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歌考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8-07-20 11:44:28

 

二十四节气歌形成时间及流变路径初探

张隽波

 

 

   作为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一部分,妇孺皆知的二十四节气歌作者是谁,何时形成,现在的出版物中或语焉不详,或互相矛盾,或表述错误,令人莫衷一是。一般认为,节气歌形成时间是1950年,但笔者发现,新中国成立前的历书、教材、工具书中,已有不同版本节气歌。种种迹象显示,发端于黄河中下游的二十四节气历经千年后,在长江中下游率先被编成节气歌。民国改用阳历后,升级版节气歌最晚在1929年由张心一创作完成,随之扩散到全国,并在1947年形成经典版节气歌。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不同,切合时宜的地方版节气歌应运而生,最少的28字,最多的420字,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节气歌“全家福”。

  关键词节气歌;历书;张心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翻开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附录最后一项就是上面的这首856字二十四节气歌。从1971年节气歌开始出现在《新华字典》算起[],距今整整47年。近半个世纪来,数亿人通过这个媒介,看到、熟记、背诵并灵活运用二十四节气及其相关知识。

与《新华字典》类似,《四角号码新词典》、《现代汉语小词典》等字(词)典,附录部分都有这首节气歌。借助字(词)典这一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书,使得56字节气歌成为目前流行最广的一个版本。这首节气歌前4句比较固定,第五句有的为“每月两节不变更”[],有的为“每月两天(节)日期定”[],其余内容大都一样。

作为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一部分,妇孺皆知的二十四节气歌作者是谁,何时形成,现在的出版物中或语焉不详,或互相矛盾,或表述错误,令人莫衷一是。种种迹象显示,发端于黄河中下游的二十四节气在历经上千年后,在长江中下游率先被编成歌谣形式的节气歌。民国改用阳历后,升级版节气歌最晚在1929年由张心一创作完成,随之扩散到全国。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切合时宜的地方版节气歌应运而生,五字句和七字句都有,最精炼428字,最经典856字,字数最多有60420字,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节气歌“全家福”。

为行文方便,本文所称的不同版本二十四节气歌,根据字数多少,分别以56字、182字、420字、**字节气歌代替。为区别各版本节气歌,本文称明清时期的为“传统版节气歌”,1929年以后的为“升级版节气歌”,载入新华字典的为“经典版节气歌”,1950年后各地各行业改编的为“升华版节气歌”。

 

一、二十四节气歌作者的七个版本

 

薛琴访版本。在百度上搜“薛琴访”,可看到简介为“物理学家、二十四节气歌作者”。[]1950年,《二十四节气歌》和署名薛琴访的《推行真正的农民日历——阳历》同时发表在《人民日报》,节气歌标题处并无署名,后人误认为作者也是薛琴访的可能性较大。这首节气歌1070字,“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日期定,年年如此不更变。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人人熟读节气歌,按时播种过丰年。”[]该节气歌因刊登媒体权威,时间又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3个月后,影响非常大,时隔多年,在多种出版物中还能看到只字未改的该版本节气歌。薛琴访(1910—1980)教授是四川蓬溪县槐花镇人,1935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先留校工作,后在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地质大学任教,在光谱实验研究方面颇有建树。

赵却民版本。《天文·时间·历法》一书中说“为了便于记忆,我国天文学家赵却民教授将二十四个节气各取一个字,按顺序编成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暑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在百度上搜“赵却民、节气”关键词,可以看到相关文章。在“二十四节气网”上的《二十四节气是什么意思》一文里,节气歌的作者也是赵却民。[]赵却民(1899—1982)生于湖南长沙市,天文学家、天文教育家,是我国现代天文学教育开创者之一。1923年于长沙的雅礼大学理科本科毕业,19365月被录取到英国学习天文学。19418月,经陈遵妫介绍到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任教授,19479月成立天文系,赵却民任系主任。195210月,因院系调整,天文系并入南京大学,赵却民仍担任系主任。赵却民工作以教学为重,只发表过一篇论文《书经日食时代考》。后来进行中国历法研究,因各种干扰而进行困难,去世前仍在考虑。[]目前没有发现赵却民创作56字经典版节气歌的直接证据。

张心一版本。1929年前后出版的《国历之认识》一书中,有一篇“新历二十四节歌”[],作者就是张心一。张心一(1897—1992)是甘肃省永靖县人,我国农业统计学的奠基人。1922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堂,大学期间立志学农,组织“新农会”,1925年毕业于美国依阿华农学院畜牧系。1926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农业经济学硕士学位。1927—1929年,任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副教授,兼农业推广系主任。1929—1932年,任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统计处农业统计科长。在这期间,他把24个节气同阳历联系起来,每月固定上旬为一个节气,下旬为另一个节气,并编成《二十四节气歌》,32224字,以指导农业生产。解放后曾任中央财经委员会计划局农业计划处处长、农业部土地利用局副局长等职务。[11]

李元芝版本。《纪念日史料》一书中,《四季歌》作者为李元芝,共44220字,内容为:“立春阳气转,雨水润大田,树木芽萌动,麦苗绿垄间。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黄牛耕四野,锄地要抢先。清明忙植树,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稳,小满地种完……小寒风雪聚,大寒到年关,总结工作好,雇主两喜欢,开展大生产,人民有吃穿,中国新民主,男女一齐干。”[12]很遗憾,笔者没有查到李元芝的生平资料。

古代劳动人民版本。有的书中节气歌作者是“我们的先祖”[13],有的书中说“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古人们还采用诗词的韵律,按二十四节气的顺序,每节气取一个字,编成了七言绝句的节气歌。4句共28个字。”[14]

当代人民群众版本。有的书中称“我们可以这样概括”[15],有的书中说,“如果有兴趣记住这二十四节气,有个歌谣教给大家。”[16]还有的书中3次提到节气歌,第一次称“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可谓妇孺皆知”,第二次称“这首耳熟能详的”,第三次称“有首歌谣可以帮助大家理解”[17]

无时间无作者版本。有的书中说“我省农村就广泛流传着”[18],有的辞典中也有“二十四节气”词条,提到节气歌时直接说“二十四节气歌作了简洁的概括”[19],还有的说“节气在阳历上的日期是基本固定的”[20],然后直接列出56字版本。目前,相当多的出版物中出现节气歌时,都是直接拿来使用,几乎没有任何作者名字和创作时间的说明。

 

二、民国初期及之前的歌谣式节气歌(传统节气歌)

 

对古人来说,专门针对二十四节气编一首节气歌,可能远没有针对某个节气编一首诗或歌谣更为重要。目前存世的把节气与歌谣相结合的农谚、诗词非常多,而成体系的、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组诗、歌谣却十分少见。

元代赵孟頫《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奉懿旨撰》较为成体系,组诗以时令月份为序,如《二月》诗:“东风吹原野,地冻亦已消。早觉农事动,荷锄过相招……所冀岁有成,殷勤在今朝。”[21]组诗词句里有个别节气名称,由于关注的重点不同,与节气歌相差较远。赵孟頫是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之一,长期在北方为官,晚年归故里。

清早期刻本《时历纂》中有“一年二十四气七十二候总括歌”,共24160字,6字句和7字句混杂,内容为:“立春东风振陟,雨中獭雁(鹰)萌芽,惊开桃树仓鹰化,分玄雷电偏大……鸡乳征禽紧正当”[22]。二十四节气名称在诗中“藏头”出现,且题目中突出了二十四节气,这首总括歌可以说是二十四节气歌的萌芽之一。这本书里有“时宪历”字样,不是为避乾隆的讳“历”字而改名的“时宪书”,可以判定为清早期刻本。

需要指出的是,清代乾隆年间,山东临朐贡生马益著编写的《日用杂字》(俗称《庄农日用杂字》)曾在山东及全国各地,尤其是北方农村广泛流传,直到民国时期,仍与《三字经》《百家姓》等书作为民间学堂的识字课本。该书对当时北方农村的生产生活、民风民俗有详细的描述,遗憾的是,书中的农时农事、勤俭持家等内容中并无二十四节气名称词句,也无节气歌谣。[23]

清末同治、光绪年间,苏州著名弹词艺人马如飞,新颖别致地用节气和戏剧名称编写一首《节气歌弹词》进行演唱,深受广大听众欢迎。这首弹词文词典雅,巧嵌节气、戏名,而且与当时物候丝丝入扣,浑然一体,闻者无不叫绝。内容为:“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间。清明时放风筝误,谷雨西厢好养蚕……幽阖大雪红炉暖,冬至琵琶懒去弹。小寒高卧邯郸梦,一捧雪飘空交大寒。”[24]

还有一首站在闺房怨妇视角写成的《节气歌》,约形成于明清时期,770余字,内容为:“立春雨水恨来迟,手托香腮滴泪珠。篷松乌云减珠翠,撒拉着花鞋懒待提。紧闭杏桃全不语,病恹恹身子步难移。自惹情牵将谁怨,哑吃黄连苦自知。惊蛰春分杏花天,脱去棉衣换夹单。身弱犹觉微风冷,谨闭纱窗怯春寒……清明谷雨百草生,丈夫立志求功名。一去求名三年正,至到而今信不通……小寒大寒春将还,梅花香风透竹帘。冰心岂把芳心冷,守着松柏耐久寒。闭户不知春来也,日月时令记不全。愁锁眉尖将你盼,眼看着,斗柄回寅又是一年。”显然,这首诗传递的信息并不在“节气”上。

《永宁通书》中有《春夏秋冬歌》,5字一句,共24句,“立春正月节,雨水正月中,惊蛰二月节,春分二月中……”[25]这一版本的节气歌比较简单,是简单的二十四节气顺序歌。

手抄本无名书籍,应为清末民初抄写,内有《便览一年农务》,约有上千字,里面有二十四节气内容,多为8字一句,“孟春令交立春雨水,初一元旦放开门炮杖,烧香吃年朝饭……仲春节气惊蛰春分,初二诸虫降地……对四真说利市话,壹年农务完备俱全。”[26]

手抄本《庄农杂字》,应为清末民初抄写,4字一句,约有上千字,里面有二十四节气内容,“天地人才,日月星辰,山川河海,江湖树林……先论四季,后论庄农,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前云,小满之后,忙种随跟……小寒大寒,四季已终,二十四气,按时相生,寒来暑往,川流不停……同道见者,勿笑勿哂,之乎者也,读此不用。”

手抄本无名书籍,应为清末民初抄写,1296字,里面有二十四节气内容,“正月建寅立春雨水,二月建卯惊蛰春分,三月建辰清明谷雨……腊月建丑小寒大寒。”

以上是笔者所能查找到的极为有限资料中的节气歌,大量史料均未来得及逐一翻阅。以农书为例,据统计,我国实有农书1747种,属于明清时期的古农书1540种,约占总数的88%,为明代以前农书的7.43倍。[27]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肯定还会发现其它版本节气歌。

由此可以看出,民国初期及以前的二十四节气歌已经蔚为大观,有的简洁明快,有的内容稍长,有的添加了许多生动的生产生活内容,但仔细分析,它们都有一个在全国流行的“先天缺陷”:只有“内容”,少有“时间”。这里的“内容”指的是节气名称和生产活动,“时间”指的是节气在某个月份的固定日期,这一“先天缺陷”只有等到民国实行阳历后才能弥补。

 

三、1928年节气歌是民国历法改革的附产品(升级版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在汉代《淮南子》一书中完整记载以来,历代的史书中也都有所记录。《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汉书》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推演方法、星次、星宿和节气的关系等。《周髀算经》还对每个节气的日影长度作了比较粗疏的计算。[28]此外,卷帙浩繁的史书、古文献,尤其是古诗词中还有大量的二十四节气的记载,但几乎都是如何计算二十四节气的位置,或吟咏某一时节的文章和诗词,少有把二十四节气连起来作诗或编节气歌的。从上一部分的例子可以看出,即便有,也都混在《庄农杂字》《启蒙课本》里,没有专门拿出来,当做单一的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歌为什么最晚在1929年产生?显然,这和民国初期改用阳历,尤其是1928年后,当局采取激进手段强制推行阳历有关,甚至可以说,二十四节气歌的产生就是民国历法改革的附产品。

历法改革属于王官之学,与天命授受、王朝兴衰密切相关。历代王朝的改正朔都带有极强的政治象征,昭示了统治者自身的合法性、正统性。与此相关,奉正朔成为归属和臣服的重要标志。民国成立后,官方开始使用阳历,带着与时局、世界文明接轨的新意,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开始发生变化。由于时局动荡,城头变幻大王旗,阳历在各地的推行并不理想,“阴历在整个社会仍占主流,阳历仅为点缀”[29]。“北洋军阀假借旧历书大行封建迷信的现状,更引起社会上层知识精英为代表的进步势力不满,不时发出改变阴阳历并行现状的要求。”[30]

19274月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将阳历定为“国历”,将阴历(旧历)视为“废历”,并“特制国民历颁行各省,凡属国民,均应遵守”。109日,南京市政府议决《民间一律遵用阳历案》,饬令市公安局具体负责实施。1028日和115日,市公安局两次召集各团体开会,讨论遵用阳历问题,“意见未能一致”。商界不赞同废除旧历的局面,令南京市当局意识到须借助政府的政治力量强制推行,“或可收效”。尽管当局及各地党政机关积极呼吁并推行国历,但1928年的旧历年仍然十分红火。这种状况给国民政府以强烈刺激:要真正废除旧历,必须采取政治强制手段。之后的1930年春节,北平市公安局就大肆抓捕胆敢违背政府禁令在春节期间缮写、张贴春联者。据统计,在内城捕获缮写春联者252名,外城151名;粘贴春联并燃放鞭炮者,内城396家,外城318家。[31]

国民政府为什么要推行国历、废除旧历?1928年底,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制定的庆祝元旦宣传要点中用通俗的语言,将这一原因作了明确说明:一是“国历是世界上最通行最进步的历法”;二是“旧历是一本阴阳五行的类书,迷信日程的令典”;三是改变北京政府的“正朔”,完成总理遗志,进行除旧布新的社会变革。[32]

“废除旧历改用国历”的争议和官民冲突被一个刚从美国回国,时年30岁出头的张心一看在眼里,并记在心里,他心里默念:应该用一种让老百姓主动接受国历的好办法来推行新历法。资料显示,张心一1927年至1929年在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任副教授,兼农业推广系主任。1929年,开始到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任职。资料还显示,“在这期间,他把24个节气同阳历联系起来,每月固定上旬为一个节气,下旬为另一个节气,并编成‘二十四节气歌’,以指导农业生产。”[33]

同一时期,另外两位可能是“经典版节气歌”的作者,薛琴访1928年至1929年在成都师范大学读预科,赵却民19281月到第6军(军长程潜)军需处审计股任上尉股员,5月因程潜反蒋被软禁,赵却民失业回家,9月到上海沪江大学任物理系助教,直至1936年。由此可知,两人肯定不是“升级版节气歌”的作者,也不可能是“经典版节气歌”的作者(另述)。

由于时过境迁,当事人张心一已于19923月在北京逝世,具体细节难以掌握,只能做合理的推测:节气歌的创作时间就在1929年。1928年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当时南京政府刚刚成立,张心一也回国时间不长,正在大学任教。1929年的可能性最大,原因是全社会讨论历法改革的氛围已经形成,况且节气歌最早出现在《国历之认识》这本书里,书中虽没有准确的印刷时间,但书里有1930年的节气时分表,按照常理,应在1929年底印刷发行完毕。如果事实真是这样,节气歌最晚应在1929年年底前完成创作。当时,张心一刚从金陵大学上调到立法院,《国历之认识》编辑部得知张心一的专业背景后,安排他完成节气歌创作,张心一凭借自己扎实的学术功底,厚积薄发,一气呵成。

张心一的节气歌与之前的节气歌有着明显不同,开头便是“改用国历真方便,二十四节极好算。每月两节日期定,年年如此不变更。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念三。”不仅把24个节气全部镶嵌进去,还把节气在阳历中的准确日期提炼出来,使节气歌既有了“内容”,也有了在某个月内的“具体时间”。清代及以前因使用旧历,节气具体时间在历表中飘移不定,前后可差约1个月,所以说,这在以前是不可能实现的。

闪耀着智慧光芒的节气歌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当时学人参与“创新社会治理”的有益实践。相对于当局动用警察、法规、红头文件等冷冰冰的国家机器(手段)强迫老百姓改用国历,借助民谣、诗歌,站在老百姓角度考虑问题的“一月小寒连大寒……上半年来六念一……”节气歌,就显得温柔且有人情味多了。

 

四、1947年已出现经典版节气歌“蓝本”(经典版节气歌)

 

1929年出版的《国历之认识》一书第四部分就是“新历二十四节歌”,署名为张心一。节气歌分为“长江流域”“黄河上游”“黄河下游”三个版本,都为32224字,前面9句完全相同,内容为:“改用国历真方便,二十四节极好算。每月两节日期定,年年如此不变更。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念三。诸位熟读这几句,以后宪书不用看。一月大寒随小寒”,第10句开始有了变化,依次为:“若种早稻须耕田”“农人无事拾粪团”“农人无事拾粪团”。接下来的奇数句完全相同,偶数句因地域不同,农事安排略有差异。最后两句三个版本完全相同,都是“只等大雪冬至到,把酒围炉过新年”。[34]

节气歌编好并印刷成书后,肯定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尤其会在来年的历书中留下痕迹。历书从古至今有许多不同的名称,民国以前叫日书、历日、大统历、时宪书、黄历、皇历等,民国成立后叫国历、阴阳合历、农历、农家历等,由于人们生产和生活要科学合理地依靠历书来安排时间,尤其是农副业的生产,所以这本书发行量巨大。这本书还把日月运行规律、二十四节气具体交节日期、民俗百科内容等,通过各级“学术权威”传递到百姓手中,潜移默化影响着百姓的生产和生活。

果不其然,笔者手中的1930年历书中就有一首《国历节令歌》,共32224字,内容与1929年《国历之认识》书中的“长江流域”版本完全相同,从第10句开始为:“若种早稻须耕田。立春雨水二月到,小麦地里草除完……立冬小雪农家闲,拿去米棉换洋钱。只等大雪冬至到,把酒围炉过新年。”[35]从“早稻”“黄梅雨”等字词中可以看出,这本历书印刷和使用范围是长江淮河的中下游地区。

紧接着的一本1931年历书,也刊登了1930年的这首“国历节令歌”,内容几乎一模一样,只是第9句和第11句出现了混乱“一月雨水随惊蛰,若种早稻须耕田。春风清明二月底,小麦地里草除完”,[36]显然,这两句是依据传统的阴历编的,因为当年阴历正月初三是雨水节气,正月十八是惊蛰节气。“春风”应为“春分”。时年,当局强制推行阳历,好多历书中都只有阳历而没有阴历,编辑、校对人员对历法知识一知半解,致使刚刚流传的节气歌出现了混乱。

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编制的1942年历书中,节气歌的“长江流域”“黄河上游”“黄河下游”三个版本全部刊登,内容与1929年《国历之认识》书中的完全相同。[37]

浙江省的一本1944年历书中,节气歌改编成了60420字,这也是目前为止看到的最长版本,内容为:“改用阳历真方便,三六五日作一年。四六九十一是小,其余七个月为大。惟在二月廿八日,每届四年加一天。若算二十四节气,亦用阳历最相宜。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二节日期定,年年如此不改变。一月小寒接大寒,扩种冬作初步完。全年农业预先计,闲时还把副业算……大雪过后又冬至,把酒围炉过新年”。[38]

山西省吕梁市1947年的历书中,《二十四节气歌》共26178字,内容为:“打罢春来消背阴,准备农具好春耕,雨水送粪加草料,惊蛰听得牛鞭响……霜降杀百草,一年农事了,立冬十日不封地,牛儿翻地加鞭跑……立春也许年前过,雨水一定在明年”。这本书的《二十四节气歌》前面,还有一首《记节气》的歌谣,共1284字,内容为:“使用阳历真方便,二十四节不用算,前半年来六二三,后半年来八二三……春雨惊春连清谷,夏满夏芒暑相连,秋暑露秋寒又霜,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个挨住数,学会这个不费难。”[39]

四川省1948年历书中,节气歌与1930年时的基本一样,个别字句作了改动,如:“每月两节有定期”“在上半年六廿一,在下半年八廿三”“立冬小雪农家闲,运米挑麦换银钱”等。[40]

1948年,辽宁省《纪念日史料》中,《四季歌》的作者为李元芝,共44220字,内容为:“立春阳气转,雨水润大田……小寒风雪聚,大寒到年关,总结工作好,雇主两喜欢,开展大生产,人民有吃穿,中国新民主,男女一齐干。”[41]

1948年,冀中出版的历书中,《二十四节歌》共856字,内容均为:“立春雨水惊蛰苏,春分清明谷雨入……立冬小雪连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无。”[42]北岳行政公署农业处编辑的1949年历书,节气歌前4句变成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二暑连,秋暑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43]与现在的节气歌仅差两个字:当时为“二暑连”,现在为“暑相连”;当时取“处暑”中的“暑”,现在为“处”。而1947年吕梁文化教育出版社用的是“暑相连”。

东北书店印行的1949年历书中,节气歌分为《阳历节令歌》和《阴历节令歌》。《阳历节令歌》共24168字,内容为:“一月小寒随大寒,拾粪打柴莫偷闲。立春雨水二月里,春节家家乐喧天……大雪冬至农事了,全家欢喜过新年”。《阴历节令歌》共24120字,内容为:“立春春不暖,雨水冰还坚。惊蛰仍冻手,春分雪化完……小寒又大寒,转眼到来年”。[44]

新华书店察哈尔支店19474月再版的教材中,第一课就是《二十四节》,共有2496字,内容为:“立春雨水,趁早送粪。惊蛰春分,栽蒜当紧。清明谷雨,瓜豆快点。立夏小满,开渠防旱。芒种夏至,割麦种谷。小暑大暑,快把草锄。立秋处暑,种菜莫误。白露秋分,种麦打谷。寒露霜降,耕地翻土。立冬小雪,白菜出园。大雪冬至,拾粪当先。大寒小寒,杀猪过年。”[45]

晋察冀新华书店19481月修订再版的教材中,第一课《二十四节》内容为:“立春雨水,计划订起。惊蛰春分,送粪耕地。清明谷雨,瓜豆快点。立夏小满,抓紧种棉。芒种夏至,割麦种谷。小暑大暑,遍地开锄。立秋处暑,种菜莫误。白露秋分,种麦打谷。寒露霜降,秋耕最好。立冬小雪,白菜入窑。大雪冬至,拾粪当先。大寒小寒,杀猪过年。”[46]19474月的比较后发现,偶数句中有6处不同。

华北新华书店194810月出版的教材中,《二十四节》成了第十二课,内容与1

TAG:

张隽波的个人空间 引用 删除 张隽波   /   2018-08-14 16:15:16
二十四节气歌的形成时间和作者可以用以下文字表述:最晚在明清时期,我国民间已有二十四节气歌(传统版),1928年张心一创作了含有农业事象和阳历时间的节气歌(升级版),后经多位专家的精心提炼和修改,在1947年前后形成了56字琅琅上口的二十四节气歌(经典版)。70多年来,节气歌借助历书、教材、字典等书籍广为传诵。新中国成立后,为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不同地域、不同行业都精编了自己需要的节气歌(升华版)。遗憾的是,后来创作的这些节气歌作者几乎均未留名。
二十四节气歌的流变路径较为复杂,种种迹象显示,发端于黄河中下游的二十四节气,在历经千年之后,在长江中下游率先被编成歌谣形式的节气歌,先是清末同治、光绪年间,被艺术加工成苏州弹词《节气歌弹词》,又在20世纪20年代的江苏南京被编成“新历二十四节歌”,1947年前后在山西吕梁被提炼成经典版节气歌。
经典版节气歌最先发表在1947年至1949年晋绥、东北、北岳等解放区的历书上,紧接着在1950年1月9日的《人民日报》上与广大读者见面,后又被多个省份的多个年份历书转载,并从1971年起在《新华字典》中刊登,至今已整整70个春秋,接触人员数以亿计,成为最广为人知的一首歌谣。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4-23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2630
  • 日志数: 4
  • 图片数: 4
  • 建立时间: 2018-07-16
  • 更新时间: 2018-08-03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