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文人多自谦,戒浮燥,胸怀平常之心,甘为边缘人。粗茶淡饭,布衣裘褐,倒可以冷眼洞察社会,静观人生百态,写出多少能够传世的作品来。——录自随笔《边缘人》(1998)

校本课程——北京童谣(罗兰)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5-31 16:45:24

  课 例

  校本课程——北京童谣

  宣师一附小

  罗 兰

  2005年3月

  《北京童谣》——中华传统文化

学科
校本课程
执教人
罗 兰
年级
三年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诵读、创编、评改、展示、体味童谣,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2、过程与方法:

在引领学生与传统童谣、新童谣、原创童谣多角度,多层面的愉快对话中,整合语文教材内容,即人教版小语第五册第5单元——“中华传统文化”,提成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生体验北京童谣所带来的成功和愉悦的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进而激发他们对中华传统的热爱之情。



教学设计思想:

1、教材说明:

首先,人教版五册语文教材的第五单元以课文、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习作、日积月累和展示台等多种形式,把学生领进了“中华传统文化”宝库的大门,旨在促使学生更多、更广地了解、积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其次,在我校自编的校本课程使用教材——《童谣伴童年》一书中,选登了许多合辙上口,童趣盎然,且与中华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北京童谣,如:《重阳节》、《过年歌》、《京城老字号》、《琉璃厂里看风情》等等。这也为学生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

2、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已经在语文课堂上,课前参与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因此,以本身就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北京童谣,贯穿全课,可以引领学生更多、更深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进而,激发学生创作童谣的热情,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童心去感受创编童谣的快乐,用自己的童言去编写他们眼中原本有着深厚内涵的,甚至是十分抽象的中华传统文化。最终达到,引导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的目的。

3、教学设计思路:

l 诵读童谣,初识传统文化。

在教师引出这节课我们要用童谣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之后,请学生读一读童谣教材中与此内容相关的精彩童谣,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童谣具有的魅力。

l 设置障碍,调动创编热情。

当学生感到《赵州桥》的课文太长,不容易背诵时,教师因势利导,自然而然地调动起学生编童谣、学知识的积极性。

l 创编童谣,了解传统文化;网上浏览,收集创编素材;小组合作,创编文化童谣;交流评改,传承中华文化。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生活
环节意图及效果分析

一、童谣导入。

1、述:在上课之前,罗老师想先送给你们3句话,想听吗?

l 三(4)班同学坐得正,

眨着求知的小眼睛;

l 三(4)班同学特能干,

上网学习也不慢;

l 三(4)班同学真聪明,

创编童谣个个行。

2、问:你们喜欢这3句话吗?为什么?











3、这节课我们就来——(课件出示)



4、引:不过,今天的童谣课既不说校园生活多美好,也不说珍爱生命重环保,而是说一说我们祖国光辉灿烂的——(课件出示)








生齐答“想”。

学生仔细倾听。











生甲:我喜欢这三句话是因为它有点儿像童谣,很押韵。

生乙:因为罗老师说的这三句话是在夸奖我们,我听了特高兴,所以我喜欢。



生齐读:快快乐乐上童谣。











生齐读:中华传统文化。


环节意图:

  通过教师“童谣式”的语言,为学生营造一种“校本课程——北京童谣”的学习氛围,将学生带进童谣课堂。

效果分析:

这几句“童谣式”的语言,不但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北京童谣的氛围,还将学生带进了北京童谣的快乐世界。另外,由于教师送给孩子们的小童谣都是对他们的肯定和赞美,由此,也树立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信心。





  

二、新课。

(一)诵读童谣,初识传统文化。

1. 问:在课前,你了解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呢?









2. 再问:在我们《童谣伴童年》这本书中,有没有和中华传统文化有关的童谣呢?


生甲:我在课前查的是中国结这种传统文化,还有它的内涵。

生乙:在课前,我了解了中国结、风筝和陶瓷。

生丙:我了解的是“文房四宝”和扇子的资料。







生齐答:有!


环节意图:

引导学生诵读教材中的北京童谣,了解童谣种的中华传统文化。

效果分析:

  在本环节中,学生感受到了童谣的魅力,还为他们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



3. 述:快打开书找到后,读一读。

4. 问:谁愿意给大家读一首?







5. 引:其他同学有意见想说,谁来?



















6. 谁能背一背呀?

7. 小结:通过大家读、背童谣,你有了解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呢?

















8. 述:看来这些可爱的童谣不但押韵上口,还能告诉我们很多知识。



(二)设置障碍,调动创编热情。

1. 问:那你们还记得这篇课文吗?(课件出示)什么呀?

2. 述:对了,这是我们


学生开始自主读童谣。



指名读:

生甲:《重阳节》

生乙:《过年歌》

(生乙读完后,班上有一些同学举起手来。)



生丙:我想给她提个意见,应该是“二十三,糖瓜粘”,她给读成“糖瓜年”了。还有应该是“三十晚上,熬一宿”,她给读成“熬一素”了。我想请她再读一遍。

生乙:重读出错的两行童谣。

生丁:背诵《过年歌》。







生甲:我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中,过春节时有哪些风俗习惯。

生乙:本来我课前查的也是关于“重阳节”的资料,但不是特别全。

读了这首童谣,我又知道了“重阳糕点”还有“大寿桃”。



















答:《赵州桥》。














































































环节意图:

  在学生发现背诵困难的时候,自主想到由于童谣的语言凝练,上口,因此可以用童谣的形式解决问题。

语文书第5单元中一

篇关于传统建筑的课

文。学过吧?

3. 问:谁能试着把它背下来?

4. 追问:你们怎么“啊?”了?







5. 再问:那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快速记住课文中的知识吗?



(三)创编童谣,了解传统文化。

1. 引:那好,在编童谣之前,请大家先回忆一下课文是从那几个方面介绍赵州桥的?







2. 述:你们说得都对,现在请大家读读屏幕上的这些词语。

3. 引:下面就请大家试着用上其中的一个词语编一句童谣,先和离你最近的学习伙伴商量一下。

4. 问:谁来试着编第一句?(随机板书)



5. 再问:谁能接着编?





6. 述:瞧你们多了不起呀?快来读读你们自己的童谣作品吧!

7. 问:谁能背一背?




齐答:学过!

有的学生做出惊讶状,有的“啊?”出了声音。



生:因为这篇课文我们虽然学过,但是它不像童谣那么好记,所以我们有些为难了。







生齐答:编童谣。







生甲:课文介绍了赵州桥十分美观。

生乙:课文还说了赵州桥特别雄伟和坚固。



生齐读:悠久、雄伟、坚固、美观、宝贵。











学生讨论。



生甲:赵州桥,真坚固。

八次战乱打不碎。

生乙:赵州桥,真雄伟,

五十米长石头垒。

生丙:赵州桥,真美观,

两条巨龙飞上天。

生丁:赵州桥,真宝贵,

  聚集才干和智慧。





生自读,指读,齐读。

一生背诵。
效果分析:

  学生编童谣、学知识的积极性一下就被调了起来,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顺理成章。



















环节意图:

  融合语文教材所提供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整合课内、外资源,展示学生创编的童谣,引导学生品味童谣的语言,进而提升其语文的综合素养。

效果分析:

由于学生对《赵州桥》这篇课文比较熟悉,更重要的应该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喜爱童谣,所以学生当堂创编出了很精彩的童谣。



8. 追问:你怎么这么快就背下来了?





9. 小结:看来用童谣记住课文的内容,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还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10. 述:我发现同学们在课前,也编了一些和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童谣,快拿出来,读给大家听听!







11. 还从一位小朋友那里找来了这样一首童谣,读读吧!(课件出示)

12. 问:谁来说说这首童谣和你们编的有什么不同?







13. 再问:那你们想不想也来编这样一首童谣?

14. 追问:要想编出内容丰富的童谣得怎么办?

15. 述:罗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库”。(课件出示)下面就请大家在学习小组内,认真查阅资料,随笔记录下有价值的内容。

16. 引:查完资料的小组可以开始创编童谣了。(播放古筝曲)。
生答:因为把课文变成

童谣了,特别押韵,字

数也较少了好多,所以我就背下来了。

















生甲:《脸谱》

生乙:《文房四宝》

生丙:《二胡》

生丁:《过春节》







生自读。



生答:我发现我们编的童谣里只介绍了一种传统文化,他的童谣里有好几种传统文化。







生齐答:想!



生答:得有好多资料。





学生开始上网浏览、摘录。













小组合作创编童谣。






































































环节意图:

  教师为学生创编童谣,提供了一个文化网页,学生可以在自主选择浏览内容后,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为下一步创编童谣奠定内容的基础。

17. 评改、展示、教师贴童谣。

18. 小结。

19. 出示一首列举多种传统文化的串话式童谣。

20. 小结。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环节意图:

  学生在合作中,在互动的童谣创编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共同成长。

效果分析:

  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合作,体验了合作的快乐。

三、总结全课。

1. 请学生谈收获。







2. 送童谣:

   传统文化样样宝,

   编进童谣记得牢。

   传统文化种类多,

   编成童谣永传播。


指名说。









齐读。


环节意图:

  引导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方面总结自己这节课的收获。

环节意图:

  通过教师总结性的语言,提升学生本节课的认知,最终使本节课传唱北京童谣,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得以升华。











         














赵州桥



赵州桥,真坚固。

八次战乱打不碎。

赵州桥,真雄伟,

五十米长石头垒。

赵州桥,真美观,

两条巨龙飞上天。

赵州桥,真宝贵,

聚集才干和智慧。












































1. 在导入环节,教师首先通过 “童谣式”的语言,为学生营造一种“校本课程——北京童谣”的学习氛围,将学生带进童谣课堂。另外,由于教师的语言是对学生的肯定和赞美,因此,也树立起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2. 在学习新课时,我安排了四个环节,即:诵读童谣,分类认知;诵读童谣,感受魅力;创编童谣,传承文化;评改童谣,互动交流。我个人认为,学生学的还是饶有兴致的。



3. 在总结本课时,还是通过教师总结性的语言,将课内外资源予以融合,提升学生本节课的认知,最终使本节课传唱北京童谣,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得以升华。



由此可见,由于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一些了解。再以本身就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北京童谣,贯穿全课,可以引领学生更多、更深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童心去感受创编童谣的快乐,用自己的童言去编写他们眼中原本有着深厚内涵的,甚至是十分抽象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而,激发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决心。最终达到,引导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的目的。



其实在本课中,还包含着其他几个方面的整合,如:教师资源与学生资源的整合;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的整合;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的整合等,还有待进一步的在实践中探索、研究。
分享到:

TAG: 北京 课程 童谣 校本 罗兰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边缘人

边缘人

闲门掩薜萝 边缘垒书城

日历

« 2024-04-18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893646
  • 日志数: 988
  • 图片数: 104
  • 文件数: 114
  • 书签数: 76
  • 建立时间: 2010-04-08
  • 更新时间: 2020-09-21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