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文人多自谦,戒浮燥,胸怀平常之心,甘为边缘人。粗茶淡饭,布衣裘褐,倒可以冷眼洞察社会,静观人生百态,写出多少能够传世的作品来。——录自随笔《边缘人》(1998)
《民俗艺术学》的问世和“民俗艺术学”的登场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4-08-17 10:48:32 / 个人分类:民俗艺术学
TAG: 民俗艺术学
-
引用 删除 边缘人 / 2014-08-17 17:04:07
- 张士闪、耿波《中国艺术民俗学》:“艺术民俗学是从民俗学角度展开的对于艺术活动的阐释,并探索艺术活动与民俗整体之间内在的关联的学科。‘艺术民俗’概念的提出,意在提倡从生活-文化整体的角度去解读艺术。”(第一章-艺术民俗学的确立)
-
引用 删除 边缘人 / 2014-08-17 16:43:47
- 陶立璠宋著《文艺民俗学》序:“文艺民俗学是本世纪八十年代初,在中国民俗学这棵树上萌生、发展起来的一们新的支学。据我所知,这一支学的提出和加以研究可以说完全是在一些文科高等学院的课堂中进行的。一些从事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和美学教育的中青年教师,在接受了民俗学(广一点讲还有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的理论和方法之后,开始反思以往的教学方法和理论体系,他们似乎从民俗学研究中得到一种“灵感”,意识并发现在文学与生活,创作与欣赏,时代特色与民族特色,作家与作品风格等文学理论的永恒话题中,存在着一种源于民俗文化传承影响的契机,抓住这一契机,从民俗文化研究入手,多一个角度和关照面,也许可以突破以往纯文学研究(如单纯从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的研究)的单一模式,将作家和作品研究,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史的研究置于广阔的历史和现实的民俗文化背景之中作考察,这样也许会使文学特征和规律的研究更加丰富和充实,如此考虑不能说没有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讲,民俗学对其研究对象作了极特殊的选择,即在众多的民俗对象和研究对象中,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民俗与文学艺术的关系上,并采用文艺学、美学、民俗学等交叉研究的方法,这就不仅开阔了研究视野而且使作家作品等的研究更为深入和生动,也更切近文学创作的实际。由此可见,文艺民俗学是应用民俗学理论,探讨文艺创作规律的有益尝试和开拓。”
-
引用 删除 边缘人 / 2014-08-17 16:33:37
-
陈勤建《文艺民俗学导论》:“《文艺民俗学》为我们挖掘文艺发生的民俗成因,分析文艺发展的民俗动力和世界文艺的民俗化走向,深入开展文艺研究和创作实践,研究特定区域、特定民族的文化、文学艺术心理,开拓了新的视野;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深化中国民俗基因文化研究,寻求传统和现代之间新的契合点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文艺民俗学研究民俗文化对一般文艺发展的影响和相互的关系,兼容民间文艺学研究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内涵。其辐射面,还渗透到影视、戏剧、音乐、娱乐及旅游、建筑、饮食等文化与生活的各个领域。”
标题搜索
日历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1 | 2 | 3 | 4 |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我的存档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830975
- 日志数: 988
- 图片数: 104
- 文件数: 114
- 书签数: 76
- 建立时间: 2010-04-08
- 更新时间: 202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