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文人多自谦,戒浮燥,胸怀平常之心,甘为边缘人。粗茶淡饭,布衣裘褐,倒可以冷眼洞察社会,静观人生百态,写出多少能够传世的作品来。——录自随笔《边缘人》(1998)

上阳柳色唤春归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2-04-02 09:15:08 / 个人分类:艺文随笔

上阳柳色唤春归 

 

2012-04-02 08:44:09 来源:人民政协网  查看评论 进入文化论坛 手机看新闻

  我国古代实行夏历,根据天文历算把一年365天分割为二十四个时段,每一个时段有一个节气,于是就有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的进入历制,与农业生产有直接关系。

  周书的《逸周书·时训解》里最早完整地记录了当时认定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及顺序:立春、惊蛰、雨水、春分、谷雨、清明、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并且给每一个节气标明了相应的物候。由于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经验的积累,二十四节气的排列顺序,并非从一而终,后世如西汉刘安撰《淮南子·天文训》出现了一些调整和修正。

  古人认识到,每一个节气,都是与一定的天候和物候相对应的,并以相对固定的天候和物候作为这个节气的时序坐标和文化标识。天候的确立,是以“斗”的指向为依据的。以清明来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孝经纬》)”“(春分后)加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淮南子·天文训》)”天空的星象到了“斗指乙”方位时,就是清明节气了。物候的确立,是以生物的症候为依据的。文献上最早见到的是《逸周书》里的“清明之日,萍始生”说。到了唐宋,清明的物候出现了一些变化。宋《太平御览·时序部》、清《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等都沿袭了《礼记》之说:“清明之日,桐始华。”白桐开花取代“萍始生”而成为清明的标准物候。继而,我们从一些诗词里又看到,“桐始华”又逐渐被“翠柳”、“花柳”取而代之。唐人张说有句:“上阳柳色唤春归,临渭桃花拂水飞。”如果可以把“上阳”看作天候的话,那么,“柳色”和“桃花”,不正是唐人眼中的清明节气的物候吗?从“萍始生”、到“桐始华”、再到“翠柳”的根由,尽管很少有人深究,而我们却有理由做这样的联想,自周以降两千多年以来,可能是因气候的变化而改变了生物花期的时间,从而导致了清明物候的变化。清明物候的“三变”,不觉中引出了气候变迁的大学问,使清明本来所蕴含的节气、天象、物象三者互相对应的文化关系,其意蕴更加深邃丰富了。

  作为民族节日的清明节,普遍认为形成于唐代。清明节是由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融合兼并了古代上巳节和寒食节的一些文化内涵,从一个岁时之“节”,逐渐演变而为兼具岁时节气和民族节日双重身份的国家民族节日。曾经作为节气的那些原生的文化意蕴,如物候及其伴生或延伸的其他事象,逐渐演变为民族节日清明节的风习。就其性质而言,清明节除了亲和自然的诸种事象(如踏青、戴柳等)而外,也由单纯的岁时之节(节气)或融会、或黏附上了上巳节和寒食节所具有的慎终追远、怀念先祖等方面的内容。

 
 
 
 
 

 


TAG: 清明节 文化内涵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