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育光]一生睿智谋采风——记与贾老相处的日子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3-10-05 14:30:41
欣迎贾老期颐辰瑞,谨向恩师贺寿!向茂年诚致感激祝福之忱!颂祝先生福寿绵绵,这是惠蒙提携之众弟子之福!中国民间文化兴盛发展之福!
在此无限思念感恩时刻,不由得使我又泛起激情的思绪,想起在贾老身边的难忘时光。从1980年—1983年,我在贾老身边学习和工作,得益于贾老殷切关怀和教诲。我是贾老一生致力于开拓与倡导中国民族民间文学事业,辛勤耕耘、热心提携的受益者和践行者。说来我能顺利投入中国北方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与研究,与中国满族等北方诸民族民间文化结下不解之缘,是贾老锐眼识人才,极力鞭策和主张我投入本民族文化研究工作分不开的。贾老是我前进途程中的贵人和导师。结缘贾老,是我一生之幸。
我自幼生长在祖国边陲黑龙江畔满族聚居区,祖上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为抵御外侮,奉旨由宁古塔(今宁安市)北戍瑷珲(即“爱辉”),至今320余年。阖族长辈及父母亲属均操满语,我就是在这种浓厚而温馨的民族文化氛围中成长,深受民族文化的哺育和熏陶。1958年,我从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毕业后,因工作需要,分配到省委、省报、省政府等部门,从事党的文化宣传事业。我真正从事民族文化研究事业,是在“文革”以后。1978年秋,我被原在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时的老校长、著名东北史学家、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佟冬院长,从省政府要到省社会科学院,我任东北民族文化研究室主任。当时,我已年届四十,迅及转入科研领域,甚感专业知识与经验困乏,有种“老虎吃天,不知如何下口”的畏难情绪,焦急不安。说来甚巧,适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来函,希望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参与编辑《中国近代文学史汇编资料》项目中之“东北地区日伪沦陷期文学”部分。很有幸,我与李淼同志承担此任。次年春,我们赴京参加《中国近代文学史汇编资料》总结会议,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马良春主持的。良春同志是我的同学,吉林大学五八级毕业生,一见如故。
就在这次会议结束时,良春邀我随他去见一位先生。他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贾芝先生,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闻知你来自东北,又是满族,很想见你,听你介绍东北民间文学采风情况。”良春的话,使我激动不已。我久慕贾芝先生大名,那可是全国著名民间文艺理论家。我在大学读书时,就读过他的文章。60年代初,我邮购过贾芝先生出版的《民间文学论集》。特别是70年代,东北出现民间文学 “改旧编新”的大讨论,贾芝先生旗帜鲜明地主张“忠实记录”的民间文学科学理论,给我打下深刻烙印。当晚,良春领我到贾芝先生所居住的东四演乐胡同46号老宅拜望他。贾芝先生笑容可掬地从书房出来迎接我们,那么谦逊朴素、慈祥可亲。贾芝先生是一位喜开门见山、很珍惜时间的学者领导,需要处理和接待的人和事太多,等我坐下后,就让我介绍东北三省特别是我工作的吉林地方,在抢救满族等民间文化采风方面的成绩、问题和体会。特别是让我多谈些我所知、所熟悉的各族民间故事家、民间艺人和知情老人们的生活与要求,询问我故乡黑龙江省爱辉满族现有人口、姓氏、满语满文和满族家藏谱牒保护与祭礼沿袭状态。贾芝先生始终认真听我说,从不打断我的思路,看来他非常关心各省民间文学发展动向和东北满族文化遗存状况。我的介绍引起他莫大的好奇和兴趣,有时还认真地标注在自己记事本上。我们谈到挺晚,言犹未尽。贾芝先生热情地说:“感谢你,我仿佛去了一趟东北,到了你们吉林,耳濡目染,很有收获。东北是祖国北方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的祖居地,地处边陲,不论从历史学、民族学,还是从文艺学和民俗学角度看,文化遗产蕴藏丰富,极富有价值和民族特色。可惜,我总没有时间到东北去走走,好好学习。我很佩服北师大的张紫晨,他就到你们吉林采风多年,就应该有这股劲头。你要把你们的满族文化,踏踏实实地挖掘、整理、弘扬出来,比如,东北满族和蒙古、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赫哲等民族自古都信仰萨满教。50年代,全国搞民族历史文化调查,曾经碰到东北的萨满教文化,文化遗产蕴藏相当丰富,不过鱼龙混杂,当时没有深入调查、研究、分析。它究竟对社会发展有什么价值,民众为啥世代这样信仰它,它又有什么封建迷信,不利于人们思想进步的地方,有害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弊端,都需要我们认真的加以鉴别、分析与研究,不能一概接受,也不能一概否定,需要我们做出科学结论。从全国民间文学抢救形势相比,南方好于北方。东北满族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老民族,文化渊远流长。建国以来真正挖掘、抢救、整理的不多,担子重啊!特别是你还谈到满族许多姓氏,家里珍藏有百余年的氏族宗谱、长篇手抄说部和萨满祭祀神谕,这都是价值连城的民族文化珍贵遗产,要妥善保护,或设法出一些资金征集上来,可不能白白散失和扬弃。我正与有关领导商谈建立中国民间文学遗产资料库的大事。看来,我们抢救与田野采风任务任重道远,需要急办的事太多啦,相当繁重啊!要不辱使命,不负国家的期待。”贾芝先生对我们吉林冲破“左”的束缚,最先开展满族萨满文化调查的做法和成绩,给予热情肯定。这是我有生以来首次与国内德高望重的敬仰人士在一起谈心,深受教育,记忆最深。贾芝先生语重心长的话语,给我莫大鼓舞。当时,多年来就萌生求师进修的夙愿油然涌起,我悄悄与良春述说,良春点头鼓励。我便鼓起勇气,将心中的愿望大胆提了出来:“能不能到您身边进修民间文学?”贾芝先生没有回答我,只是告诉我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拟定1980年春在北京召开学术年会,届时你以吉林省萨满文化抢救与调查为题做一次交流吧。”我欣然答应。
我回长春后为全力做好学术年会的发言准备,首先去拜访好友省音协石光伟同志。他家是吉林省著名满族世家,满族萨满教文化遗存保存完好,本家族老萨满至今在世,并珍藏有二百余年的本族宗谱和萨满神谕与萨满祭祀器皿等,颇具代表性。我邀他陪我同去他的故乡吉林省九台县小韩和东哈两乡,调查访问石姓家族,住农家十日,顺利完成了发言稿的撰写。这期间,考虑当时“文革”刚过不久,社会上极“左”思潮之风尚烈,在地方抢救和录制满族萨满祭祀等方面民俗资料十分困难。我曾与贾芝先生致函请示,后又得到该所满文学者宋和平先生大力支持,最终承蒙贾芝先生热心首肯,决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承担此项重任,具体实施则由贾芝先生通融斡旋解决。
1980年春节后,我赴京参加在中央民院召开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学术年会,以《浅谈积极抢救濒临消散的满族古老文化遗产》为题作了大会发言,王松、肖崇素等老先生给予很好评价。会后,王健同志通知我当晚去贾老家。我到贾芝先生家,贾老在书房里热情接待我。我的发言稿,到京后就首先请他阅过,当时就引起他很大兴趣。这次见面,贾老又对我们的田野采风成就,给予充分肯定。然后,贾老转入新鲜的话题:让我无拘无束地讲我自己的家史,讲我的爷爷、奶奶、父母、亲属对自已的影响、介绍故乡爱辉至今保存着的满族古老生活习俗、以及我为什么要走上民间文学这条道路和我的满族土语掌握情况等等。开始,我很忐忑不安,怕话语冗长,贾老不爱听。看来他虽然很忙,可他听得特别仔细耐心。后来我才领悟,原来贾芝先生在考察我的民族情结、民俗素质和民族知识与土语占有程度。贾芝先生认真听我讲了足足两个小时之多,若有所思地告诉我:“马良春极力推荐你,要到我身边来的人不少,多数我回拒了。你就到我所进修吧!”我没想到,就这样被贾芝先生收为他的弟子。
我院同意我在贾芝先生处进修。我在贾老身边学习的第一课,便是在贾老亲自主持和指导下,对满族石姓家族萨满古祭遗产的调查与采录工作。贾老思路敏捷,精力旺盛,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尊敬和挚爱心情,使我很受教育。他嘱咐我与宋和平同志,一定要认真做好周密计划,在当前的境域下,能把多位东北的满族著名的文化人士请进北京,促膝谈心,共同回忆记录濒危的珍贵民族文化遗产,十分不易。已向乔木院长汇报,院里领导破例支持,经费由所承担。为使此次调查获得园满成功,贾老要求详细了解和熟悉被请来的被调查对象本人的文化情况和特点,有何特殊禁忌要求没有?为使调查更具代表性,商定邀请吉林省九台县其塔木乡小韩屯满族奚曷特里氏(石姓)萨满石清山、栽力(助神人)石清民和石清泉及吉林省音协石光伟先生,另请黑龙江省宁安市著名满族故事家傅英仁先生等共5位代表,预期采录十天。根据贾老周密安排,所有调查全部录音、录像、文字记录,萨满神谕的满文与满语翻译由该所宋和平先生负责。此次调查,完全按既定计划完成。在调查结束时,在贾老热情洋溢的感激话语中,大家深受民族文化的洗礼,备受教育。石姓家族深受感动,同意国家科研部门征购手抄汉字满文标音神本,自愿献了出来。这是我国建国以来对濒临消失的阿尔泰语系满语支满族萨满教文化一次科学系统地实际调查与抢救。特别是正当“文革”结束后,极“左”思潮在社会上影响尚为强烈,党中央提出“拨乱反正”的关键时刻,此次调查与采录,尤其具有重要意义。贾芝先生积极主张进行的此次调查活动,给我们很大鼓舞,在我国民族学、原始宗教学、民俗学发展与研究中产生重要的影响载入史册。
我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后才知道,本所1980年春初建,全是贾芝先生对弘扬民族文化的一片热忱,积极努力向有关部门建议,终获国务院批准,才正式成立起来的。建所初期条件十分简陋,办公地点借用北京玉渊潭驻军某部招待所,并租几间屋舍为宿舍。贾芝先生风趣地告诉我:“你来所赶上了好机会,对你也是锻炼,会有很多帮助。你就边跟我学习边参与建所工作。所里的同志来自好几个民族,有藏族、蒙族、侗族、纳西族、汉族,你是满族,民族大聚会嘛。各位都是选拔上来的,都有专长,你要虚心好学,等于你访问了大半个中国。”我到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学习,确是贾老为我的深造和提高创造了难得机遇,对我开阔视野、丰富采风经验,更好地投入中国北方民族文化调查与研究大有裨益。当年,全所在贾芝先生热心领导与组织下,对享誉国内外盛誉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瑰宝——《格萨尔王传》《玛纳斯》《江格尔》三大史诗,正全力以赴地去西北地区访问考察并组织有效地整理抢救事宜。我有幸多次参加该项目调查访问的汇报会,深受教育和启迪,激励和增进我对中国北方满族等诸民族文化遗产抓紧进行调查,实施挖掘抢救重任的迫切感和责任感。贾老对我的学习关注甚紧。他的演乐胡同老宅,成为我最常去最熟悉的地方。贾老品德高峻,光明磊落,把我看作亲人。他把所有的书给我看,甚至写的即兴小诗,也念给我听,那么纯情执著,令人感动。通过他的授业,我知道了他是一位热血青年,很早就去延安,投身革命,与艾青关系甚好。他很爱新诗,有诗人的激情。贾老受延安文艺整风思想的影响,热衷于从事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与抢救。他常说:“我们到什么时候,都要牢记自已是人民的儿子,是吃人民的乳汁长大的。我就喜欢陕北和山西民歌小调,到现在还能想起不少句,哼起来全身都是劲儿。”贾芝先生为我的学习,呕心沥血,为能在短期内掌握更多的知识,不管他事务多么繁忙,总催促我 “所内杂事再多,也不要忘记自己的进修学习”。他除将国内外在民间文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代表人物的著述,还列出单子,让我到图书馆借阅通读。除此,他回家将他三十余年来开拓与倡导民间文学采风与整理等理论著述,有的出版,有的印在期刊或内刊里,另外还有许多心得笔记与备忘录,也拿给我看为,供我参考和学习。他特别怕我进入北京,不踏实不能安于学习,常突然问我在想什么?发现我从不闲逛休息,除了看书写书外,每周还坚持背着行囊,坐郊区车去门头沟、西山、十三陵、顺义后燕子村等各地访问满族老户,翻看我三十多个记录许多北京各地民间民俗小记事本,他高兴了,说:“我就有手勤的习惯,这就叫采风。”
贾老是一位谦虚敏求的慈祥长者。他虽然誉满国内外,公务与接待排得甚紧甚忙,只要是国内各地有任何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人士慕名求见他,访问他,他都认真安排,热心接待,详细了解当地民间采风情况,不厌其烦地殷嘱要把本民族长期被遗忘的民间文学遗产抢救上来,对祖先文化一定要有敬慕之情,要忠实记录,科学整理,不能随心所欲。贾老每当听说访问他的人,在民间文学搜集或整理方面获得新成绩新体会,他都笑容可掬地听你跟他唠,从不厌烦,还关心地询问你在抢救整理中,遇到过什么障碍和困难,甚至连出版和经费问题都问得非常仔细。凡有疑难事宜,他怕忘记,认真地记下来,揣在小兜里,抽空转交给民协同志妥善办理。甚至有时竟亲自打电话,设身处地地了解实情,嘱告下面帮助解决。贾老的书房,简直就是从事全国民间文学工作者乐聚福地。我每去贾老东四演乐胡同46号老宅,我都能见到来自国内的各族民间文学同仁,在与他探讨民间文学形势、经验和心得体会,不论是大家,还是初学者,只要热心于民间采风,贾老都一视同仁,百倍鼓励,无拘无束,谈得格外开心。到贾老书斋,可见到各地学者寄给他的采风书函及全国各地出版有民间文学论著和搜集整理的民族史诗、民间故事、画册。俨然进入图书馆,开阔视野,大受教益。贾老又是一位热爱各民族、尊重各民族固有民族文化传统的可敬长者,他有很多笔记本,宗宗件件记载着他听到或学到的各地民族文化古老习俗、掌故、禁忌、故事、笑话等等,非常详实。他每天都与来客攀谈很晚,孩子们都关心他的休息,可他从不顾及,热衷于体察下情。贾老结交国内外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民间文学学者和知情人为朋友和知已,他身体力行、凡能热心于民间文学事业的人,都成为他的知已。正因如此,贾老对国内民间文学的发展形势、动态与走向,了解得非常细腻。当时,甚至在民间文学整理与研究方面有所建树或在民间文学整理与研究中持有某些岐义的学者,他都非常熟悉。甚至,他千方百计地设法弄到有岐义观点的学者论著,摆在自己的案头,认真研读。他常讲,年轻人在采风实践中,有自已不同的看法和认识,是正常的,不足为怪。关键是要提倡畅所欲言,学术民主,让大家充分把自已的观点摆出来,共同讨论,取长补短,追求真理,共同提高。民间文学是人民的文学,就应该到人民中去,人民目光最锐亮,会帮助分辨是非丑恶。有了这把人民检验的尺子,民间文学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也就泾渭分明。到民间采风,也就自然而然地分辨出精华与糟粕。我们到民间采风就会自觉地吸收精华,剔除糟粕,更好地弘扬民族文化。民间文学的整理,也就能沿着科学的规律加以整理,也就会自然克服和防止 “左”和 “右”的主观意念,民间文学的整理实质上说到底,就是对民族民间祖先文化有没有神圣的崇慕之心。要提倡对一定地域、一定民族固有文化遗产,进行忠实地继承、整理与保护。贾老关于民间文学采风的理论建树是非常丰富、深远而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对从事民族民间整理与研究的我,受益匪浅。尤其令我敬佩的是,贾老一向胸无城府,谦逊律已。在他心目中有许多他敬慕的人,一有机会,总为我引荐当代著名的、卓有影响和建树的民族学和民间文学大师:钟敬文、杨堃、马学良、王沂暖、肖崇素、李安宅、王松、蓝鸿恩、刘魁立、杨亮才诸先生,向他们介绍我的情况,并请诸师不吝指导赐教。在京期间,我也多蒙诸先生多方循循善诱,为我从事民族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能得到贾芝先生指导教诲,确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收获和偏得。当年我年届四十,甚感光阴贵如金。贾老为我费尽心机,对我的家族、社会文化基础及本人实力条件,都甚觉满意。唯觉得如果科研方向的确定,一旦失之偏颇,再走弯路,很难在学术上有所成就。贾老建议我除重点从事萨满教抢救、挖掘、整理、研究外,努力发扬我的长处,那就是将本家族长辈传承下来的满族及其先世女真人世代创造、丰富、口耳相传的萨满教原始神话、辽金以来世代传诵的以祖先崇拜观念为核心的民族百科全书——满族说部艺术 “乌勒本”,认真细致地整理出来。这必将对中国清史研究、东北边疆史研究、中国北方民族关系史研究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了慎重起见,贾芝先生让我去访问几位他尊敬的大师,请他们协助出主意。首先,我到中央民院拜访著名民族学家马学良先生,马老同意贾老意见,很赞同我“从东北萨满教调查研究起步,不要怕吃苦,踏踏实实研究下去”。然后马老又领我去拜见著名清史专家王钟翰先生。王先生仔细翻看我搜集和整理的满族传说故事,很是兴奋。王老通晓满文,是中国古籍编辑委员会成员,他对东北民族文化非常熟悉,特别是满族史的研究在国内是首屈一指的大家。他告诉我,满族史的研究他已经进行了大半生,他只从史学角度进行研究了,“清史中提出‘三仙女传说’,而且写进《清实录》,但我认为这不是满族的神话,可惜我已经没有机会再从事满族及其先世的神话学研究。我曾经和川大袁珂先生叙谈过,他的广义神话观是对的。中国多民族怎能没有自己的古神话呢?!怎能就承认中原神话 “精卫填海”、“后裔射日”那么几个神话呢?这不符合中国多民族悠久历史的文化。”我们一起谈起中国北方的古代文化史,他给我一个任务,回到东北以后能否回答当前民众中提出的很值得注意的迫切问题:“如何认识萨满教。我们国家虽然受到‘左’的思潮影响,认为萨满教是‘迷信之尤’,甚至和‘巫’混淆一起。你能否通过你们满族和其他信仰萨满教的民族千百年来的祭祀和信仰,回答我在学界和政界、甚至民间提出的值得注意的问题,萨满教他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它与一般的巫教和汉族的师公究竟有什么区别?北方满族等这些信仰萨满教的民族,为什么世世代代、千古不变地信仰它、崇拜它,成为氏族精神的象征,和民族生存的动力与源泉,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郑重地说:“你作为一名少数民族的研究者,就应该义无反顾地去迎面探索回答这个问题。不要回避,不能推诿,要敢于向艰难的问题挑战。一个真正的研究工作者,就应该有这种勇气,这种精神。不要私字当头,怕这怕那,研究工作者就应该解决现实中最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育光,咱们见面相熟时间不长,你信任我,把我看做你的老师,你就给我很好的交上这份答卷。”第二天,贾老放下所里的繁忙工作,又领我到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杨堃先生的家访问。贾芝是杨堃的学生,他对杨堃先生是非常尊敬的,仍称其为老师,说我又给您带来一位学生。杨堃先生也同样以殷切的心情,像钟瀚先生一样嘱咐我们,提出民间文学和民族学的关系非常密切。民族学的资料很多是从民间文学的考察中积累而成的。期盼我将北方民族学深化进去,也同意从萨满学和萨满教的神话学入手。
贾老当年为我确立的研究方向,今天,认真回忆起来确实感觉非常实际和正确。我所有成就和他的深谋远虑和高屋建瓴是丝毫分不开的,至今感激不尽。30多年来,我便是忠实地遵循他的话语,不徘徊,不退缩,风雨无阻地走过来的。回忆已在2006年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满族说部,就是80年代贾老嘱咐我一定做好家族宣传工作,齐心合力,记录整理上来的。贾老在病中,为我省满族说部的出版题写 “满族说部是民族百科全书”,给予热诚鼓励。满族说部已经在国家文化部和吉林省委、省政府及省文化厅的高度重视及大力支持下,已经出版28部2000余万字,影响热烈,受到国内外多学科学界的高度好评和称赞,我们正为第三批满族说部的出版在忙碌着。敬爱的贾老,在您心血浇灌下盛开的又一株民族文化花蕾,丰富了祖国民族文化百花园,芬芳竞艳,在殷殷祝福您健康长寿!
来源:《民间文化论坛》2012年第5期
导入论坛
收藏
分享给好友
推荐到圈子
管理
举报
TAG:
贾芝
满族
满族说部
萨满
萨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