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文人多自谦,戒浮燥,胸怀平常之心,甘为边缘人。粗茶淡饭,布衣裘褐,倒可以冷眼洞察社会,静观人生百态,写出多少能够传世的作品来。——录自随笔《边缘人》(1998)

【刘勍】最美桑榆景 人间重晚晴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4-04-23 08:56:08 / 个人分类:民间文学

最美桑榆景 人间重晚晴

——在刘锡诚先生从事民间文艺研究60研讨会上的发言稿

  

【刘勍】最美桑榆情 <wbr> <wbr>人间重晚晴

刘勍和黄凤兰在研讨会上

 

大家好,我是中国民协《民间文化论坛》的编辑刘勍。今天能受邀出席这个研讨会,我很高兴也很荣幸。首先贺刘老师80大寿,再贺60周年学术路硕果累累!

 

我从2007年刚进入民协就有幸结识了刘老师,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见面是在他和马老师的家里,我代表山花奖工作人员去送文件,刘老师和马老师亲切地接待了我,并和蔼地询问我的个人情况,鼓励我这个刚入职的民间文化的小小兵。而后我转入研究部继而又担任《民间文化论坛》编辑一职,和刘老师的接触渐渐多了起来。2011年我刊聘请刘老师作为特邀主编,更增加了向他学习的机会,刘老师的不吝赐教使我受益匪浅。

 

从刊物方面说,刘老师对我刊的帮助、指导、支持是有目共睹的。在2008年复刊号他就鼎力支持献出了大作,而后,陆续为我刊量身打造了多篇重量级的文章。尤其是去年在本刊发表的系列文章《21世纪:民间文学研究的当代使命——关于中国特色民间文艺学》、《非遗时代的民间文学及其保护问题》,集中梳理了刘老师对近年来适逢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的民间文学的际遇、现状和对如何在当下更好地保护民间文学进行了思考。在一直以来轰轰烈烈的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时候,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刘老师用理性、中肯、坦诚的态度观察近年来民间文学的保留与变化。用数据和事实说话,分析和展现民间文学的得与失。高瞻远瞩,直中要脉,极具现实意义。另外,刘老师积极关注和指导刊物发展,首先提出了应以刊发民间文学研究文章为主的办刊方向,并强调应促进学科发展。可以说,刘老师对《论坛》和编辑工作有感情、有追求、有把握!

 

传统文化之重在于传承。中华民族的尊老爱幼、真情实意的传统也重在传递。个人方面,刘老师对我的成长给予了很大帮助和鼓励。他对我说,“你作为一个编辑,既要在编辑方面成为专家,也要在学术方面有所专长”。这种对学界后辈的谆谆教导和拳拳关心之情让我觉得格外亲切和温暖。并切实感觉到肩上任务的重量,也坚定了未来在工作中奉献的决心。

 

在和刘老师的接触当中,时时刻刻感觉到学术大家的风度和风范。举几个小例子与大家分享,每一次我责编刘老师的文章,他在拿到样刊的第一时间都会给我发短信告诉我收到了刊物并感谢我在编辑工作当中的付出。这个小举动凝聚了他为人处世的修养和对人与人交往的珍视。可以说,这种对编辑的尊重和看重在我多年的工作中也十分少见。还有,刘老师任中国民协的领导的时候就大力鼓励、建议年轻人去进修、学习。在我进入协会后,还有已经成为中坚力量的干部感念刘老师的教导。

 

刘老师的学术做的好,重视学科历史、眼界开阔、文章深入浅出,具有强力度的指导意义和启发性。且文学功底深厚,除是研究者,他还是评论家,还有散文、随笔等作品。作为年轻人,我钦佩刘老师对学习的勤奋和不懈追求,他曾告诉过我,“每天要在上午、下午、晚上三个时间段看书和写作”。几天能做到,可是多年坚持下来不易,这源于他对自己的高要求,相信这就是他作品高产和高质的原因。

 

最后,我想说,作为一个晚辈,能与刘老师结识、交往是我的荣幸,能得到刘老师的指导、关照更是我的幸运。最美桑榆景,人间重晚晴。欢迎您加入八零后的行列,祝愿您人寿福丰、学术常青!

2014年3月8日


分享到:

TAG: 非遗时代 民间文艺学 学理 中国特色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