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文人多自谦,戒浮燥,胸怀平常之心,甘为边缘人。粗茶淡饭,布衣裘褐,倒可以冷眼洞察社会,静观人生百态,写出多少能够传世的作品来。——录自随笔《边缘人》(1998)

散文随笔:狩猎者的留影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4-25 17:15:49 / 个人分类:艺文随笔

  狩猎者的留影

  城市的发达和富足,吸引着人类过分集中地拥挤在城市里,从而越来越远离了自然界。至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界的狩猎是怎样的一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年青人的知识,大概已经降低到了近乎零的水平。

  在我国诸多的民族中,至今仍然以狩猎为生活主要来源和生产方式的民族,已为数不多了。在北方草原、森林中居住的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等民族中,还部分地保留着原有的狩猎生活方式。“狩猎民族”,或“狩猎者”,在文化人类学和民族学上是一个专有名词,指那些受生存环境和生产水平的制约、以狩猎为生活来源和生产方式的民族和群体。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捕杀珍稀动物并以转卖走私为目的的投机犯罪活动,不可相提并论。狩猎人在狩猎活动中逐渐发展了一些特殊的品质,如他们对动物的观察细致入微,对动物的脾性了如指掌。表现在精神领域里,他们特别长于绘画(动物画)和舞蹈(模仿动物的舞蹈)。在民族学调查资料和展览会上,展示过他们的桦皮画,也发表过一些有关舞蹈的资料。

  大约两三年前,曾在《北方民族》杂志上读到过老民族学家秋浦先生的一篇记述在森林深处见到一位鄂温克族女画家的文章,趣味昂然,过目难忘。1998年去海口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学讨论会,巧遇《芒种》杂志的女副主编王澜,她为了写作关于乌热尔图的硕士论文,也曾到鄂温克族的森林营地进行过调查采访,并写过一篇关于秋浦所写的那个鄂温克女画家的纪实文学。这就更增加了我对狩猎民族特别钟情于绘画和舞蹈的看法。

  我对狩猎民族艺术的了解,仅此而已。

  有一次,有幸观赏到一件朋友收藏的红山文化狩猎女神玉雕,使我眼界大开。90年代初年,我曾花费了差不多五六年的时间研究我国各民族的原始艺术,但没有见到过、更没有接触过五六千年之前新石器时代的任何一件狩猎雕塑作品或有关资料。这是我见到的第一件,也是唯一的一件原始狩猎雕塑品。细细观赏之余,不能不惊叹于作者对狩猎者的世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巧夺天工构思匠心。我暂把这件史前雕塑定名为“狩猎女神”。

  现将我观察到的狩猎女神雕像,作如下简略的描述:高26厘米,上部宽10厘米,下部宽5厘米。玉质,质地不是很好,圆雕,裸体女性。青玉中夹杂白色雪花点,上部显浅白,下部则青色略深。头部甚宽,左边略显偏斜,似蓬发。眼、鼻、嘴,相对集中于下部,线条粗犷,横平竖直,富于象征性。额部有一横粗刻纹,横纹上有二斜纹,想必是表示几缕“刘海”垂发。狩猎女神左肩上扛着一头猎获的野鹿。野鹿躯体甚大,其头部下垂至人体的胯部,后腿垂至人体的臀部。女神的左臂弯曲于野鹿躯体的下面,左手向上顶住野鹿的躯体。右臂弯曲于胸前,一面手执一棍状武器,一面扶住野鹿的一条前腿。女神的阴部显露于下垂的野鹿的嘴部和蹄部之间。野鹿前身下垂在猎人的前胸,尾部下垂于猎人的身后,惟妙惟肖地雕出一条长长的下垂的动物尾巴。女神像的上身短而下身长,体态匀称而矫健,肌肤富有青春质感,显然是一青年女性。足底平整,可站立于平坦地面上。雕像造型和谐,构思富有想象力 ,人兽布局极富匠心。狩猎者以极其粗劣的工具捕获野兽,再现了原始狩猎者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

  雕塑显示出狩猎者的美的趣味和概念。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曾经改写过达尔文的一句话:“原始狩猎者的心理本性决定着他一般地能够有美的趣味和概念,而他的生产力状况、他的狩猎的生活方式则使他恰好有这些而非别的美的趣味和观念。”(《没有地址的信·艺术与社会生活》第3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雕塑所显示的美的趣味和概念不是别的,而是狩猎者胜利的喜悦和人兽构图的和谐。生存就是美。和谐就是美。单纯就是美。

2000年2月22日

 


分享到:

TAG: 留影 散文 狩猎 随笔

梅子 引用 删除 梅子   /   2010-05-19 10:57:47
“生存就是美。和谐就是美。单纯就是美。”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