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文人多自谦,戒浮燥,胸怀平常之心,甘为边缘人。粗茶淡饭,布衣裘褐,倒可以冷眼洞察社会,静观人生百态,写出多少能够传世的作品来。——录自随笔《边缘人》(1998)

遥祝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八十大寿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2-09-08 15:03:10 / 个人分类:艺文随笔

遥祝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八十大寿

刘锡诚 马昌仪

 

 1981-11-中国文革后李福清第一次来华时在有些院内留影

(左起:马昌仪、刘魁立、钟敬文、李福清……)

 

 

1985-11-李福清应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之邀在国谊宾馆作报告

与钟敬文合影

 

 

1985-11-李福清应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邀请在国谊宾馆作报告后

与刘锡诚在雪地上留影

 

 

 

今天(97日)是俄罗斯汉学家、中俄文化使者李福清院士80寿辰的日子。从1959年他第一次以个人旅游者的身份、实际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何其芳先生的客人,来华访问时我们相识以来,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具体说来是53个春秋了。在如此漫长的岁月中,尽管在两国历史上经历了巨大的变故,我们之间的友谊却始终是深挚的、牢固的、经久的,又是新鲜的。作为一个著名的汉学家,李福清几十年来始终不渝的开掘和耕耘,写作和出版了200余种有关中国民间文学、古典和现当代小说、民间艺术(年画)、戏曲等俗文学等方面的著作,在他的老师阿列克谢耶夫之后,开创了或标志了俄罗斯汉学研究的一个新时代——以“行走”为特点、田野与书斋研究相结合的俄罗斯汉学。为了表彰他的汉学研究成就,中国教育部于2003向他颁发“中国语言文化友谊奖”2010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莫斯科向他颁发了“中国语言文化贡献奖”。

 

我们半个世纪的交往,有许多刻骨铭心的事情留在了记忆中。“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初,红卫兵以“革命”的名义横冲直撞,到处打砸抢,毁灭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家也遭到了包括街道红卫兵和机关造反派在内的两路人马的几次抄家,我们和李福清之间的来往和友谊,被作为“苏修特务”而受到几年的政治审查。在此政治高压之下,我们不得不忍痛将此前7年间李福清给我们寄来的很多有价值的俄文书籍撕毁、焚烧,或撕掉封皮以7分钱一公斤的价钱卖给收破烂的。唯独他赠送的《万里长城的故事和中国民间文学的体裁问题》(他的副博士论文)一书,我们没有烧掉或卖掉,而是把有他题签的封面和扉页撕去,藏匿起来,保留下来。“文革”结束后,我们通过新华社驻莫斯科首席记者唐修哲同志同他取得了联系,他也从而成为我驻苏机构的友好人士,并有机会成为“文革”后第一批破冰访华的民间人士。当他作为中苏友好协会的客人来华访问时,在他提名的朋友名单中,马昌仪有幸参加了友协安排的会见。而他的那本在“文革”中保留下来的残书,就成了我们友谊的见证。刘锡诚虽然因在《文艺报》担任着公职而未能被批准与老友见面,但李福清通过正常渠道提出要我为他开列一个中国新时期初期的优秀中短篇小说名单,以便他向苏联读者翻译介绍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作家所创作的优秀作品。我很快把一份优秀中短篇小说名单交中国作协外事部门转交中苏友协。李福清拿到我开列的这份名单后,陆续在苏联的报刊上发表了一些译文,其中就有冯骥才的《高女人和他的矮丈夫》、《意大利小提琴》,以及谌容的《人到中年》和《冯骥才短篇小说集》。80年代初,马昌仪着手把李福清的《万里长城的故事和中国民间文学的体裁问题》编译出来,并就他的中国民间文学研究写了一篇长篇序言,合集为《(李福清)中国神话故事论集》一书,先后由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和学生书局(1991)在大陆和台湾出版,第一次把年轻的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介绍给中国读者和学界。

 

我们的本业是俄罗斯文学。我们的本师是曹靖华、魏荒弩、余振等俄罗斯文学的巨擘。我们赞叹和崇尚俄罗斯的文化。俄罗斯是我们年轻的头脑中一块魂牵梦绕的文化圣地。但我们最终离开俄罗斯文学而选择了中国民间文学和现当代文学。于是,与李福清的交往和对李福清的挂牵,就成了我们几十年来生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成了我们所敬仰的俄罗斯文化和俄罗斯文学的一个寄托。作为一个正直的汉学家的李福清,对中国及其文化抱着挚爱的热情和心理,即使在中俄两国关系处在冰冻期的那个时代,也没有发表过任何有损于中国的言论。而我们的家,俨然是他来中国访问时的必然落脚处,每次来华,总要来作长时间的倾谈交流,带来俄罗斯的民间玩具和精美的邮票。每当回首我们交往中的那些陈年旧事时,总是为李福清在中俄文化交流上所做的不懈努力所感动。

 

往事历历。195912月的一天,何其芳把我召到文学研究所他的办公室里去,要我参与李福清的会见,并要我陪同他逛北京城一些有意思的地方,我即和一0一中的连树声老师一起,陪他去逛天桥的旧书摊,到那个每隔五分钟就来收一次票钱的书场里听连阔如先生说《三国》,去收藏着无以数计的国宝的故宫参观。两年后的196111月,他第二次来华,去顾颉刚先生家里与先生就孟姜女故事的问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探讨。198511月,我们调查、编纂《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进入攻坚阶段时,他应邀到国谊宾馆与钟敬文、马学良、贾芝以及本人等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的各位学人见面并作学术讲演。苏联科学院出版的“乌龟丛书”是一套从世界视野下选题的人文学术丛书,凡是有关民间文学、神话学、原始艺术、造型艺术、远东文化的,每出一本,他都给我们寄来。最不能忘记的,是1987428日,他把他的亲密朋友1967年元旦作为新年礼物送给他的一本阿列克塞耶夫撰著的《中国民间年画》(苏联科学院出版社1966年)转送给我们,使我们了解了中国年画早期在俄罗斯流传的历史和影响。1988年他来华与中国年画研究专家王树村、刘玉山等商谈合作把流散在俄罗斯各地的中国年画搜集起来,经过一番努力,辑为一厚册《苏联藏中国年画珍品选》由美术出版社在中国出版。19895月,交恶20余年后,戈尔巴乔夫与邓小平相逢一笑泯恩仇,汉学家李福清和作家艾特玛托夫作为戈氏的文化顾问来华,也曾借机见面。20075月,他作为上海文艺出版社聘请的《世界文学史》海外主编来华商讨编撰事宜,正值举行第七届妙峰山庙会。晚上我去旅馆看他,问他是否想去妙峰山看看庙会,他高兴极了,说这对他来说才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他先后访华15次,这是第一次碰上中国的庙会。520日,我们一行上了妙峰山。冯骥才于本世纪初启动木板年画抢救工程,特约李福清为俄罗斯卷的主编,他继续搜集流散俄罗斯各地、主要是远东地区的中国年画,最终编成一部包括从俄罗斯各地搜集来的373幅(套)、而在我国罕见的年画大全——《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俄罗斯卷》。201111月在天津举办的出版发布会和展览会上我们再次见面,会后又来我家里叙谈……回想起这一桩桩往事,无不恍如昨日。

 

几十年来,李福清在汉学研究的道路上孜孜矻矻,成就卓著,为中俄文化交流,为宣传中国文化,为中国的人文学术研究,特别是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材料的搜求和学术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老友,我们衷心地遥祝他健康长寿,继续为中俄文化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297

 


TAG: 八十大寿 俄罗斯 汉学家 李福清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