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文人多自谦,戒浮燥,胸怀平常之心,甘为边缘人。粗茶淡饭,布衣裘褐,倒可以冷眼洞察社会,静观人生百态,写出多少能够传世的作品来。——录自随笔《边缘人》(1998)

第三中华人文瓜果:香榧传说的呼唤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2-06-19 09:14:13 / 个人分类:艺文随笔

第三中华人文瓜果:香榧传说的呼唤

刘锡诚

 

第七个“文化遗产日”,离开人满为患的京都,应邀来到了会稽山麓的古越文化腹地绍兴。在朦胧的夜幕下,一艘乌篷船穿过波光粼粼、清气爽人的鉴湖,停靠在距离钟堰庙戏台几十米远的水面上,与一艘艘来看戏的私家乌篷船簇拥着高耸的古戏台。机缘让我们体验了一番90年前鲁迅在赵庄看社戏的那种“远哉遥遥”的韵味。坐在船上的我们几个远客,在当地文广局朋友的陪同下,啜饮着太雕酒,嚼着茴香豆,观看由当地民众自己搬演的“水乡社戏”。绍剧《龙虎斗》打头阵,接下来是越剧《梁祝》,鹦哥戏《买青炭》,新昌调腔《西厢记》,诸暨乱弹《哑背疯》,……依次下来,绍兴老百姓最喜爱的这些传统剧种和剧目,竟然让我们一网打尽,一个晚上便饱览无遗,真个是幸运莫名!虽然有幸观赏到了目连戏《男吊》,心中却还是觉着美中不足,没有看到鲁迅笔下那个喊出“哪怕你,铜墙铁壁!哪怕你,皇亲国戚!”,蔑视权贵的活无常(《无常》)。

 

这次越地之旅的另一个让老夫怦然心动的项目,是亲眼见识了在会稽山一带的密林里生长着的古老榧树群和结出的香榧(果),聆听了由香榧衍生出来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多少有点儿神圣意味的香榧传说故事。热情的主人邀我们前往嵊州市通源乡的古村落松明培村去作实地考察,那里的半山坡上生长着一大片与村落相依相存的古榧树群。时令已是入梅天气,沿着山势,漂浮着团团的薄薄的雾气,空气里弥漫着浓浓的潮气,走在布满厚厚的而又黏黏的青苔的泥土山道上,随时都有滑到摔跤的危险。在年轻朋友的搀扶下,来到依山而居的这个名字古怪的松明培村,恰好遇上了村民们在漫山遍野的榧树群中,对着他们心中的“王树”举行感恩仪式。感谁的恩?感谢仁慈的上苍给他的子民们留下来这片古老的福果榧树!“王树”下设着两张八仙桌,三只香炉。乡民们一群一伙地站在不同高度的山坳上,目睹着村里的四位长老敬香、献祭福果香榧和五牲,然后由族长宣读了一篇文绉绉的祭文。

 

祭文说:“维公元二0一二年,岁次壬辰。择吉日良辰(612日),率吾众乡亲,备福果五牲,设供奉、奏乐、鸣铳,行祭祀上苍、先祖之仪。”念完了开场的序言,族长开始用抑扬顿挫的声调诵读正式的祭文:“越中腹地,民风淳朴。山水形胜,风光旖旎。香榧文化,精深渊源。古木苍翠,漫山遍野。天然生态,锦布绣。稽山香榧,果中珍。一年开花,三年成果。松脆味美,香满人间。上苍恩赐,越民万福。长寿古树,端直挺拔。胆剑精神,奋发向上。千载相承,万代流长。率众乡亲,感恩祭祀。先祖传种,子孙受益。同赴小康,社会和谐。吾众之愿,国富民强。”念完祭文,长老们跪在青草地上磕头,感谢上苍的恩典,祈求保佑。

 

仪式简单而肃穆。所有的村民,不分男女老少,都凝神静默着,对冥冥之中的上苍,表现出由衷地虔诚;我注意到,只有一条看家的大花狗,在供桌下面倒卧也不是,站着也不是,显得不知所措,颇不受用。村民们通过香案上袅袅升起的烟柱,把自己的感恩和祈愿带给上苍,同上苍对话交流。他们感谢老人家赐给子民们这片古老而有灵性的榧树林。千百年成为烟云,榧树们却历尽沧桑而生生不息,至今依然枝叶繁茂,果实累累,没有人敢砍伐,没有人敢亵渎。对上苍的敬畏和信仰,净化了每个村民的灵魂,铸造了村寨的稳定与和谐。笔者置身于虬枝盘结、树冠如盖的古榧树群中,聆听着松明培村族长的祭文,观察着村民的心态和表情,回味着入耳未久的种种香榧的传说故事,不知不觉中好像回到了古老的时光隧道之中,对给他们送来香榧的上苍和先祖,也生出了一种敬畏和感激之情。对一个现代人来说,对一个现代民族来说,固然要与时俱进,但怀古念旧,崇尚传统,不仅无罪,而且应该是美德。

 

历史越千年。榧树,据考证,是第三纪孑遗植物。作为一个远古残留的物种,如今在诸暨和东阳相接的会稽山脉东白山区,在嵊州谷来镇、绍兴稽东镇、磐石的玉山至墨山一带的山区,还保留着如此繁密而高大的大片古榧树林,着实叫人不胜惊讶。汉·李时珍《本草纲目》“集解”引《名医别录》说:“榧实生永昌,彼子生永昌山谷。”“榧实”就是榧树结的果实香榧;永昌就是今诸暨市枫桥乡的古称。唐·李德裕在《平泉山居草木记》(《全唐文》卷七百八)里赞叹道:“木之奇者……有稽山之海棠榧桧”。“海棠榧桧”这名字多么富有诗意!南朝梁·陶弘景在《神农本草经集注》里说:“榧实出东阳诸郡。”北宋诗人苏轼《送郑户曹赋席上果得榧子》咏曰:“彼美玉山果,粲为金盘实。瘴雾脱蛮溪,清樽奉佳客。客行何以赠,一语当加璧。君如此果,德膏以自泽。驱攘三彭仇,已我心腹疾。愿君如此木,凛凛傲霜雪。斫为君倚几,滑净不容削。物微兴不浅,此赠毋轻掷。”苏诗不仅写了“玉山果”(香榧)的珍贵和榧树生长之地的良好生态环境,还赋予它以“凛凛傲霜雪”的崇高品格。榧树所结果实香榧,历来被认为是坚果中的上品,不仅是疗治五痔、去三虫、治落发的良药,而且是赠送朋友和宾客的珍贵礼品。

 

会稽山一带的广大榧农民众,一代又一代,口耳相传,创作出和传播着种种关于香榧的优美传说故事。绍兴稽东镇的榧农中流传着这样的传说:香榧是天女从天庭偷到凡间来的,偷香榧的天女因而受到了天帝的惩罚,她的双眼被挖出,扔到了香榧树苗上,故而每一个香榧果上都有一对小眼睛,那就是那个被天帝处死的天女的眼睛。诸暨枫桥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天上的天宫里的嫦娥欲下凡人间,与凡人结为夫妻,玉皇大帝成全了她的痴心,给她香榧树和佛手树作为嫁妆,于是人间才有了香榧树。香榧被广大民众赋予了神圣性和灵异性。我们此番来考察的嵊州市的通源乡松明培村所流传的,是关于玉皇大帝的小女儿七仙女给人间送来两粒香榧种子的传说。一座小巧玲珑的七仙女庙,是早就有的,悬挂在山体上突出来的一块大岩石下面,香炉里厚厚的灰烬告诉我们,尽管来上香祭奠者要攀爬上百级的台阶,还是挡不住他们的心愿。稽东镇的传说则把“三代果”——香榧附会到先祖大舜的创世事迹上,称之为“香妃”(香榧)。——这种因语言和语义的相类而导致演变的故事传说,其实是屡见不鲜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围绕着榧树这个第三纪孑遗植物物种而产生的口头传说,在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历史发展后,在会稽山周边地区一带,已经形成了一个以香榧树和香榧果为中心主题(或原型)的别具特色的民间传说群,这个传说群,既包括了带有某种神圣性的物种起源传说,也包括了越文化区域的著名历史人物传说、地方风俗传说和地方风物传说。

 

在我国政府主导下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对珍贵的项目和濒危的项目进行抢救已成共识。香榧传说在普查中被发现和被记录,是地方政府和民众“文化自觉”得到提高的表现。就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意义而言,笔者以为,香榧堪称是继人参、葫芦之后的第三个“中华人文瓜果”,而香榧的传说,自然也就理所当然的可以称作“第三个中华人文瓜果传说”!

 

历数中华人文瓜果的家族,不能不首先要提到长白山和大兴安岭中的人参。记得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吉林省通化地区的长白山密林里流传的人参故事(传说)陆续被地方文化人记录下来,并接连在首都的报刊上发表,一下子引起了广大读者的浓厚兴趣和广泛关注,挖参人及其命运、挖参故事,以及充满了幻想色彩的人参娃娃、棒槌姑娘、红兜肚、小龙参等等奇异诡谲的形象,在万千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深邃、陌生而有趣的世界。人参故事误打误冲地成为了第一个“中华人文瓜果传说”,并且一时间风靡了中外知识界。有一天,日本民话之会的民俗学者花井操女士来到舍下,她要单枪匹马地闯进长白山密林里去调查和采录人参传说故事,其所以取道北京,不过是要我介绍些进山里去能帮忙的关系人。其时,人参故事的发掘和张扬,不仅得益于《民间文学》杂志,而且也得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援手,该社出版了一本《人参的故事》,把这段历史公案记录在了纸上。

 

20年后的1996年,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在保利大厦召开“民俗文化国际研讨会”,主题是葫芦文化。从《诗经》里的“绵绵瓜瓞,民之初生”的瓜果葫芦,到大洪水中人烟灭绝而在避水工具葫芦中得以逃生的兄妹二人经过种种考验而结为夫妻绵延后代的葫芦,……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中华文化一个聚焦点。洪水后“同胞配偶型的洪水神话”,有别于基督教《旧约》里的诺亚方舟式的洪水神话,是广泛流传于中国南部、台湾岛和南岛诸国的一个东方洪水神话类型。当时健在的钟敬文老先生在会上讲话首次把葫芦定名为中华“人文瓜果”,最是引人注目。葫芦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原型之被学界认可,此论得到了有眼力的商务印书馆的认可,在“东方文萃”书系下出版了一本《葫芦与象征》,把第二个“中华人文瓜果”的公案定格在了历史上。

 

香榧及香榧传说,是古越之地的一个代表性文化符号,在人参及人参传说、葫芦及葫芦传说(洪水传说)之后的第三个中华人文瓜果传说,其地位应该是无可争议的。

2012617


分享到:

TAG: 传说 香榧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