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

天曳:读《入乡随俗的田野作业——民俗学方法论之一》后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5-05 10:41:39 / 个人分类:文字堆砌

天曳读乌丙安先生的《入乡随俗的田野作业——民俗学方法论之一》后,笔记如下:

“一定要参与进去,你不跪下你就不知道那种情感,你无法用拍照拍出那种心灵的震撼。”

 

“你到那里朗诵诗!我说:贾芝同志这不好使,你那延安诗人到这儿没有用,人家想要你唱歌。……唱完《牡丹大令》以后,人家说:哼,驴唇不对马嘴。还是不行,进不去。这就是《拦门歌》,要求来人唱《开门歌》。不唱是不行的。

 

 

“我的学生去庙会找巫婆的时候,跟巫婆一起跪下,她用这种办法取得巫婆的信任。这倒不是技巧性的,而去体验他们为什么这么虔诚。然后巫婆把所有的东西告诉她。这样的例子很多。 

 

“今天,当然我也拿着现代的摄像器材去采风。但是我认为,最原始的方法依然是最基本的方法。”

 

 

天曳读后感:情感式参与、素质和努力、非纯技巧、基本方法的原始性。

 

谢谢乌先生。

原文地址:http://www.chinafolklore.org/blog/?uid-20-action-viewspace-itemid-7176


TAG: 方法论 民俗学 田野 作业

天曳 引用 删除 天曳   /   2009-05-06 16:02:18
再转乌先生的:答民俗学者“入乡随俗”做起来难问
  2009-05-06 09:09:32 / 个人分类:民俗随笔


有同行网友问:做为民俗学者在田野调查中要入乡随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您认为怎样?

我的简略回答是:民俗学者在观念上,首先树立在民俗事象面前是主人而不是客人的“理念”,因为那些民俗事象其实都是当地民间的日常生活。民俗学者首先关注的就是日常生活,然后尽快由“一回生、二回熟”的参与实践实行急速转换,形成主人的主位“意念”,大胆、快捷地融入当地的日常起居生活和文化活动,尽快习得常用方言土语进行沟通交流。这是一个适应新田野环境的从“习惯化”到“再习俗化”的快速转换过程,也是一个民俗学田野作业的重要方法和有效方法。这当然有暂时转换本人原有养成风俗习惯的难度,但是只要认真去尝试转换,就会找到转换的门径,收到好效果。也就会体验到这样的方法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第一手资料,做出符合民俗原生性的解读和认知。它,远远超过了入乡调查的客人“理念”、客位“意念”的调查效果和质量。这指的是较长时间的入乡调查,那种一日游、半日游的观光旅游式作业,只能是表面形态的采录,不可能深入或投入到当地民俗生活中,这就另当别论了。

  传统人类学的那种“文明人”调查“野蛮人”的结论,大多都是“他观性”的,很难符合原住民的“自观性”的本来面目,误读、曲解、歧视在所难免。当代许多人类学者的部落社会调查早已经抛弃了那种立场和理念,采用了融入部落社会的做法。

  只要观念上解决了问题,方法上就会产生很多技能上的支撑,实行起来就不会觉得难。

原文地址;http://www.chinafolklore.org/blog/?uid-20-action-viewspace-itemid-7197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天曳

天曳

学业三两不太专,兴趣七八不太少,生活十分真热爱! 呵呵

日历

« 2024-03-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146381
  • 日志数: 131
  • 文件数: 1
  • 建立时间: 2009-04-18
  • 更新时间: 2014-09-22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