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文人多自谦,戒浮燥,胸怀平常之心,甘为边缘人。粗茶淡饭,布衣裘褐,倒可以冷眼洞察社会,静观人生百态,写出多少能够传世的作品来。——录自随笔《边缘人》(1998)

祝贺《满族民间故事。辽东卷》问世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8-13 15:25:10 / 个人分类:民间文学

查看( 1181 ) / 评论( 7 )

祝贺《满族民间故事。辽东卷》问世

夏秋:《满族民间故事。辽东卷》后记

  《满族民间故事·辽东卷》在经过长达两年的实地普查、整理、编辑工作之后,今天终于交卷了。120万字的满族民间故事,原打算分上下卷出版,由于文字量太大,最终分成了上中下三卷。这次实地采录是以长白山余脉——辽宁境内的六个满族自治县开始的,所以本书原定名为《辽东满族故事卷》,后考虑到,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满族民间故事”,辽东满族民间故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同时兼顾以后再普查的连续性,因此定名为《满族民间故事·辽东卷》。

  2008年6月,文化部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申报的“满族民间故事”入选其中。我作为项目责任人,除了感到喜悦之外,还有沉甸甸的压力感。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能把这个项目批准给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是基于辽宁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民间文艺专家学者,以及上千名民间文艺工作者在民间文学方面打下的深厚基础,我只有按照国家标准把各项工作做好才不辱使命。

  1984年,根据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及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的共同决定,我国开始着手编纂《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和《中国谚语集成》三套丛书。从1984年~1990年,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我省各级相关部门,在全省开展了大规模的民间文学普查。至1987年,全省所辖各县以及部分市区累计出版县、区资料本133卷,共收录故事3716篇,约1167万字。在这次民间文学普查中,我省共发现能讲述百则以上的故事家百余人,编印故事家专辑11部。在上述出版的作品卷本中,收录了大量的在辽沈境内流传的满族神话传说、故事等民间文学作品。这些都为我们重新展开的新一轮民间文学普查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项目公布后,我向省文联的领导作了汇报,并按国家要求,制订了未来五年保护计划。正当我们着手调查摸底的时候,我们获悉了本溪满族自治县高官镇泥塔村一位重要的满族故事家去世的消息,这个消息给了我们很大的震动,使我们意识到“满族民间故事”项目的濒危性和工作的紧迫性,必须把“抢救”性普查放在第一位。于是,项目组经过研究决定,在国家保护经费下拨之前立即行动,对“满族民间故事”进行抢救性调查和采录。

  关于新世纪的民间文学普查,特别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民间文学普查,国家有着严格的结项标准:不但要实地调查,采录“活态”的民间讲述作品,更要立体调查其传承的情境,撰写相关的研究性调查报告。

  为更专业地做好“满族民间故事”项目,项目组特地邀请了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22位在读硕士研究生和6位博士承担了调查采录和调查报告撰写的任务。

  2008年7月13日,“满族民间故事”项目组举行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满族民间故事’田野调查培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先生到场,就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势与任务,为学员们进行了讲座。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辽宁大学江帆教授依据国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操作规范与学术要求,以及满族民间故事调查采录的方式方法进行了培训。我对培训人员进行了分组和具体事项安排。

  这次大规模调查的具体任务包括:重访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集成普查时期的满族故事家,调查近30年来因社会生活变化给故事带来的变化;拾遗补阙,发现那些30年前被忽略、遗漏的讲述者以及故事;同时,还要深入考察满族民间故事传承区域的人文、历史、民俗等,尤其要关注重点讲述者的个人生命史及传承情况,注重考察辽东地区满族文化圈形成的诸多因素:如区域自然生态、民族经济生活形态、社会生活与精神信仰、稳定的民族历史沿革、不稳定的民族迁徙和战争以及文化移动和融合,等等。

  2008年7月19日,满族民间故事调查组30位成员分成六个小组,分赴清原满族自治县红透山镇上大堡子村、本溪满族自治县高官镇泥塔村、清河城,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桓仁满族自治县拐磨子镇,岫岩满族自治县偏岭乡岭沟村,沈阳市东陵满族乡。在当地联络员的配合下,调查小组成员住在村民家中,开始了辐射周边的普查采录工作。十天里,调查小组成员为拜访一位故事讲述人,冒着酷暑,行走在乡间田野,忍受着汗流浃背又无处洗澡等种种生活困难。我和江帆教授穿梭于六个县之间,进行业务指导和协调解决普查中出现的问题。粗略统计,十天中六个小组共访问190余位村民,重点采录12位讲述人,采集满族民间故事800余则。项目组在普查期间,得到了本溪满族自治县文化馆,桓仁满族自治县文化局、文化馆,新宾满族自治县文化局、文化馆,岫岩满族自治县文化馆,沈阳市东陵文化馆的热情帮助和提供的诸多方便。

  辽东文化圈内的六个县的调查报告分别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学院及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学院的六位博士李楠、李宏岩、隋丽、詹娜、徐迎新、柴楠负责撰写。为撰写出高质量的调查报告,六位博士在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深入所负责的县区,访问相关部门,对当地的满族老人进行访谈,重点了解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辽东地区农村社会的变化:现代化媒体的普及、商业性的通俗文化给农村社会带来的冲击,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老年人与青年人的文化选择比较,民间故事受众群体的文化心理与审美情感上的变化,等等。这些通过田野调查所收获的资料与思考,都将体现在具体的调研报告中。

  “满族民间故事”项目第一轮抢救式的普查结束了。通过这次实地采录,感慨良多。我们每到一处,那些满族老人都很兴奋,不但自己讲,还带领我们去找能讲满族故事的人,清原满族自治县上大堡子村的满族村民,一听说我们来采录满族故事,都主动上门来,挤满了一屋子,告诉我们:“你们来晚了,要早两年我们这有好几个能讲故事的,去年走了。”我们了解到,20世纪80年代集成普查时,上大堡子村属遗漏地区。村里讲故事能人黄振华开讲第一个故事,村民们就你讲一个他讲一个,互相补充,互相启发。当时正是秋收季节,村民们急着忙着把地里的活干完,好马上返回来接着讲。桓仁满族自治县拐磨子镇的满族故事家富查德升见到我们说:“我们是最后一批能讲老祖故事的人了,我们不在了,就没人会讲了。”富察德升今年70多岁了,身体不太好,但是,他不停地讲,每天都讲到很晚,在别人的劝说下才肯休息,第二天,还要补充前一天哪儿讲的不对,哪儿地方漏掉了什么情节。六个县的重要讲述者大都年过七旬,虽然他们很热情,很想把记忆中的故事让我们全记录下来,但是毕竟年事已高,我生怕累着他们,就一再提醒他们注意休息。

  录音整理出来之后,我才知道这工作量有多大。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讲述环境没有了,讲述人长时间不讲故事,实地采录又是即兴讲述,所以很多故事只是提纲式的,没有细节,有的故事情节不完整,再加上整理录音的学生有的是省外的,对当地方言不了解,初稿很乱。为保证质量,我们聘请了铁岭韩雪峰、孙金英、高振民,本溪王庆福,大连刘益令,朝阳靳宏琴对初稿进行编辑整理,他们都是有着民间文学收集整理经验的学者。从800余则故事原始记录中,我们筛选出具有文化史价值、具有辽东满族特点的民间故事600余则。

  在修订故事文本过程中,对原始记录完整的文本,我们直接进行整理;对原始材料有文化史价值但不够完整的,参考同地区不同讲述者的不同讲法进行综合整理。在整理时有的需要重新听录音,捕捉有价值的信息,保留讲述者语言与口语化的风格。

  为了更好地展示辽东满族民间故事的特色,突出六个区域的不同特点,我们选入了部分集成资料本的老故事,重点选择了当年的讲述人,这次重新讲述的故事文本,进行比较研究,来展示满族民间故事30年来的发展变化。

  从2008年启动工作到《满族民间故事·辽东卷》定稿,经过了两年多的时间。这段时间里,我大部分的时间精力,都放在了这部书上,采录、整理、编辑,六个县的800余则民间故事初稿,近200万字,我看了六遍,认真地核对原始记录和整理后的文本,还要把握保持各县不同的地域风格。2010年9月终于编辑完成,交付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看着厚厚的书稿,我长出了一口气,心里一下子轻松许多。离开电脑桌,悠闲地走在院子中,享受秋风的微拂和满院成熟的秋韵,这种心情只有经历了才能够体味出其中的复杂滋味。主编民间故事,不是写作,编出的故事也是“平淡无奇”,但却是最吃力的主编,因为整理编辑过程中不能改变讲述者的初衷。编辑此书,虽然艰辛,但我从中受益匪浅。那些小时候经常听到的熟悉的故事,让我感到亲切,每看一遍故事文本,都感觉有一位智者在告诉你关于人生的密码。有人问我,民间故事不就是“瞎话”吗?我每次回答这个问题,都有些激动,我由衷地说,不读上一百篇民间故事,无法悟出民间故事所蕴藏的道和理。中国的民间故事堪比西方的“圣经故事”!

  “满族民间故事”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编辑出版故事文本,这只是项目的一部分。此外,更多的保护、传承和传播工作还在等着我们去做。新一轮的普查在等着我们,今后的任务还很艰巨。

  “满族民间故事”从申报到故事文本出版,始终得到了省文联和辽宁省民间文化研究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省文联洪兆惠副主席随同项目组赴清原、岫岩现场采录,两年来他一直支持、鼓励我们把项目做好。

  感谢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刘锡成老师对满族民间故事项目的指导和关注,感谢著名民俗学专家乌丙安教授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给予我们支持。

  感谢江帆教授对本项目的指导,难忘那些烈日下、大雨滂沱中行走在乡间土路的日子,辛苦与快乐,我们一起携手走过。感谢本溪县文化馆孟庆贺老师、东陵文化馆曹阳老师为本书提供的照片。

  两年了,那些讲述满族民间故事的老人们的音容一直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我放不下他们,心里多了份牵挂。没有他们就没有这部《满族民间故事·辽东卷》,尽管出版时间长了些,但最终完成了,也是对他们有了交代。衷心感谢他们,希望他们保重身体。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失误、疏漏、错误在所难免,恳请读者见谅。

  夏秋

  2011年1月


TAG: 辽东六个满族县 民间故事

中国民俗学网志愿者工作团队 cfngroup 发布于2011-08-13 21:06:40
祝贺~~~
一笑堂 宁锐 发布于2011-08-14 17:00:51
感谢
感谢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刘锡成老师对满族民间故事项目的指导和关注,感谢著名民俗学专家乌丙安教授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给予我们支持。
  感谢江帆教授对本项目的指导,难忘那些烈日下、大雨滂沱中行走在乡间土路的日子,辛苦与快乐,我们一起携手走过。感谢本溪县文化馆孟庆贺老师、东陵文化馆曹阳老师为本书提供的照片。
刘锡诚的博客 边缘人 发布于2011-08-16 11:05:38
辽大等几所高校的硕士和博士们参加了“辽东民族民间故事”这一国家非遗项目的保护与调查采录,结出了丰硕的成果,锻炼了他们的才智和能力。显然是硕士博士的培养的一条可行的道路。比那些只懂得重复西方学人、或老师的著作和结论的硕士博士显然技高一筹。祝贺江帆和夏秋为他们提供了方便,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建议在北京开一个出版座谈会。
瑶族小妹的个人空间 瑶族小妹 发布于2011-08-16 14:43:44
恭喜!!!
周公民发布于2011-09-03 15:39:18
热烈祝贺,双手叫好!
刘锡诚的博客 边缘人 发布于2011-09-24 08:47:44
我已建议辽宁方面在北京开一个出版座谈会,树立一个无功利的、口头文学保存和保护的模式。各地政府对这类无功利的、口头文学的非遗项目的保护,实在是太没有积极性了。
于洋的个人空间 于洋 发布于2011-10-12 12:29:47
很荣幸,江帆老师给我参加这次调查的机会,通过这次调查,我增添了在教科书中无法获得的对民间叙事的体会,我觉得,辽东满族的民间故事不仅是一种遗产,同时更是他们在表达自身族群文化和个人生命经历的一种媒介,江帆老师在评价这本书时提出了“文本张力”这一概念,我很受启发,这一本厚厚的文本远远不能承载辽东人民间叙事的全部,文本外部的东西太多了。
我来说两句

(可选)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