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文人多自谦,戒浮燥,胸怀平常之心,甘为边缘人。粗茶淡饭,布衣裘褐,倒可以冷眼洞察社会,静观人生百态,写出多少能够传世的作品来。——录自随笔《边缘人》(1998)

【日志】非遗数字化保护民间文学三个规范文件完成验收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2-12-25 13:40:00 / 个人分类:遗产保护

查看( 378 ) / 评论( 5 )

非遗数字化保护民间文学三个规范文件完成验收

 

连续两天的论证会和验收会结束了。昨天结束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一期)补充项目验收会”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采集方案编写规范——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数字资源采集实施规范——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数字资源著录规则——民间文学》三个“规范”标准,以及《民间文学——吴歌数字化采集大纲》,也已通过专家验收,为非遗数字化保护工程的最终目标即中央和地方合作共建非遗产资源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等6个数据库的建设,铺平了道路。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心及承担建库项目的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自201010月以来,花费了大约一年的时间,已陆续完成了陕西传统戏剧秦腔、高密扑灰年画、安徽徽文化营造技艺三个专题的规范和相关项目的采集大纲的编写、论证、采集和验收。加上昨天完成验收的民间文学——吴歌的规范和采集大纲,也就是说,已经拥有了四个规范和大纲文件及相关的软件,具备了向全国推广实施的条件,大大加速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和数据库建设的步伐。祝贺!


分享到:

TAG: 民间文学 完成验收

Robot Robot 发布于2012-12-26 23:25:17
回顾:
中国非遗数字化保护工程(一期)项目今日验收展示

2011年12月25日17:00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人民网北京12月25日电 为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开展,更好展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一期)”项目建设成果,在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一期)”项目验收展示会于12月25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隆重举行。

  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方滨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负责同志,以及十三个省市文化厅(局)的负责同志,文化部相关司局负责人,中国艺术研究院领导,非遗保护及信息技术方面的专家学者等120余人参加了此次大会。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硕果累累,成效显著。随着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尤其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传统保护方式与时俱进的要求已日益强烈。今年6月正式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指出:“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情况,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这是国家第一次在法律层面明确了开展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为尽快建立国家级数字化保护工作体系和数字化保护标准规范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加快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全面提升非遗保护工作水平,文化部于2010年10月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委托中国艺术研究院承担建设任务。这项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创新工程,旨在前期工作基础上,通过先进成熟的数字信息技术,使我国大量珍贵、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真实、系统、全面地记录,更加有效地保护、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该工程作为文化部“十二五”时期规划项目,将按工程整体规划,分阶段逐步实施。

  2011年开展建设的“一期”项目,以全面推动“中国非遗数字化保护工程”为根本宗旨,是对非遗数字化保护运行方法和工作模式进行的初步探索和尝试。在文化部领导的高度重视及相关司局的大力支持下,“一期”项目已于2011年5月底正式投入建设。工作团队以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三个门类的专家为核心,结合信息技术方面专业力量,多次深入地方调研,综合听取了专家学者、非遗从业者、非遗保护工作者等多方面意见和建议,保证规划方案及项目实施过程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行性。本次会议验收展示的“一期”项目建设成果主要涵盖三方面内容:一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数据库及专题数据库开发应用;二为秦腔、高密扑灰年画、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三个国家级非遗名录试点项目的数字化资源采集及专题展示;三为传统美术、传统戏剧、传统技艺(营造技艺)三大门类的数字化标准规范草案制定。其中,包含3项基础类标准和4项业务类标准及工作规范在内的工程数字化标准规范的初步制定,将进一步推动并促进今后我国的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在统一标准规范和科学工作机制下合理有序开展。

  验收展示会上,中国艺术研究院就本年度开展的工程“一期”项目建设情况向参会领导和来宾进行了详细的工作汇报和生动的成果展示。工程技术专家委员会组长、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方滨兴代表项目验收组专家宣读了项目验收报告。文化部非遗司司长马文辉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对工程下一步工作做出了指示。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庄越挺代表工程顾问——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宣读了贺信。会议最后播放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宣传片,使与会人员对“非遗数字化保护”这一概念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入的理解。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自启动以来,一直得到文化部领导的高度重视,2011年“一期”项目的建设开展,不仅为下一步全面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奠定了重要基础,更为今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并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据悉,明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将在今年已建成果基础上,按照“十二五”时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总体规划,继续深入开展此项工作。(彭雯)
西域莎朗的个人空间 马向阳 发布于2012-12-27 12:13:56

QUOTE:

原帖由 边缘人 于 2012-12-25 13:40 发表
非遗数字化保护民间文学三个规范文件完成验收

连续两天的论证会和验收会结束了。昨天结束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一期)补充项目验收会”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采集方案编写规范——民间文 ...
可喜的成果!
沙野的个人空间 沙野 发布于2013-01-01 21:38:25
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方滨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负责同志,以及十三个省市文化厅(局)的负责同志,文化部相关司局负责人,中国艺术研究院领导,非遗保护及信息技术方面的专家学者等120余人参加了此次大会。

各路神仙会聚,共襄盛事,可喜可贺!!
张礼敏 张礼敏 发布于2013-01-11 16:55:26
上个学年,上“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科技”的课程,结课论文要求写与本专业相关的小论文。翻了一些资料,真心感觉非遗文化保护引入科技成果,是必由之路。
我们不是要去依赖科技和数码,而是要在非遗保护的实践中,对科学技术提出需求,促使理工科的研究人员有针对性地去进行科技攻关,与社科学者联手,共同达到抢救和保护非遗的实际目的。这对于理工科的研究人员来说,也是一个具有开拓性的领域,是共赢和共同发展的。
山东大学《民俗研究》数据库、天津大学冯研院年画数据库,都是这类文理结合的好成果。
鄂西村姑斗你玩 柳倩月 发布于2013-01-21 10:14:25
不晓得么子时候公布?
我来说两句

(可选)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