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文人多自谦,戒浮燥,胸怀平常之心,甘为边缘人。粗茶淡饭,布衣裘褐,倒可以冷眼洞察社会,静观人生百态,写出多少能够传世的作品来。——录自随笔《边缘人》(1998)

历史的另一种写法(王加林)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9-27 14:28:31

历史的另一种写法

王加林
胡适曾不厌其烦地劝人们多写自传,后来又劝人们为他人写传。他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希望人们以写传的形式“记录历史”。胡适重视写人物传记是受到英美的影响,英美人文学科一直有研究人物传记的传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口述自传”方面素有研究,还成立有“中国口述历史学部”。已出版《胡适口述自传》、《张学良口述自传》等。实际上,以人的历史来透视一个时代,透视一个时代的思潮流变,不仅让人感到这段历史的“丰富可感”,更可以让人感受这段历史的复杂与“多侧面”。因了这个缘由,我感觉刘锡诚的《文坛旧事》(武汉出版社)是一本既值得细读又值得向世人举荐的书。

刘锡诚是我国知名的文学编辑,也是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多有建树的评论家,先后在《人民文学》、《文艺报》等杂志社做编辑工作。“文革”爆发时,刘锡诚正值而立之年,1980年以后又先后担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研究员、常务副主席兼党组书记、顾问等,曾任《民间文学》、《民间文学论坛》、《评论选刊》、《中国热点文学》杂志主编。在工作与文学研究中,他与周扬、张光年、何其芳、荒煤、冯牧、沙汀、周立波、汪曾祺、钟敬文等,或有工作上的交往,或有学问上的切磋,其间,少不了对这些前辈的文品人品体察学习,也少不了对这些前辈的人生际遇作些“考证”、“研究”。可以说,刘锡诚是“文革”以来文学发展的见证人。作者将其与这些前辈的交往,将这些前辈们工作、生活、创作及文艺思想的点点滴滴,以随笔的形式,以传记的体式记录下来,便有了这本沉甸甸的《文坛旧事》。

阅读刘锡诚的《文坛旧事》,我们可以了解到“文革”结束后周扬的一些所思所想,了解到周扬对自己乃至整个新中国成立以来文艺发展历史的某些反思,可以了解沙汀的文艺思想在晚年发生了哪些变化,可以了解到著名文学评论家冯牧在“文革”结束后为恢复《文艺报》所做的种种努力,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文坛旧事》中“史”的笔法与“史”的视角。应该说,这也是该书最重要的价值所在。该书是一本“文坛旧事”,自然靠“事”串出所记文坛前辈的思想,串出这些文坛前辈所从事的文学活动,等等。然这些文坛前辈往往处于共和国文学的“中心”,他们有的甚至是共和国文学的重要组织者,他们的文学活动,自然影响着文学整体的发展,这在实践上,使他们的文学活动本身带上了“史”的色彩。刘锡诚在《文坛旧事》一书中,有时以“人”写“事”,有时又以“事”写“人”,而“事”又不限于一些“文坛掌故”,而是抓住能够影响整个文坛发展方向、影响这些文坛前辈的思想创作的“大事”,围绕“事”突出人的个性和思想,围绕“人”写出当时文坛的风风雨雨,这样处理,让读者在“读人”的过程中“读”了当时文学发展的历史,在了解文学发展历史的同时,感受到了作者笔下人物的音容笑貌。

刘锡诚以自己对当代文学的研究,以自己对周扬、何其芳、汪曾祺、钟敬文、沙汀等这些文坛前辈的了解与研究,完全可以写一本“客观冷静”的文学史著作,但那毕竟少了许多趣味,也少了许多鲜活的“现场感”,而《文坛旧事》又确实可以当作一部当代文学“片断史”来读,在我看来,这种随笔写法,这种以“人物传”写历史的写法,应该在文学史写作中,认真提倡。
(《长江日报》2006年7月30日)

TAG: 历史 王加林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边缘人

边缘人

闲门掩薜萝 边缘垒书城

日历

« 2024-03-28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891070
  • 日志数: 988
  • 图片数: 104
  • 文件数: 114
  • 书签数: 76
  • 建立时间: 2010-04-08
  • 更新时间: 2020-09-21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