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文人多自谦,戒浮燥,胸怀平常之心,甘为边缘人。粗茶淡饭,布衣裘褐,倒可以冷眼洞察社会,静观人生百态,写出多少能够传世的作品来。——录自随笔《边缘人》(1998)

《世界奇俗丛览》丛书序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3-09-14 17:09:31 / 个人分类:民俗象征

世界奇俗丛览》丛书总序


刘锡诚

 

英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马雷特(R.Marett,18661943)有一句名言:“历史学的失落之处正是民俗学的好机会。”这是一个正确的论点。正如他所说的,民俗学家们所感兴趣的材料,存在于被哲学家休谟所描写的“最粗鄙的人的言行之中,而这些材料,恰恰是正统的历史学家们经常忽略或经意加以曲解的。因此,民俗学家们只好辛劳有加地用自己的考察来捡拾被正统的历史学家们有意无意地遗落在茫茫海滩上的脚印了。

风俗习惯主要是指一个民族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婚姻家庭等社会生活方面的传统;它是历史的产物,是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社会关系以及反映这些生活条件与社会关系的意识形态的发展而发展的。一个社区或一个民族的某些风俗习惯,乃至一个社区或一个民族的一整套风俗习惯系统,一旦约定俗成,为广大人群所尊奉,便具有某种社会法规的效力了。这些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表现于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育成丁、娱乐节庆、礼仪禁忌等方面的风俗习惯,积淀和保留着本民族固有的传统和共同心理素质,并积极地影响着本民族的思维方式,作用于本民族的民族个性,从而形成本民族的民族特点。

由于各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即使处于同一历史发展水平的民族,他们的风俗习惯大抵是各具特点的。反之,所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大致相似的民族,它们的风俗习惯又往往有许多相似之处。这种情况,在普通人的眼前也许是杂乱无序一晃而逝,不会引起更多的思考,而在民俗学家、宗教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学家们的笔下,则呈现出可以认识的规律性和有序状态,杂乱的现象放射出的炫目的光彩激发着他们的思考,引导着他们去作更深的理论探讨。在这方面,二十世纪的一些学者,如詹姆斯弗雷泽、布马林诺夫斯基等,根据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大量材料,做过一些理论概括,至今仍然不失是一宗极有价值的遗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们,如保尔拉法格、普列汉诺夫等,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前人的基础上作了许多理论探讨,他们的若干结论,或作为堪可遵循的原则,或作为一种新说的尝试,给我们今天的研究以启迪。

中国俗谚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如果说,我们越是深入到历史的古远地带,同出一源的各个民族之间的差异之点,也就越来越消失(例如古代的濮越民族之间、通古斯—蒙古民族之间呈现出的相似与差异)的话,那么,越是发展到现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就越是呈现出越大的差异,就如同物理学上和光学上的辐射线一样。我们今天生活的这个世界,乃是一个由种种奇风异俗构成的色彩斑斓的世界,一块布满了各种颜色的调色板。随着航空技术的改进,广袤的世界已经变成了“地球村”,乘坐喷气飞机就可以在一天之内飞越很多民族特点迥然有别的国家和地区。给我们的直观带来巨大差异感的是什么?是各不相同的风俗习惯,是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用平实而无虚饰的笔法把世界不同地区生息繁衍的不同民族的奇风异俗描绘于笔端,对于在更大的范围内和历史的发展中了解和揭示这些民族的民族特性、民族精神以及心理素质,将是一种非常有益的事情。就我国的情况来说,这类描述风俗习惯的书固然也出版过一些,尤其是近几年出得更多一些,但深入而系统地整理编纂和冷静而科学的分析论述,则显得零散和薄弱。编纂一套“世界奇俗丛览”丛书,其目的就在于弥补我国在民俗志方面的不足,为我国民俗学的建设尽一份力量。

整理、研究、出版民俗习惯资料文献,不是为了猎奇,而是一桩严肃的学问。这当中涉及到许多民族方面的问题。因此,申明运用唯物史观去分析诸种事象,是十分必要的。如果说,风俗习惯作为一种敏感的问题曾经一度使学者和著作家们望而却步的话,唯物史观能使我们走出这种人为的困境。

谨为序。

刘锡诚

1990325北京

 

《世界奇俗丛览》丛书,关东汉、关纪新主编,大连出版社1991


相关阅读:

TAG: 风俗习惯 相似与 差异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