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

读:乌丙安《艺术遗产的“文化修复”》后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5-30 22:42:37 / 个人分类:文字堆砌

天曳能读到的,只是一小段讲座摘要。所以,感悟也只是碎碎的。

文化修复”的提出,对教育领域,同样重要,如果不是更重要的话。

而且,由于教育(狭义)对于个人、社会的成长与进步都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所以,在教育领域内思考“文化修复”比其他领域来的更为迫切和关键。按胡德海先生的说法,“‘人’对‘教育’来说是‘根本’,‘教育’对‘人’来说是‘末’;‘文化’对‘教育’来说是‘根本’,‘教育’对‘文化’来说是‘末’”,天曳对此深以为然。

 

至于文中提到的文化保护中的“活”态问题,在教学论和课程论中都有相当的事项可以例证。这也是当前教改力图想要改变的问题之一。

 

叶澜先生主持的一个持续了15年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新基础教育”的宗旨,即为“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


 

附:乌丙安先生讲座摘要原文

乌丙安《艺术遗产的“文化修复”》

 

先生指出艺术遗产的“文化修复”是一个探索性的题目, 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中国艺术遗产的合理保护至关重要。
  先生首先提出了文化修复(cultural restoration)与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先生指出“文化修复”这个词很多人从英文和法文直接译作“文化恢复”是不严谨的,因为忽略了“修复”这一环节的意义。一种文化流失了以后是无法恢复的,只能尽力修复,所以说文化修复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先生为大家举出了“龙舞”保护的例子:不同地域的龙舞有着不同的开场和结尾,这与各地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关。我们现在看到的龙舞大多是残缺不全的,要修复龙舞就必须从文化修复出发,探寻龙舞这种艺术形式的源头,单纯从舞蹈语汇和舞蹈套路等现代舞蹈学套路的角度出发是不可行的。任何文化遗产,不从根本的修复文化入手,就谈不上恢复,更谈不上创新。文化修复是一个艰苦的工作。
  接下来先生又谈到“抢救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残品、碎片后的修复与破坏性的创新”这一问题。河北蔚县的王老赏剪纸闻名世界,但当地却让剪纸艺术“与时俱进”,甚至出现了克林顿题材的剪纸。这种创新就是脱离了文化背景的破坏性的创新。相反深圳宝山村的
民们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改革开放后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的他们依然保留了以前“海上婚礼”的传统,但是把真正在海上划船结婚的形式用少女们在岸上做划船的动作来假借,这就属于对文化遗产的合理修复与创新。先生强调文化修复必须从根本上修复,否则就会造成“活”态环境消失,单纯为表演而表演的局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让当地人民为了保护遗产而继续以前落后的生活方式,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符号和特色:比如一些日本的村落和家族拥有属于自己的特有的符号,让人一望而知。
  最后乌先生讲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他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是文化生态保护与文化“死态”保护的生命线。2000年申报世界物质遗产成功的西递村,该村的原住民胡姓家族在建筑乃至文化方面都继承了徽派文化的传统,但是我们在西递村很少能看到“活态”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应该只把保护退步为文物本身,人文的保护同样重要,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是要融合在一起的。
  先生学识渊博、言语幽默,两场精彩的讲座均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热切期盼着先生的下次讲学。

原文地址:http://www.chinafolklore.org/blog/?uid-20-action-viewspace-itemid-3562

 

附胡德海先生论文摘要:

论教育的两个“为本”

胡德海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教育的两个“为本”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和教育“以文化为本”。“人”对“教育”来说是“根本”,“教育”对“人”来说是“末”;“文化”对“教育”来说是“根本”,“教育”对“文化”来说是“末”。人和文化对教育来说是目的,而教育对人和文化来说都是应为之服务的手段而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应当包括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关注人的自由、幸福、尊严、终极价值;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是一种博大的精神力量和感召力量,它推动人们去感受生命过程。文化之所以是教育的本与根,之所以也是教育应为之服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类和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关系决定的,这种关系简单地说,没有人,固然没有文化,然而反过来,没有文化也就没有人。

[关键词]教育;以人为本;以文化为本

[中图分类号]G 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830(2009)01-0028-04

原文发表于:《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1

 

附:新基础教育简介

“新基础教育”简介
“新基础教育”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大终身教授叶澜先生主持的一个持续了15年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主要任务是要形成21世纪新基础教育观念和创建面向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新型学校。
研究分三个层面展开:一是理论研究,重点在对现有的教育观念进行批判性反思,在把握时代精神的基础上,建构新基础教育的观念体系;二是为学校教育活动整体改革作出设计;三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实践研究,通过课题组与一线教师、校长的密切配合,相互启发、互动学习、积极创造,在课堂教学、班级建设和学校管理方面取得突破,使学校焕发生命活力。
新基础教育的“新”既表现为理论创新,又体现在实践创新,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新基础教育观念的更新。新基础教育重新奠定了基础教育的本质,把基础教育看作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奠定基础,由此形成了一整套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涵盖着目标、价值、对象、活动及管理的现代化教育观念体系。
学校教育日常活动方式的更新。新基础教育从活动的观点出发,强调通过革新学生浸润其中的以课堂教学与班级生活为基本内容的日常实践,为每一个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与生命力的勃发创设良好的成长氛围和发展基础。
师生学校生存方式观念的更新。使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由消极被动的适应性生存方式向积极主动、不断自我更新的发展性生存方式转化。


分享到:

TAG: 文化修复 乌丙安 遗产 艺术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天曳

天曳

学业三两不太专,兴趣七八不太少,生活十分真热爱! 呵呵

日历

« 2024-03-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146374
  • 日志数: 131
  • 文件数: 1
  • 建立时间: 2009-04-18
  • 更新时间: 2014-09-22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