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天真的民俗学学生:读《天真的人类学家》随感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11-23 23:08:21 / 个人分类:读书心得

      相比严肃的,掏空心思找意义的田野调查报告,我更喜欢读田野笔记。草草几笔,勾勒出一个田野工作者真实的生活场景。最近无意间遇到了《天真的人类学——小泥屋笔记》这本书,一口气看完了。书中所述英国人类学家巴利在非洲研究多瓦悠族部落做田野时的经历,令人捧腹。评论认为这本趣味十足的书彻底摧毁了田野工作的美丽幻想,具有学术作品中罕见的软性触角。在我看来,这本书幽默感的最大来源在于把田野工作者自己很囧的经历暴露给人看。他谈到了和当地人关系中的挫折,经费的,语言的,生活环境的,在非洲的调查,没有梦幻性色彩,显得无聊,麻烦,贫乏,他记录了受非洲官僚主义影响的困难,说错语言的笑话,调查工作的难以推进,身体的病痛和各个阶段的复杂心理等等,更重要的是,他呈现了自己关于多瓦悠族文化象征理论的建构过程。这一过程漫长而无趣,却使得作者在结束了该死的非洲行程回到英国后,时隔半年,又义无反顾返回非洲。本书的写作初衷也在此:他试图回答完工的人类学专著和血肉模糊的原始事实间有何关连。这种认知上的经验是非洲之行给予作者的,田野调查之后,他认为自己具有了一种原先搞理论时没有的能力:“现在我阅读人类学文献有全然不同的眼光,能察觉某些句子是刻意模糊、逃避或者勉强,也能察觉某些材料不恰当或无关”,现在想想,自己也做了一些田野调查,但是很难具备这样的能力,一方面和自己调查的深度不够有关,但最重要的是,我似乎并没有把民俗学调查报告的写作政治当作是一个问题。民俗学的调查,被我自己理想化,梦幻化了。就连调查时苦涩的生活,也被我自己的浪漫想象化作唐吉坷德挑战风车的英勇行为。面对田野调查中的挫折,我从来没想到把我自己也做为研究对象,而是怀有一种战胜困难的决心。我从来没有跳出田野调查反思自己的行为。那么,我调查得到的材料,又有多少非浪漫化的真实性可言呢?在读后现代的人类学理论时,我了解了所谓的“写文化”,然而,这本书却给我直观的印象,切实反思自己的田野工作。
    除了梦幻和浪漫外,对于田野调查,我还怀着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不敢坦然面对或公开承认调查过造成中所遭遇的挫折、困难及其成果的不确定性”,然后写一份规规矩矩,妥妥当当,仿佛按照食谱制作菜肴一样的调查报告。随之而来的就是“粗鲁的分析和过度的阐释”。
         “做田野”,每次说到这三个字,我都有种神圣感,每次请假时,选修课老师也会用那种惊讶佩服的眼光看着我,然后默许我一周翘课的行为。“做田野”,在民俗学学生看来是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来源,在别的学科看来,是民俗学神秘而工作扎实的学科外衣。合上这本书,我问自己,你真的对你田野工作的研究方法自信么?它真的是民俗学的“尚方宝剑”而让你对于“皓首穷经”的其他人文学科嗤之以鼻么?
分享到:

TAG: 民俗学 人类学家 学生 随感

施爱东博客 引用 删除 施爱东   /   2009-01-20 18:16:24
这本书确实不错,幽默到了让我很难相信它是真实的地步,推荐一读。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清欢

清欢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日历

« 2024-03-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23929
  • 日志数: 13
  • 图片数: 4
  • 建立时间: 2008-09-19
  • 更新时间: 2011-02-07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