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戏剧双飞翼,文章一出透人心
---怀念广东省社科院许翼心教授
翁烈辉
题外话:我和广东社科院许翼心教授交往,得益于共同的爱好。我因为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爱好,寒暑假间经常来往于汕头、广州、深圳、北京、香港等地各大文化研究机构和大学 ,学习和“取经 ”,不亦乐乎!许先生和我,亦师亦友,为忘年之交。他起初叫我“小翁”,后来叫我“翁先生”,我受宠若惊,不敢答应。2012年,由汕头大学出资、翁奕波教授主编的105万字的、被誉为“当现代潮人文学史的开山之作”的《现当代潮人文学史稿》启动出版,我参与了汕尾学人部分的撰写,我和许翼心等先生的交往也就越来越频繁了。我誉许先生为“聊仙”,“聊仙”是汕尾民俗中极能神侃的文人,许先生对我誉他为“聊仙”,笑呵呵的,非常高兴。许先生在学术上非常严谨慎重,在生活上比较简单散淡。
2019年1月22日13时40分,许翼心教授在广州因病逝世,享年83岁。许翼心教授为汕尾籍文化学人,他在华文研究的最初开拓,以及中国戏剧上的研究,可谓是历经坎坷,他作出的业绩和留下的经验,值得我们敬重和继承。
我们生活在一个好的时代,汕尾文化的发展已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新时代。在“文化自信”的春风化雨之下,我们要把汕尾文化的古代和现代相结合,把有形和无形相结合,追述前人足迹,总结历史经验,要组建一个“汕尾文化研究院”平台,进入学术史的研究,整合、提升汕尾文化,既要有学术高度,又要有团队精神,这才是汕尾文化的康庄大道。
论许翼心先生之文学史稿
翁烈辉
许翼心(1937年12月--2019年1月22日),出生于广东汕尾城区品清墟的一个书香世家,其父许慕石是汕尾名医,还是汕尾的知名诗人,著有旧体诗词《石兰居集》。许翼心幼蒙庭训,聪慧勤奋,有很高的艺术天赋。1955年,许翼心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师从戏剧史家董每戡、王季思教授。1959年8月分配在广东省文化局戏剧研究室(现艺术研究所)从事地方戏剧研究和文艺评论。
新时期初期,他积极参与文艺界的拨乱反正,先后发表批判阴谋文艺小说《牛田洋》,为周恩来总理主持的广州戏剧创作座谈会,为话剧《同甘共苦》恢复名誉等多篇文章。1979年3月,许翼心调暨南大学中文系,任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兼任港台文学研究室主任。参与中国当代文学、港台与海外华文文学的新学科建设,参与编撰《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读》。1985年2月调广东省社科院参与筹建文学研究所,后任港台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此外,还先后担任广东省作家协会文艺评论委员会、广东省戏剧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委员、顾问等学术职务。1993年起,任广州国际中华文化学术交流协会副理事长、理事长。
许翼心是国内最早从事港台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学者之一。80年代初即在大学开设《港台文学研究》课程,主持首家港台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机构,参与组建中国当代文学学会港台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任副会长兼秘书长。1982年发起并主持首届港台与海外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此后又继续参与组织每两年一届的历次研讨会。2002年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正式成立,被推选为副监事长,现为该会顾问。2006年,世界华文文学联会在香港成立,许翼心任理事。期间曾应香港艺术发展局和香港大学、中文大学、岭南大学等邀请,十余次赴港进行学术考察、讲学和参加国际会议,并多次到东南亚各国进行文学交流。他曾应邀参加香港新华社主编的《香港概论》(1993)的编撰,执笔文学艺术专章;此外还主编《香港历史文化名人传略》(1997)、《文传碧海——曾敏之的文学生涯与成就》(1998年,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5年,香港明报出版社),《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大系•香港小说卷》(2005)和《海外华文文学大系•理论卷》(1993)等。
许翼心在香港文学研究方面成绩比较突出,1984年发表的《香港文学的历史观察》系我国学者第一篇对香港文学的全面评价,该文还被摘要为《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的《香港现代文学》的条目释文。曾承担“八•五”期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香港文学考察》(1993年花城出版社出版),1996年评为该基金项目成果优秀奖。《香港文学观察》是许翼心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来从宏观和纵横的角度研究香港地区文学艺术的论文选集,文集分正、副编,正编收入的论文分别从世界华文文学的总体格局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进程中,阐述香港文学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在大陆和台湾地区文学的比较中,探讨香港的社会写实文学(乡土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质。副编主要述评秦牧、陈残云和吴其敏等前辈作家对香港文学的历史贡献。《香港文学观察》把香港文学艺术放眼于宏观的世界进行考察。得风气之先,作为开创香港文学研究新局面中的一员的许翼心教授,在复杂困难的背景下,他敢于挑战,冷静观察,透视真相,综合分析,从而作出符合香港实际与实质的论断来,用香港作家联会创会会长曾敏之先生的话来说:“《香港文学观察》的出版,可说是可喜的收获!”许翼心教授能从世界华文的范畴,将香港文学与祖国文化和历史,视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浓缩为心灵的欢歌,融入研究者的激情歌唱与心灵的体验,从本质中从精神从社会形态从思想感情从文学功能上,具体分析香港文学所处的地位及其价值,正如敏之先生在《香港文学观察》的序言中写道:“在许翼心先生这十多年的研究过程中,我目睹他严谨治学的作风,具有实践探索的勇气的,因为香港文学在其历史发展各个阶段上,都与中国的历史及世界文学潮流分不开,需要有敏锐的观察,持平的观点去衡量,要做到这一点就非易事,既要有史学家的胆识,也要有出于学术的良知。才可能排除私见,不计得失而后达到有如撰述香港文学史的水平。”接着曾敏之又赞誉曰:“就《香港文学观察》来说,我认为可作为香港文学史看的。”从许翼心大作中审美属性,从其宏观和纵横的研究角度,从他提出的新见解等来看,《香港文学观察》不是一般意义的著作,其应是一本优秀的论文集。从内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从宏观和纵横的视角,比较研究香港文学的特殊地位与作用,为香港文学提供全面的基本概念。
《香港文学观察》收入的论文能分别从世界华文文学的总体格局和中国现代文学的进程中,阐述香港文学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在和大陆、台湾地区文学的比较中,作者理清文脉,细腻地探讨香港乡土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质。许教授为进一步加强和发展台港与海外的研究,提出了几方面比较宏观的构想:1.确立世界文学——华文文学——中国文学——大陆、台湾、港澳文学的文学研究新格局。2.努力拓展台港与海外华文学研究的领域。3.建设台湾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健全机制。4.进一步加强海峡两岸与海内外的学术交流。在《世界华文文学的多元格局与香港文坛的特殊地位》等篇中,许氏从比较敏锐的目光,首先把香港文学划入世界华文学的范围,并联系到台湾、大陆对香港文学的影响和推动,有的放矢地评析香港文学所处的地位及其价值,这种特殊的地位及价值,作者又把其放在世界华文文学多元的格局里进行比较和融化贯通,论证了香港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作者从历史上、现在和未来中论证香港文学,并把香港文学看作是中国现代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根据地阐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香港新文学的影响,香港文学这时是作为中国新文学的一脉支流出现的。
许氏的《香港文学观察》中,运用各种论证方法,能从纷繁复杂的香港文学本身上,从纵的方面考察香港文学的历史发展和趋向,从多个角度论证香港文学的各个时期,治学观点和方法具有真知灼见,从《当代香港文学艺术的综合考察》一文中,作者把握住香港文学在特殊环境中形成的都市性、开放性、多元化的特殊现象,从横的方面剖析当代香港文学艺术的各种门类及其特色,为认识香港文学提供了较全面的基本概念。作者这宏观和纵横结合的研究角度,是为《香港文学观察》的一大写作特色,也是论文集与从不同的地方,达到了别人所研究而未能达到的领域。
其二,利用文学研究为桥梁,让人了解香港的历史和社会形态,沟通大陆与香港的感情,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香港文学观察》不但是一部学术著作,还可以作为香港历史、社会史来看,文学是有其功能的,因此《香港文学观察》也是一种文化的桥梁,它可以作为沟通大陆与香港文化交往的文化桥梁,研究者和学者们可通过《香港文学观察》,认识香港的历史,了解香港的社会形态,沟通与香港交往的思想感情。作者在《东西方文化汇流的香港艺术》篇章中说:“西方世界一向将香港看作‘东方之珠’。然而,过去与现在,它已经有着不同的涵义。过去,香港是西方列强向东方各国进行侵略扩张的桥头堡;今天,香港已成为东亚大陆边具有发达的现代物质文明的一块宝地,而且处处呈现出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东方情调和色彩。在这里,古老的东方传统艺术得以保存和流传,其中有些吸取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观念和技法,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西方的现代艺术可以很快传入并且占有一席之地,其中又为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而显现出东方色调”,论文中这些论断很多,这些香港社会形态的生动描绘,为读者开启了一扇了解香港文化的窗口,使人们了解到香港文学艺术的多元发展态势,了解东西方艺术在香港地带的汇流,并形成了各种思潮的流变,在传统与现代交融的香港文学现象面前,人们在香港文学特质面前,了解到香港的都市性、开放性与多元化,文学现象其实也是香港社会的反映,因为文学反映的是人,所谓“文学即人学”!通过了解香港的历史和社会形态,可沟通世界华人与香港相互之间的情感,使香港给人的感觉不是“文化的沙漠”,而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脉支流,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其三,深入研究香港文化传统和发展趋势,并提出新见解。
作者在《关于岭南文化艺术的历史观察与美学思考》的研究提纲中,阐述了岭南文学的研究,提出岭南文化艺术研究的我见,把香港文化划入岭南文化的范畴中,作者这个论断是比较有见地的,因岭南文化的形成与西学东渐文体革命有关,秦牧、陈残云等作家对香港文化也有很大的影响。对现代岭南文派即粤港作家群在创作的共同特色,作者概括为“在题材内容方面,生动地反映省港与粤闽水乡、侨乡和华侨社会的生活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与地方特色,在表现形式方面,注意借鉴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学,尤其善于从通俗文艺中吸取资料,具有民族化、大众化的倾向;在艺术风格上,富有热情开朗的海洋风情与流畅明快的南国色调。”生动的概括,新颖的观点,一句话,作者的新见解是很有独创性和科学性的,说明作者对香港文化传统的研究比较透彻和深入。
对香港文化传统和发展趋势上,许氏在《香港文化艺术的特殊的道路与地位》中说:“几度成为南中国文化中心的香港,1950年以后处于相对隔绝的地位,香港文艺也走上相对独立发展的道路。经过50年代前期的政治对垒之后,香港文坛已走向多元化”。许翼心预言:“随着1997的即将到来,必将形成‘一国两制’下的岭南文化新格局,粤港澳的互补互促,又必将当代岭南文化推向新的水平。”是的,时至今日,作者的论断很有预见性,的确,回归后,香港文化上真的是精品纷呈,发展势头极好。
许翼心在《香港文学观察》中提出的若干治学观点和方法,现在看来,还是很前卫的,其严谨治学的作风,实践探索的勇气,是为后辈学者所敬佩的,虽然,《香港文学观察》中有些论述和引证材料有点重复,但是,瑕不掩瑜,《香港文学观察》作为香港第一部五四以来新文学的观察史,其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综上所述,许翼心不但是较早进入香港文学研究范畴的学者,也是开创研究新局面的一个。《香港文学观察》的艺术成就,用曾敏之先生的话来说:“我认为可作为香港文学史看的!”
近年来,在《香港文学的观察》的基础上,许翼心又进一步拓展香港文学研究的领域,深入研究近代香港文学,发表了《早期中文报刊与香港近代文学的开拓》和《辛亥革命与香港的文体革命》等系列论文,和对于郑贯公、黄世仲和陈灵谷、李育中等近现代作家的评论和研究。
许翼心历来注重关于岭南文化的研究。早期从事广东地方戏曲历史,包括粤剧、潮剧、广东汉剧的研究和评论,撰写有《广东近百年戏剧简史》(1959)、《正字戏传统剧目提要与考略》(1960)、《海陆丰三个剧种》(1961)。1986年发表的《关于岭南文化艺术的历史观察与美学思考》,是新时期最早研究岭南文化的学术论文,并获当年广东社会科学论文二等奖。近年来还参与担任《广东省志•社会科学志》编委,负责文学研究章的编撰,参与省重点项目《广东历史人文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和《广东文化品牌》,以及国家重点项目《抗击SACE与人文精神的重建》的研究与编撰。又主编《丘东平研究资料》(《丘东平百年纪念文集》下卷)(2011)。
近年来,许翼心还积极参与海陆丰地方历史文化建设项目。2005年,应邀参与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指导和撰写申遗报告和有关资料。2006年,担任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承担的国家项目《岭南濒危戏曲剧种研究》的学术顾问。2010年,应汕尾市委组织编撰的《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担任学术顾问兼副总编辑,并主编戏剧文化卷《海陆丰珍稀戏曲剧种》(2012年出版)。2011年,还策划组织省内外戏剧专家创作编演新编历史剧西秦戏《留取丹心照汗青》(广东省文艺精品工程项目),荣获省第十一届艺术节七个奖项。
此外,许翼心业余还写作并发表了一批文艺随笔和旧体诗词。
--------(本文作者翁烈辉,节选自翁奕波主编《现当代潮人文学史稿》(105万字,汕头大学出资,2012年12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下册)第236页。)
许翼心主要学术著作:(翁烈辉整理)
1、《广东近百年戏剧简史》(1959年,广东省戏剧家协会编印).2、《正字戏传统剧目考略及提要》(1960年,广东省文化局编印).3《海陆丰的三个剧种》(调查报告)(1961年,广东省文化局编印)4~.《台湾香港文学研究》(教材大纲)(1982年,暨南大学中文系编印)5.《香港文学观察》(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93年,广州花城出版社)6.《香港概论》下卷文学艺术篇(1994年,香港三联书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7.《香港近现代文化历史名人传略》(1997年,香港名流出版社)8.《广东省志•社会科学卷》文学研究篇(2001年,广东人民出版社)9.《文传碧海——曾敏之的文学生涯与成就》(1998年,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5年,香港明报出版社)10.《海外华文文学大系•理论卷》(1993年,广州花城出版社)11.《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大系•香港小说卷》(2005年,南京大学出版社)12.《丘东平研究资料》、《丘东平百年纪念文集》下卷(2011年,复旦大学出版社)13.《香港文学的历史观察》(2014年11月花城出版社)(翁烈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