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文人多自谦,戒浮燥,胸怀平常之心,甘为边缘人。粗茶淡饭,布衣裘褐,倒可以冷眼洞察社会,静观人生百态,写出多少能够传世的作品来。——录自随笔《边缘人》(1998)

中国式的智慧和幽默——《八达岭长城传说》序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5-20 06:27:01 / 个人分类:民间文学

中国智慧幽默

——《八达岭长城传说》序

刘锡诚

  北京市延庆县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八达岭长城的传说”,于2008年6月 7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八达岭长城的传说在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总长度为8851.8公里,从东向西行经我国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长城传说中,率先在国家的层面上得到了保护,这件事无论在北京市、还是全国,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长城传说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在于,作为我国古代伟大防御工程,万里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遗产,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凝聚了我国古代人民的坚强毅力和高度智慧,体现了我国古代工程技术的非凡成就;其次,长城的修建始于春秋战国,在其持续两千多年漫长的修建历史里,沿线地区的广大民众围绕着修建工程的坚苦卓绝、建筑技术的智慧结晶、防御功能的历史贡献,以及与长城相关的史事、人物、风物、逸事等,创作了无以数计的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从民众的立场构建了长城的文化内涵,述说着我国北方的民众社会史,成为认识长城、乃至认识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资料。诚然,八达岭长城只是万里长城的一个部分,八达岭长城的传说只是万里长城传说的一个部分,尽管如此,北京市延庆县的文化工作者、民间文学工作者们,在2006年启动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所搜集记录下来的这些八达岭长城的传说,在长城所经过的十个省区中起了带头作用。摆在我面前的这部《八达岭长城的传说》文稿,就是主编们从这次普查中搜集记录的传说中遴选出来的精品(部分传说为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搜集来的)。笔者希望有朝一日能把万里长城全线的传说搜集出版,那将是一部民众眼中的万里长城史。

  一般说来,传说是描述某种自然物(如山水地貌、风景名胜、物产风物)、人物(历史人物或社会底层人物如工匠等)、事件、习俗的故事。传说总是依附于这些自然物、人物、事件、习俗,并以其为核心;或受到这些自然物、自然现象、人物、事件、习俗的触发,从而根据自己对这些自然物、自然现象、人物、事件、习俗的了解、感受和认识,并赋予一定的想象编织出一些故事来。这些故事一传十、十传百地在民众中口口相传,并在流传中添枝加叶,于是,关于某个自然物、自然现象、人物、事件、习俗的传说就形成了。传说的发生发展,如同滚雪球,在滚动中粘连,甚至会把另一个(种)传说的情节也附会进来。这种情况在八达岭长城传说中并非鲜见,如《小丫头与秦始皇》的主要情节,可能是借用了或套用了“孔子回车”故事;《佛爷洞的故事》,显然是著名的烂柯忘归故事的移植或套用。因此,距离作为传说核心的事物、人物、事件、习俗发生的时间越远,被人们添加到传说中来的情节也就越丰富。

  八达岭长城传说的滥觞与嬗变,也大体遵循着这一规律。要么是触发于万里长城的修建这一历史事件,以及在八达岭长城修建过程中发生的许许多多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件,要么依附于八达岭长城这一宏伟壮丽的建筑奇迹以及在关城、敌楼等险要建筑物的修建中发生的奇异故事。八达岭长城的传说大体是自明代以降就在世代居住在八达岭一带延庆县的民众(主要是农民)中被口头创作出来并代代流传的叙事作品。这些传说虽然“流淌”过了明、清、民国和新中国如此漫长的历史,却并没有像某些时政歌谣那样被老百姓所遗弃,被时代所淘汰,它们还依然鲜活,依然为老百姓记忆在心中、传承在口头上。从这些在21世纪之初,主要是从农民口头讲述中记录采集下来的八达岭长城传说的文本中,我们读出了下面这些信息:民众在这些传说中倾注了自己的爱憎情仇;表达了民众的政治观点和伦理道德;显示了民众的智慧和知识;传达了民众的理想和憧憬。譬如,对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的评价,民众有民众的看法,史家有史家的看法,统治者有统治者的看法。民众在传说中表达的看法,与史书上写的并不一致、甚至迥然有别。史书上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功莫大焉。老百姓不是史学家,他们无法对其功过是非做出全面的科学的评价,他们所看到的和述说的,则是血淋淋的事实,是秦始皇暴君的一面。传说描述秦始皇使用一切残忍的手段施于筑城民工,涂炭生灵,包括埋尸于城墙之中,如孟姜女迢迢千里送寒衣,而丈夫范喜良劳累而死,尸体却被埋在了墙体中(《孟姜女的传说》、《血斑石》、《白花石》)。为了不让民工们有片刻的休息,秦始皇不惜在民工中施放蚊子和苍蝇等毒虫(《蚊子和苍蝇》)。民间传说所描绘的生活画面、所反映的历史真实,是弥足珍贵的。

  这些主要流传于社会底层、不见经传的口头叙事传说,是民众共有的精神文化财富。就其内容而言,长城传说应属于地方风物传说,但又不完全是狭义的地方风物传说,还包含了人物传说和史事传说,生活故事和幻想故事,道佛仙人传说和民间俗信传说。因此不妨说,八达岭长城的传说是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说群”。由于这些传说产生和流传于我国北部的多民族文化交汇之地,其内容构成的丰富性和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决定了该传说群又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文化特色和强烈的民族性文化特色。

  人物传说和史事传说,在八达岭长城传说中占了相当可观的分量,这种情况是符合地域文化的特点和规律的。与某地域有关的人物传说和史事传说,能赋予地域文化、特别是地域历史以深厚的内涵;反之,如果没有这些人物传说和史事传说被创造出来并融入到地域文化的构成中,那么,这个地域文化可能就显得多少有些苍白了。还说孟姜女的传说吧,孟姜女的传说是长城传说中最具影响和魅力的传说之一。20世纪20年代,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提出,孟姜女传说可溯源于春秋时代《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里记载的“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认为杞梁之妻就是孟姜女的最早原型。而八达岭长城的孟姜女传说,则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背景移植至秦长城的修筑之中,这种连结在历史的发展中和在极其广大的地区内被民众所接受了。八达岭长城的传说中的孟姜女传说,在其结构上,大体保留了在流传中形成的孟姜女故事的比较固定的情节(有学者称“情节单元”或“母题”)或部分情节,而因地制宜地增饰了若干与地方文化传统相关的情节。八达岭长城传说群中的孟姜女传说,与其他地方流传的孟姜女传说相比,自有其独具的特点,故事就发生在八达岭,发生在讲述者们的身边,孟姜女作为讲述者们中的一员,更有亲切感和感染力。如白马滴血的情节和为婆婆采药的兰香姑娘变成一棵葫芦籽,在孟姜两家的花园里出芽、长秧、开花,结出个大葫芦,而葫芦里的小女孩,就是兰香,而兰香就是孟姜女。葫芦女孩的情节固然是全国许多地方的传说中共有的基本情节,但白马滴血于石上和兰香采药的情节,却是延庆版孟姜女传说独有的。(《孟姜女和最早的一段长城》);又如孟姜女挂纸庵显灵,难倒李斯的故事(《孟姜女挂纸庵显灵》、《挂纸庵》);再如龙王帮助孟姜女的故事(《孟姜女与龙王九女儿》)等等,都是地域文化土壤的产物,又反过来丰富了地域文化的内涵。孟姜女传说的悲剧色彩和对孟姜女其人其事的描绘,给残暴不仁的秦始皇及其修筑长城的事业抹上了浓重的否定性的一笔,增加了传说的社会批判性,也因而成为八达岭地区民众传之不衰、脍炙人口的佳作。

  地方风物传说是中国各地民间传说中的大宗,富有风物传说是中国民间文学的一个突出特点。这种文化构成上的特点,来源于在老百姓心目中,家乡的一石、一树、一草、一木都含有一种文化情怀。八达岭的每一座山、每一块石、每一个山洞、每一个泉眼、每一座寺庙,都有一个或多个与长城相关的传说在民间流传。而且,这些风物传说,又因与历史事件的纠缠而显出其独具的风采和引人的魅力。在八达岭长城一带建有八大山寨,寨寨屯兵,设有军事防御设施,如关隘、城堡、烽火台等;关沟有七十二景,如:“望京石”、“六郎影”、“金牛洞”、“石佛寺”、“点将台”、“弹琴峡”、“五郎像”、“凤凰嘴”、“断臂崖”等。这些山寨和景观都是孽生传说的客观事物(或自然物,或人造物),每个山寨、每个景观,都有一些为老百姓所编织出来,表达他们的政治观和审美观、表达他们的心愿和憧憬的传说相随相伴。在某种意义上说,风物传说无异于是一些美丽的散文,给老百姓以心灵的滋润和知识的启蒙。

  民间信仰从来是老百姓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和生存环境的局限,长期生活于艰难困苦之中的农民,有时不免寄希望于某种信仰和某些神灵,以求缓解所遭遇的困境和化解自己的苦恼。进一步说,八达岭长城修建于战国时期而定型于明代,而明代又是八仙故事广泛传播的时期,于是,处于乡民社会的八达岭长城所在地的延庆县的农民们,在他们的故事传说中,便顺理成章地、广泛地引入了道佛观念和仙人形象。半仙半人的八仙、观音菩萨、关老爷、药王爷、灶王爷、火神爷、骊山老母等等,便现身于长城修建的传说之中,成为惩恶扬善、解困排难、主持正义的超现实力量。《吕洞宾助修骑鹤楼》、《王秀云东楼遇仙女》、《神仙泉的传说》、《铁拐李送药》、《白龙潭高山遇龙女》等传说,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矛盾被超现实的力量化解。《仙女点金砖》写的是放赈的芦瑞,结果却是朝廷百官被仙女惩罚,站在平民百姓的立场上,为平民百姓张目。这类传说往往以奇妙的幻想和农民的幽默给人以积极的力量。奇妙的幻想,如赶山鞭的故事。骊山老母的簪子幻化成赶山鞭,赶石上山(《赶山鞭的由来》);九龙女智取赶山鞭,赶石上山(《九龙女智取赶山鞭》),这是多么奇妙!而这种奇妙的幻想,只有在老百姓创作的民间故事里大行其道。关老爷与火神爷斗法斗智,争地盘建庙的故事(《石峡关老爷庙的故事》);神仙帮助民工修边,鸡叫时分剩下了一个神仙来不及返回仙界,只好坐在了碌碡上的故事(《碌碡佛爷》),无不洋溢着中国式的智慧和幽默。而这种智慧与幽默,只有在民间故事传说中才能见到。

  在八达岭长城的传说故事中,生活故事和幻想故事林林总总,在数量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我们注意到编者选入了一些渊源久远、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流传的“宝物传说”(“寻宝”、“识宝”、“南蛮子憋宝”、“盗宝”等),其中《金鸽子护长城》、《八达岭北三楼底下为啥是空的》、《失算的财迷》等传说,都是这个类型的故事或故事异文。把“南蛮子憋宝”或“盗宝”故事本地化,——与长城的某个关城联系起来,取材于当地的景物与生活,刻画了修筑长城的督办、财迷和民工等不同人物,使在当地采录的这类故事兼具了生活故事和解释性风物传说两重身份与特点。

  不久前,文化界庆贺了20世纪80年代末到21世纪头十年编辑而成的“十大民间文艺集成志书”500卷全部出齐,这是全国文化界齐心协力的共同成果。人们在关心: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民间文化生态发生了怎样的变迁呢?从21世纪初年所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所获作品中遴选出来的这部《八达岭长城传说》,向我们显示了这样的一个信息,尽管现代化、城镇化、信息化已经覆盖了和强烈地影响着包括八达岭长城所在的延庆县,促动着具有浓重民族多元性的、市井文化与乡民文化迅速交融中的延庆地域文化向着现代化的道路大步前进,而深深扎根于民众中的民间传说,却仍然坚守着自己的文化传统,保留着和传承着如此多样而丰富的口传作品,与越来越明显的文化趋同化趋势相抗争着。在现代化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今世界,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是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民族的民众和领袖们的共同诉求。有文化自觉的人们,无不在为保卫文化的多样性、从而保持住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而竭尽全力。守住我们的民间传说,只是保持文化多样性的一个方面,但却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延庆县文化界的朋友们做了一件公德无量的好事情。

  谨为序。

  2009年12月28日

(附注:近悉,《八达岭长城传说》已于2010年4月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分享到:

TAG: 八达岭长城 传说 幽默 智慧 中国式

木兰山人 引用 删除 木兰山人   /   2010-05-20 13:10:14
5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