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

转:[黄涛]开拓传统节日的现代性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5-02 21:52:53 / 个人分类:节庆转载

开拓传统节日现代性

黄涛

(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325035

摘 要:近代以来,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传统节日由于处于受抑制的位置,而没有顺利完成适应现代生活的演化,整体上呈现习俗减少、功能弱化的状态。现在要繁荣传统节日,应采取有效措施从三个方面增强其现代性:提炼宣扬传统节日的现代文化内涵,开发打造节日纪念物,加强拓展节日的娱乐性与公共性。

关键词:传统节日 现代性 转型 节日纪念物 娱乐性 公共性

作者简介:(1964-)河北景县人,法学博士,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俗学、文化遗产保护。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08)05-0000-00    收稿日期:2008-04-19

 

传统节日是一宗重大而特殊的民族文化遗产,但不应该是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奇风异俗。它既是拥有久远历史的文化遗产,又是为当代国民人人享有的生活文化。作为全民性文化生存方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庆贺方式应该是在传承中不断更新、与时俱进的。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给几个主要传统节日增设了假日,是繁荣传统节日的重要而有效的措施,但仅增加了过节时间还不够,接下来还要研究怎样在现代社会过好我们的传统节日。

现在传统节日遭遇的问题是它没有很好地完成从农业文明形态向现代文明形态的转型,其文化内涵、过节方式与现代社会契合度不高。与传统时期相比,除春节以外,传统节日近年来在大多数地方过得较为萧条和冷清,而且这种状况有延续的趋势。不喜欢过传统节日的主要有两个人群:一是许多城市青少年,二是部分中年人,前者喜欢时尚、轻松、浪漫、好玩的节庆方式,认为传统节日规矩太多,因而更爱过洋节;后者则感觉传统节日主要是春节“太折腾人”,送礼物、给压岁钱等花销太大,过节不堪重负。我认为,这种对传统节日的负面意见不是传统节日本身不好,天生不适合现代社会,而是由于近代以来的种种原因使得传统节日没有顺应社会变迁而进行必要的革新。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转型的参照系与目标是西方文明。在社会制度、学术艺术体系弃旧图新之际,国家时间制度也在寻求变革,其最大的举措是公务时间采用西历,而民俗生活时间仍采用农历。由于传统节日所依托的时间架构是农历,时间制度的二元结构将农历置于非官方的、受抑制的、用途逐渐缩减的位置,这对传统节日的顺利传承构成了根本的制约。多次影响深刻的政治运动都对传统文化予以打压清理,也使得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传统节日失去了向现代节日体式转型的有利条件,绝大多数传统节日在民间日益衰弱。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开始了更深刻的社会变革,在经济起飞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因袭旧制的传统节日更彰显出其不合时宜的面目,并受到洋节兴起的威胁。眼前部分青少年追捧洋节、遗弃传统节日的倾向是传统节日没有完成现代转型的明显标志。

在现代社会,传统节日要得以繁荣壮大,必须具有足够强的现代性。在现阶段,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开拓传统节日的现代性元素:

 

一、提炼宣扬传统节日的现代文化内涵

 

从传统节日的发展历史来看,其文化内涵及相关习俗是随着社会文化的演进而变迁的。总体而言,传统节日的发展史可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神话时代、儒教时代、现代。[①]神话时代指春秋战国以前神话思维统领先民头脑的上古时期,此时祭祀神灵、施行巫术以祈福辟邪是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汉代以后,历代朝廷推崇儒术,以儒家思想整合人际关系、培育礼教伦理渐渐成为节日活动的首要导向,而祭神行巫降为次要内容。明清时期节日的儒教倾向达于鼎盛。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大都完成了从神话时代向儒家时代的转型,有些节日相互融合了,有些节日则销声匿迹了,也产生了若干新的节日。但如上所述,自清末民初中国开始向现代社会转型以来,传统节日并没有顺利完成从儒教时代向现代的转型,其文化内涵大致保持了传统时期的面貌,而习俗活动减少了,这是其功能退化的标志。

若进行深入挖掘,现存的每个传统节日的习俗和内涵都有其独特的现代元素。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如果有适宜存活的外部环境,或给予足够的外力激发,传统节日适合现代社会生活的大量习俗活动仍能焕发生机或恢复重建,其传统主题能够调整、演化,也能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激发出现代内涵,生发新的节庆方式。这里仅以春节为例。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节日,自上个世纪以来,其处境在传统节日中算是比较好的:除了19285月至1934年初民国政府曾强行禁止一切场所使用旧历,“文革”期间曾停止春节假期,春节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享有公假的,至今春节还过得比较热闹。但是自1912年民国政府开始使用西历以来,春节“过年”的意义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事实上其地位与过法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夏历年在古书上被称为“元日”“三朝”“元旦”“新年”等,老百姓口头上就叫“年”“大年”,而“春节”一词原本是民国以来的官方称谓。1914年,民国政府内务部上了一道呈文:“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并获批准。从此这个名称沿用下来,而“元旦”这个名称就让位给了公历年。名称的改换不只是简单的语词问题,而是意味着这个节日的性质发生了某种微妙而重要的变化。毕竟,西历已经成为城市地区习用的历法,农村地区虽然主要用农历,但是也要使用西历。这就使得西历年的辞旧迎新有了实质上的年节意义,而夏历年辞旧迎新的年节意义逐渐减弱了。近年来,西历元旦的庆贺活动越来越多,表明人们在一定程度上也认可元旦有一定的“年”的意味,民俗学者高丙中就撰文认为现在中国城市人群实际上是把一个年分成了新历年和旧历年两个部分来过。[1]这种局面还会继续下去,旧历年辞旧迎新的功能将会越来越多地转移到公历元旦去。但这应不会从根本上损及春节的大节地位。

节日文化内涵的现代性与部分传统习俗的合理存续并不矛盾。一方面,部分特色古旧习俗在现代社会本身就有展演和纪念的意义,另一方面,这些旧俗也会转生出新的意义。如放鞭炮,本来是通神或驱邪的一种仪式,现在则成为一种欢庆的方式。过年的原始意义主要是在新旧年交替之际祭祀神灵、施行巫术,一方面感谢在过去一年中神灵的佑助,庆贺丰收;一方面祈祷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祈福禳灾。这种习俗和内涵在现代必然逐渐衰减,而其少量的相关遗俗则成为营造隆重、欢庆、祥和的节日氛围的手段,成为民众表达安定富足红火的生活理想的方式。贴对联、守岁、拜年、压岁等其他年节习俗也都可做类似的解释。

可以说,春节是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适应于现代社会的演变的,并且产生了为现代人喜欢的新民俗,比如除夕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城市居民燃放更富观赏性的烟花代替注重声响的鞭炮。拜年方式的演变更具代表性。传统的拜年方式是家庭走访式的,而且采取跪拜式的礼仪。如今只有个别农村地区还保留着跪拜式的拜年礼仪,城市地区则由走访式的当面问候拜年转为以电话拜年、短信拜年为主。特别是近几年兴起的短信拜年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随着手机拥有率的快速提高而越来越普及。据信息产业部估算,2008年春节期间,从初一到初六,全国发送的拜年短信超过170亿条,平均每个手机用户发送40余条。而且,许多人还把手短信和电脑、互联网相结合,从网上发送短信到对方手机上更为经济简便。有些人还发送影像、语音短信。可以说,城市里的手机短信拜年已经从时尚变成了“主流”。[2]

一些城市举办的大型春节庙会是将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成功范例。近年来,北京每年春节都要在地坛、龙潭湖、白云观、东岳庙、琉璃厂等公共场所举办庙会,很受群众欢迎。各庙会几乎每天都出现人山人海的场面。人气最旺的地坛庙会在大年初三达到高潮,这天到上午十一点时已涌入11万人,已是人满为患。从除夕到初三,开张四天内,地坛庙会共迎来54.5万游客。[3]旧时的庙会是在祭神祈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型集会,现在的庙会以游艺、娱乐、贸易为主,祭祀活动很少,地坛、天坛等庙会的祭祀仪式只是展演性质,琉璃厂、世纪坛等庙会则没有任何祭祀活动。当然,由于过去多年的社会环境因素,春节也不是很好地完成了现代转型,其现代性也需要加强。

其实在当代社会,只有春节保持了大节的地位和局面,其它传统节日只是在民俗传承惯性的作用下勉强延续而已,较受重视的几个节日也只是保留了最基本的习俗。今天,在传统文化复兴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其他传统节日有更大的重建或革新的空间,比如我们在清明节不仅可以扫墓祭奠,也可以欢快地踏青嬉游,在中秋节不仅可以团聚吃月饼,也可以赏月走月野餐吃烤肉,在七夕节不仅可以遥望牛郎织女星,也可以用红豆玫瑰花向爱侣表达心曲。[②]只要有适宜的外部环境和足够的推动力,每个尚在存活的传统节日都能进行适应现代生活的继承与革新。

 

二、开发、宣扬节日纪念物,营造浪漫热闹的节日氛围

 

节日纪念物,或称节日象征符号,指能代表节日特色的事物,如春节的饺子、鞭炮、灯笼、对联、腊八粥、灶王爷、生肖动物,清明节的鲜花、青草、柳枝、风筝、介子推,端午节的龙舟、粽子、菖蒲、艾蒿、香包、屈原等。节日纪念物可以是食品、用品等本来就是物体的形态,也可以是意象、形象等较抽象元素的物化形态,如西方的圣诞老人,本是宗教传说中的人物形象,但是在节庆场合布置的圣诞老人偶像就是节日纪念物。

节日纪念物是节日习俗的基本元素的一部分。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一提起那些熟悉、亲切的传统节日,就会想起那些从小习惯了的节日纪念物;一提起这些节日纪念物,也会想起相应的传统节日。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中,节日纪念物与相关的传统节日在人们的文化记忆中有牢固的密切联系。

“节日纪念物”这一说法比较强调物品形式,但这种物品不同于普通的食品、用品,它们是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而且大多是有历史渊源的。它们除了物质消费用途之外,还有很多的文化消费用途。所以对这一名词应做更宽泛的理解,它也包含那些非视觉的元素,除了这些纪念物的物质形式,还要包括这些节令物品的仪式用途、文化内涵、历史渊源以及有关的传说、民间信仰等。比如龙舟这一端午节的纪念物,不只是指视觉上的龙形的船,还包括以之为载体的古人的龙图腾崇拜、端午节划龙舟抢救屈原的传说、五月初五龙舟竞渡的习俗惯制等。有些节日纪念物的非视觉元素还占据较大的比例,如清明节的纪念人物介子推、端午节的纪念人物屈原主要是出现于口头传说中的形态,这种人物形象也可称为节日纪念物,当然他们也都可落实为不同材质的偶像、宣传品等物品形式。

“节日纪念物”是适合于现代生活的提法。传统节日主要形成和传承于农业社会,那些过节的方式、相关的观念和说法等都是老习惯了,与现代生活落落寡合。但是老习惯还以历史传承的惯性保留着,我们也需要把这些习惯作为民族文化根基与特色的一部分保持着,需要利用、改造这些老习惯使之适应现代社会。节日纪念物是与农业社会的传统生活浑然一体的,在传统社会环境中作为纪念物的意义就不显著。在现代社会,传统节日习俗所赖以存活的土壤已发生很大变化,这些习俗成为现代人看起来有些“老旧”甚至奇异的东西,但是人们都知道它们代表了自己过去的文化特色,从而爱惜他们、传承它们,并把继承这些老习惯当作是对过去生活方式和历史文化传统的纪念、怀恋,那么这些传统习俗就有了显著的现代意义,其中有代表性的事物就成了纪念物。

节日纪念物可以用来营造节日气氛。如按着习惯,在大年三十的下午,各家开始包饺子、贴对联,这时,过年的氛围开始浓郁了。用节日纪念物来布置环境,使用节日纪念物进行习俗活动,是营造节日氛围的重要方式,特别是营造外部可见的节日氛围的主要方式。传统节日是我们的“大日子”。在我们的感觉中,这些日子与平常的日子是不同的。在节日时间所体会到的这种“非常”感觉,除了来自在我们的记忆中保持的这些特定时日的重要意义给我们造成的心理影响,就主要来自这些节日纪念物对环境的渲染、使用节日纪念物的习俗活动。

明确了某个特定节日的节日纪念物,商家、企业就可以设计、生产、经营相关的物品或消费活动,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就有了为适应人们节日生活的重点宣传目标。

目前我们在过传统节日时不是完全不使用纪念物,但是在纪念物的数量、质量以及使用的规模等方面,还很不够。过得较隆重的春节使用纪念物较多,在较大程度上起到了营造热闹喜庆的节日氛围的作用,其缺点是面目较为陈旧,现代气息不足。其他传统节日则很少使用纪念物。可以说,节日纪念物的市场经济还没有被商家充分开发。比如过中秋节时,就很少见到公共场所运用节日纪念物来营造节日氛围。但是事实上,中秋节是一个习俗活动多姿多彩的大节,其节日纪念物或者说象征符号也丰富、浪漫、富于情趣。其纪念物很有代表性的至少有六种:月宫、月饼、嫦娥、玉兔、桂树、桂花。应该说,中秋节的纪念物比西方最热闹的节日圣诞节还要丰富、浪漫:圣诞节有圣诞老人,我们的中秋节有仙女嫦娥;圣诞节有圣诞树,我们有桂树、桂花;圣诞节有圣诞礼物,我们有月饼、兔儿爷。围绕这些纪念物,我们的中秋节还承载着许多美丽、神奇、有趣的神话、传说、故事。其实,经过对传统习俗的合理吸收、改良和创新,我们本土的中秋节在浪漫、轻松、有趣等方面一点儿也不比洋节逊色。中秋节的这些纪念物有足够的潜力被打造成对青少年有吸引力的节日符号。

 

三、加强、拓展传统节日的娱乐性与公共性

 

我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活动有两个特点:一是注重人际交往、伦理教化,二是多为在家庭、家族范围内进行的私人领域内的活动。相对而言,轻松浪漫的娱乐活动、在公共场所举行的大型庆贺活动就比较少。这些特点当然使我们的节日文化有自己的特色和长处,但是在现代社会,它们也造成了不适应现代生活的局限性。比如现在许多青少年就觉得我们的传统节日太累了,太缺少浪漫色彩了,太不热闹好玩了,等等。这就是由于我们在老人的主导下过于注重传统节日的传承,而没有根据传统节日的文化精神做一些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创新,没有将老祖宗传给我们的节日文化遗产发扬光大,这样只能使传统节日越来越衰弱。这就需要我们在节日的娱乐性和公共性方面进行拓展。

我们的传统节日在唐宋及其以前的时期大都有很丰富也很有趣的习俗活动,但是明清之后受儒家文化和理学的影响,过于看重礼数与教化,到现代又过得更加单调,在户外举行的娱乐性节庆活动太少。中秋节本来产生于赏月活动,是非常具有轻松浪漫的风格和诗意抒情的氛围的,比如饮酒、歌舞、赋诗等;在公共场合举行的大型游艺活动也曾经很多,比如在街市上举行的通宵达旦的灯会、夜市、游园活动等。明代之后赏月活动逐渐衰弱,而家庭团圆、礼品往来与拜月活动越来越兴盛。到现在,在我国的大部分地方,中秋节主要是在各自家庭举行的团聚、宴饮等活动,很多青年人就觉得这个节日不够轻松有趣,对以传统月饼为主的中秋食俗也不喜欢。

从我国节日的发展史来看,能够发展壮大的节日一般都经历了由较为单纯的节日向复合型综合性的节日转化的过程,而逐渐衰落的节日的习俗活动就会越来越萎缩,最后销声匿迹。比如端午节,在我国的传承情况不够理想,除了划龙舟,大多数习俗活动都是小型的在私人领域进行的,在某些地方主要保留了吃粽子的习俗,有些地方如河北基本上不过该节了;而该节日传到韩国就过得很热闹,在江陵这个地方成为一个集祭祀、表演、竞技、游艺、社交、贸易等多种活动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节日,并成功申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秋节的传承情况也远不够好。而在香港、台湾、新加坡,中秋节过得很热闹,有很多公共场合的庆祝、娱乐活动。香港人过中秋时,人们到公园、海滩、度假村,赏月、观灯、游逛、看表演。这晚全城到处有花灯。人们吃完晚饭、品尝过月饼之后,喜欢提着灯笼出来赏月,或者在月光下欣赏绚丽多姿的花灯会。还有一种盛大活动是舞火龙,每年都连续多日举行舞火龙大型表演,千千万万个香港人和游客都来观赏。台湾的中秋节很重视赏月,可谓“古风犹存”。中秋之夜人们来到户外,赏月、烤肉、游玩,或参加晚会、观看演出。市区会举办团圆晚会,请知名艺人歌唱、演出,并有趣味竞赛、街头艺人演出、乐团演奏等,有的还举行一些手工艺训练活动:做月饼、捏面人、彩绘风筝、草编等。高速公路的休息服务区则成了中秋联欢、烤肉赏月的场所,举办烤肉赏月营火晚会,组织地方戏演出、爵士乐音乐会、剥柚子比赛等,连许多老人也出来参加,吃月饼、烤肉,赏月,看戏。新加坡的中秋节热热闹闹地过二十多天,每晚在公共场所举行庆贺活动,如游园、夜市、灯展、游行、放烟火、灯笼制作比赛、传统京剧表演、月饼群英会、赏月诗会、猜灯谜等。[4]我们大陆本土的中秋节要摆脱萧条、单调的局面,显然应该借鉴海外的过节方式,在公共场所举办多种欢庆游艺活动,才能过得有声有色并富于现代气息。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娱乐性最强、公共活动最多的当数元宵节。现在的元宵节被当作春节的一部分,是春节的结尾和高潮。其实,如果把元宵节看作一个单独的节日,其隆重程度不亚于中秋节。在上古时期,元宵节文化内涵的核心是祭祀太一神(即北极星神),祈求丰收和子嗣。当代社会,元宵节祭星、祈年、祈子的习俗都已衰落,其节俗精神可归结为珍爱生命、热爱生活,表达民众繁荣兴旺、团圆美满的意愿。人们在腊月二十三到春节前忙于准备节令物品,除夕到初十左右忙于祭祀、团圆、拜年,这些活动大都是出于礼俗要求和功利驱动而在家院内忙碌,都是庄重严肃或依照礼俗规范而进行的,到了十五前后,这些依礼而行的活动都已完成,剩下的就是近乎完全的娱乐游戏了。所以元宵节的主要欢庆活动转向户外,以大规模的游艺娱乐活动为重。

旧时繁盛样态的元宵节可看作中国的狂欢节,各种声势浩大的欢庆娱乐活动洋溢着民间的狂欢精神,故有“闹元宵”之说。元宵节的节庆活动集中了几乎所有大型的传统娱乐庆贺方式:张灯结彩、敲锣打鼓、舞龙舞狮、扭秧歌、唱戏、猜谜等。元宵节的灯会、唱戏、扭秧歌、舞龙舞狮等欢庆活动是在社区内举行的群体性公共活动。通过良好有序的公共庆贺活动,可以加强民众的公共意识、社区认同感、集体荣誉感,有助于创建社区的和谐氛围。中国传统节日的庆贺活动大多在家族、家庭的私人生活空间举行,而元宵节的节俗活动主要是在公共空间举行的公共活动,这点也是元宵节的特色。

在当代社会,元宵节习俗活动大为减少,许多地方虽然仍很重视此节,而节俗只剩下了吃元宵、吃饺子、放鞭炮,这是节日活力十分衰弱的表现。但是山西柳林县还保持着传统时期繁盛样态的元宵节。这里欢庆元宵节的时间为正月十三正月十八,达六天之久。这期间每天晚上举行灯会、盘子会。“盘子”是一种用木料(或铁架)、布料等扎成的楼阁式祭神用具。元宵节期间,人们通常几家合作操持一个盘子会。在户外空地上摆放盘子,在盘子内正中位置敬奉天官,两旁分别供奉保佑孩童的张仙和送子娘娘。盘子前用木柴和煤块搭成一个圆炉形的“旺火”。晚上,旺火燃烧起来,人们在旺火周围请民间艺人做弹唱表演,由一男一女演唱,旁边有二胡、锣鼓伴奏。有的盘子前搭起戏台、棚子唱起大戏。有的盘子前搞自由加入的扭秧歌活动。也有的盘子会搞流行歌曲演唱,并用剧烈的迪斯科音乐伴奏,围拢来观看的则都是青少年。正月十五的晚上,庆祝活动达到高潮。整个柳林县城处处张灯结彩、摆盘子会,人们全都来到街巷,赏灯、扭秧歌、看烟花、听演唱,到处是欢乐的人群,直到深夜方渐渐散去。2008年初,柳林盘子会的弹唱艺术被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县政府组织十几家单位在贯穿县城的小河的水面上布置了二十几个二三层楼高的造型各异的巨大花灯。元宵节夜晚,小河边赏灯的人们摩肩接踵、成群结队,一派热闹景象。柳林元宵节繁盛样态的造成,除了有盘子会和弹唱艺术的特色民俗传统为基础,还在于其节庆方式主要是县政府有效组织下全城人们自发参与的公共场所活动。而且,柳林元宵节还是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成功结合的范例。[③]

传统节日的演变与转型固然主要依靠其自身的机制与活力,依靠民众的自然传承与自主选择,但是中外历史经验表明,问题并不如此单纯,外部干预也能对节日的兴衰存亡起到很大作用。目前传统节日的衰弱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过去外力干预的结果。现在要运用传统节日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政府舆论对此予以倡导,并给传统节日以更多的假期,这就是一种很有力的政策干预。当然,外部干预还应有更为系统成套的措施。从整体上说,我们应促进提升传统文化在现代主流文化中的地位,增强民众文化自觉意识,逐渐消除崇洋情结,这才能从根本上营造有利于传统节日兴旺的人文环境,也是其现代性得以滋生和壮大的基础与动力。

[参考文献]

[1]高丙中.作为一个过渡礼仪的两个庆典——对元旦与春节关系的表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1).

[2]张懿今年,拜年短信超170亿条[N]文汇报,2008-2-13

[3]张盈.开张四天,地坛庙会游客创历史记录[N].法制晚报,2008-2-10

[4]马誉峰.感受新加坡:一个中国人的观察与思考[M].新加坡创意圈出版社,200444

 

Opening up the Modern Elements of the Traditional Festivals

HUANG Tao

(CollegeofHumanity,WenzhouUniversity,Wenzhou325035,China)

Abstract:As a par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traditional festivals have not obtained chances to transform. themselves to modern festivals while china was changing from a traditional society to modern society. On the whole, traditional festivals seem to be decreasing in custom activities and decaying in functions. To make traditional festivals prosperous, we should opening up their modern elements in three ways: to find and propagate the modern meanings of the traditional festivals, to develop and create festival momentoes, to strengthening elements of amusement and publicity.

Key words:traditional festivals modern elements transformation festival momentoes amusement publicity  

 

                                                                [责任编辑王会]

 河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新华文摘2009年第3期全文转载



[]刘晓峰将节日史分为神话时代、传说时代、嘉事时代。其中,神话时代指上古到秦汉时期,传说时代为汉末到六朝,嘉事时代为唐至清末。见刘晓峰:《东亚的时间》,北京:中华书局,2007

[]2007年秋来人民大学讲学的台湾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钟宗宪介绍:在台湾,七夕节被过成现代模式的情人节已有20多年,而现在中秋节在户外聚会吃烤肉也盛于家宴吃月饼的习俗。

[]200822023日,笔者与20余名同行应柳林县政府之邀到该地考察了元宵节活动。


分享到:

TAG: 传统 黄涛 节日 现代性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天曳

天曳

学业三两不太专,兴趣七八不太少,生活十分真热爱! 呵呵

日历

« 2024-09-12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146848
  • 日志数: 131
  • 文件数: 1
  • 建立时间: 2009-04-18
  • 更新时间: 2014-09-22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