家宴”。吃祠堂饭是百家宴的雏形,张宅村是百家宴的原发地。

  2009年三魁镇元宵节的百家宴,原来打算一千五百桌,但最后还是突破了,共办了一千七百余桌,仅张宅村就办了二百余桌。作为一种民间自发的并带有浓郁地方民俗文化烙印的泰顺“做元宵福•百家宴”,之所以千百年来长盛不衰且有越演越烈的趋势,主要还是由于它迎合了人们企盼平安吉祥、团圆幸福的美好愿望。

  不同的生态环境对文化的衍生与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并产生了独特的文化视点。泰顺连绵的山峦、纵横的溪流、复杂的地貌、因地制宜营造的民居、独具风韵的古廊桥,为百家宴的繁衍提供了土壤,并由此孕育了精采纷呈的地方特色文化。百家宴作为泰顺一种万民同乐的文化符号,不仅使人们获得了精神和心灵的慰籍,同时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文化载体,也具有重要意义。

  节日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保存历史以满足人们对昔日文化的怀念,更应该从精神层面上去延续它的文化精髓。腊月风情节、百家宴等一系列当地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节日文化的载体,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人们的精神风貌。

  春节作为一项代代相传的传统习俗,体现出广大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护、重构、合理利用,确实给我们出了一道难题。无论如何,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携带者,只有通过保护传承人这个载体,民俗文化才能得以延续。所以,我们必须完善保护机制,健全传承机制,特别关注传承人的保护,并由此开展多种形式的传承、创新活动,使我们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相得益彰。

  ①米酒是早就做好的. 农家在农历十月初十前后三天, 家家户户都要自酿米酒, 一般人家要做一百斤糯米的量. 当地百姓认为, 十月初十酒仙下凡, 做出来的酒味道好, 酒酿多, 出酒率高. 按现在的说法是, 十月的气候最适宜酿酒.


TAG: Chinese 秘书长 文化 浙江省

梁勇的个人空间 引用 删除 梁勇   /   2013-10-20 10:05:28
难道中国的传统节日只与吃关联吗?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