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文人多自谦,戒浮燥,胸怀平常之心,甘为边缘人。粗茶淡饭,布衣裘褐,倒可以冷眼洞察社会,静观人生百态,写出多少能够传世的作品来。——录自随笔《边缘人》(1998)
娄国忠:“中国民俗学之父”娄子匡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5-14 10:11:28
娄国忠:
中国柯桥网 |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0年12月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中国
民俗学之父”娄子匡
2010-12-05
娄国忠
在中国现当代民俗学界,有两位泰斗式的人物分别被大陆和
台湾学界称为“中国民俗学之父”,其中一位是大陆的
钟敬文,还有一位是台湾的娄子匡。非常值得我们自豪的是,娄子匡还是我们绍兴县人,他是上个世纪初从安昌古镇走出去的一位民俗学大师。1988年2月12日的台湾《中国时报》之《民俗周刊》上有陈益源对娄子匡的专访,陈文称娄子匡为“中国民俗
研究论著的守护神”。
娄子匡(1914——2005),又名适翁,绍兴县安昌镇人,著名民俗学家,
民间文艺学家,民俗文学家。他童年时即醉心于民俗和民间文艺,在绍兴中学
读书时就热衷
搜集当地的歌谣、
故事,编成了《绍兴歌谣》、《绍兴故事》两册,后被收入中山大学民俗丛书,于1927年7月在广州出版。后又为
北京大学《歌谣周刊》、中山大学《民俗周刊》、文学研究会《文学周刊》等撰述民间文学作品。1932年夏,他与顾颉刚、周作人、江绍原、钟敬文等人在杭州创办了中国民俗学会,编辑《民俗周刊》、《民间月刊》、《孟姜女月刊》、《民俗学集镌》等多种民俗学、民间文学
学术刊物。其后,又积极奔走于福建、
广东、
四川等地,创立了中国民俗学会分会10处。抗日战争爆发后,娄子匡避乱于重庆,在中国民俗学会重庆分会所在地编辑发行《风物志》周刊与集刊,在此期间,他还坚持不懈地从事民俗学、民间文学的研究工作,撰写了大量著作。1949年赴台湾,不久即应邀出席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举行的第二十二届、二十三届、二十四届国际东方学学术会议,分别宣读了《中国民俗学研究动向》、《中国岁时序》与《中国人精神
生活享受》等论文,并任该会咨询委员。以后,他又在台湾创立了东方
文化供应社,为东西方
学者提供中国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研究的可靠资料,并且负责台湾中国文化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日常工作,长期担任台湾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中国文化学院教授。2005年在台湾病逝,享年92岁。
娄子匡的一生,为发掘
民族文化
遗产、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一生致力于推进中国民俗学、民间文学事业发展,劳作甚勤,著述颇丰,影响极大。几十年来,娄子匡作为中国民俗、民间文艺工作的组织者与研究者,在这条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他积极倡导民俗学运动并亲力亲为,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一生主编和参编的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刊物有数十种之多,大陆早期民俗学运动的发生、发展和台湾民俗学事业的发轫、繁荣,更是浇注了他的许多心血。
娄子匡亲自搜集、编纂民俗民间文学资料之功在民俗学界几乎鲜有匹敌者。在大陆期间,他先后出版过《绍兴歌谣》、《绍兴故事》、《越歌百曲》、《
神话与
传说》等他亲自参加搜集采录的民间文学作品集。赴台后,他仍致力于对各种民俗民间文学资料的收集、编纂、影印工作,从创立东方文化供应社开始,出版并影印民俗丛书、期刊数逾千种。
娄子匡对于中国民俗、民间文艺的理论研究同样也是二十世纪中国民俗、民间文艺研究成果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他所致力的台湾民俗与中原民俗血缘关系的研究,更是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民族是中华民族的血肉成员。在赴台之后的几十年中,娄子匡尤其致力于研究台湾民俗与大陆民俗的血缘关系,出版了《台湾民俗源流》一书,系统分析民俗的形成、演变特点、台湾民俗各种形式的产生与发展及它们与大陆民俗的深厚血缘关系,从民俗学的角度说明了台湾与大陆的血肉情缘。
相关阅读:
- “中国门神文化”的基础是民俗 (车前子, 2011-5-08)
- 中国传统节日中元节 一、由来 (张晓凡, 2011-5-09)
- 中国布依古歌之都 (张晓凡, 2011-5-09)
- 吕胜中:民间乡土文化成时尚 乡土中国却不在传统 (张晓凡, 2011-5-09)
- 有感于民间文化的袖手旁观者 (马知遥, 2011-5-10)
- [陶立璠]开展城市新风普查,开拓民俗学新领域(代序) (陶立璠, 2011-5-10)
- 我要考民俗学 (李海鹦, 2011-5-11)
- 中国民俗趣话 听见蛙鸣说棒棰 (宁锐, 2011-5-12)
- 中国传统祈福门神 (民人谷, 2011-5-14)
- 天坛传说:圣与俗的统一 (边缘人, 2011-5-14)
收藏
分享给好友
推荐到圈子
管理
举报
TAG:
民俗学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