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举文主持专题:民俗传统的翻译与释义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4-03 19:03:00 / 个人分类:论文文章

特约栏目主持人语·Words from Special Column Editor

 

跨出局内人的眼光:民俗传统翻译与传承

Step out of an Insider Perspective: Transla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Folk Tradition

 

张举文

ZHANG Juwen

(美国崴涞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副教授)

(AssociateProfessor withCenter for Asia Studies,WillametteUniversity)

 

民俗研究就是翻译研究。对过去的传统的研究是以现代的眼光翻译历史;对异民族民俗的研究是以他者的眼光在局内人与局外人之间翻译与阐释。即使对眼下问题的记叙与理解也渗透着对不同观点的翻译与再现。民俗学研究者就是民俗文化的翻译者。这种翻译不仅是通过文字,也通过文物、声音、图像等媒介物,如本专栏的有关神像、民歌表演以及电影。本期的4篇文章与上期的4篇呼应,再以实例分析阐述民俗传统的翻译与传承,从而进一步理解民俗传统的变迁。前3篇文章都是首次在2010年于崴涞大学(Willamette University)召开的美国西部民俗学会年会上宣读的。第4篇翻译于已以英文发表的文章,一方面为影视研究提出了一些新思考,另一方面也作为“民俗研究与翻译研究”的一个实例。第一篇文章是利·哈林(LeeHaring多年经验体会的总结,提出了一些常被民俗学者忽视的问题。如上所述,民俗研究就是翻译研究。通过反思过去,作者归纳了现存的问题与挑战,对当下的民俗研究有着极大的启发作用。其实,这个问题也是每个民俗传统研究者必须思考和处理的问题。第二篇是马本德(Mark Bender)多年研究彝族口头文学的又一结晶。通过分析彝族文学中对麝香鹿的不同再现以及文本与生存环境的关系,作者就彝族多分支之间的族群共同认同问题提出了独特看法和研究视角。这一角度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不同族群对“中华文化”的统一认同。第三篇为我们理解历史与现在的民族文化互动与交融有极好的帮助。通过对嘎达梅林这个民族英雄形象的塑造过程的分析,文章注释性地说明了文化与社会背景以及民族政治的需要在民族英雄成长中的作用,也以实例补充了有关的理论探讨。第四篇文章于2005年最初发表在美国的《西部民俗》,所提出的“影视民俗”概念已经对英语世界的民俗与影视研究产生影响,现翻译发表于此想必有助于国内同行的思考。尽管作者曾以中文界定过“影视民俗”与“民俗影视”等概念[],但本文较深入地讨论了有关概念的形成与应用。特别是在当下影视工具已成为民俗学者田野工作必备的手段,如何发挥民俗学的特长,更好地记录民俗实践,这是每个民俗学者都要思考的问题。

 

      (原载于《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4卷第2期第30)



[]参见:张举文.民俗学影视[J].民间文化论坛,2005, (6): 103;张举文.影视民俗[J].民间文化论坛,2005, (6): 104;张举文.迈向民俗学的影视与民俗研究[J].民俗研究,2007, (1): 16-31.


分享到:

TAG: 翻译 释义 民俗专题 张举文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