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波:代表作《春节考源》,昆仑三族(中华民族的前身)、社皇教(中华民族宗教)、朝祖产业的提出者,中国民俗学会、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四川民间文艺家协会、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中国民族学学会、上海筷箸文化促进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等会员,“华学论坛”主编,微信号Tianbo13075468831。

赵丽明教授专访马家窑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7-11-17 10:33:09 / 个人分类:原创随笔

赵丽明教授专访马家窑

田 波

    事半功倍靠缘分,上苍青睐有心人。华人信奉一个“缘”字,所以对读书人而言,有“学缘”之说,指做学问也讲机缘巧合。比如,赵丽明教授与马家窑文化在今年实现了命中注定的一次相遇,便是得益于这份学缘。

   赵教授,女,生于1948年,祖籍山东烟台。师从陆宗达、张舜徽,1988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清代说文学史略》。后来,转攻“小学”(中文的文字学),成为女书研究专家。研究领域:中国传统语言学史、汉语学史、文字学、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包括方言学、社会语言学)、妇女学,等等。清华大学中文系语言教研室主任、清华大学中国西南濒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兼职: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司网络通讯评审专家,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训诂学会常务理事,北京语言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社会语言学常务理事、中国女书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等等。

    2017年11月1日,赵教授专访马家窑,是对我的工作的鼎力支持。她久仰“马家窑文化”的大名,一直未能成行。这一次,天助有缘人,甘肃多暖阳;再过五天便立冬,洮河两岸无朔风。洮河是黄河上游的支流,自南向北,在刘家峡汇入黄河。马家窑遗址,1924年被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1874-1960)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洮阳镇马家窑村。1961年,中国考古学家夏鼐先生(1910-1985)在其《新中国的考古收获》一书中首创“马家窑文化”一词。王志安先生(1943- ),是马家窑文化的解读与传播者,带领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为马家窑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开创了新时代。

    一大早,我从兰州赶到临洮,恭迎赵教授的大驾光临。咱们是见面就认识,不用别人介绍,神交已久,终得相逢,可谓人生一大快事。当我把她带上临宝斋文化楼背后的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的办公楼,介绍给我们的王志安会长时,她立定身子,笑容可掬地给会长鞠了一个九十度的躬,口里不停地说着敬仰的话。宾主在会长办公室坐定后,赵教授掏出笔记本,放在膝盖上,如同小学生向长辈请教似的,问了会长许多问题。一个乐呵呵地解答,一个忙不停地记录,不知不觉,一个小时过去了,才由甘肃马家窑文化彩陶博物馆的解说员王勇老师提议,到博物馆,一边看彩陶,一边解说,效果更好。

    博物馆在办公楼的最上面两层,要爬几层楼的楼梯,对于腿脚不便的赵教授而言,很是吃力,比她年长五岁的会长不时回头照顾着客人。楼梯两旁的墙壁上,贴满了许多来访的、研讨会、拍纪录片之类的照片,会长边走边介绍。赵教授在一幅拍纪录片的花絮照片前驻足甚久,会长讲述了中央电视台六集电视科教片《神秘的中国彩陶》是如何拍成的。这里面,有一个让人开怀大笑的故事:最初,摄制组安排我们会长介绍一下彩陶是如何复制的。他们原定的主讲人到了拍摄现场,说要回去翻翻书、考证一下,而采访会长时,他撇开复制彩陶的话题,直接讲他对彩陶的研究,几句话下来,摄制组的负责人大喜过望,赶紧叫人架起机子,说这就是我们要找的人,请他主讲。会长不歇气地讲了几个小时,让摄制组满载而归。

    到了博物馆,解说员王勇老师也被赵教授的谦虚好学所感动,认真地给她讲解,讲着讲着,会长忍不住亲自上阵,耐心地给赵教授娓娓道来。我赶紧用手机、相机轮番拍摄,记录了许许多多宝贵的瞬间。事后,会长叫我将照片寄给他,我也将照片通过电子邮箱寄给了赵教授。赵教授收到照片后,11月8号在微信的朋友圈幸福地晒了一下她的专访马家窑,还为九张照片配了图注:“在丝绸之路黄金段,探寻文明之源、文字之源。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汇,5000年穿越,新考古发现。”

    从未见会长这么热情地在博物馆亲自讲解,从未见过这么不停地做笔记的来访者,我以及解说员王勇老师都被深深地感动着。一楼参观完,又上第二楼,会长始终坚持讲解,赵教授始终在做笔记,说是要回去好好消化。可惜未能用摄影机拍摄下来整个过程,这本身就是一部很好的纪录片。从马家窑文化的整体介绍,到马家窑的几个类型,再到马家窑人的水崇拜、土地崇拜、图腾崇拜、女娲崇拜、最早的汉字“巫”字,甚至从讲究功能向讲究审美演变的酒杯,都被会长讲得精彩纷呈、妙语迭出。当会长谈到彩陶上的古文字时,赵教授这位“小学”专家很激动,问得特别细心,很赞赏会长的研究成果。

   由于上午赵教授有事耽搁了,分配给我们的时间只有半天时间,一参观完博物馆,我就安排解说员王勇老师、司机刘建福老师,陪同赵教授去参观马家窑遗址。考察马家窑文化,不去看遗址,不知道来龙去脉,属于一知半解。这个地方离县城有10公里,对于学者而言,这是朝圣。天公作美,到达那里时,阳光充足,微风拂面,仿佛春天一般。赵教授在国家级、省级的马家窑遗址纪念碑前拍照留恋,我们三个陪同人员则帮她到附近的地里、路边寻找陶片。当她双手接过我们递给她这些当年安特生、夏鼐未曾采集完的陶片时,她激动地说要带回北京去,这是田野考察的硕果,以后讲课有底气了,人证物证俱在。刘建福老师听了此话,返回车上,找了一个塑料袋,乐得赵教授叫刘老师给她、王勇老师、我合拍了几张手拿陶片的幸福照。返回时,她还在路边捡了一块半个手掌大小的鹅卵石,也要带回去做纪念。刘建福老师开玩笑说,还有一个用处,可以磨菜刀。对此,赵教授非常认可。

    接下来,我们又去了老子升天处,那里位于岳麓山的山脚,林木森森,道观肃穆,宝塔庄严,最吸人的是一尊老子的汉白玉雕像。赵教授一见到这尊雕像,连声道谢,说不枉此行。在雕像前,她伫立躬身,合掌闭目,默默地对三千多年前的这位圣哲对话。塑像的背后,是古老的“凤台”刻字,再往上,便是悬崖边的飞升阁。老子,即《史记》里的老聃,是中华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其《道德经》又称《老子》,虽只五千言(字),但为不朽之作。相传,他西出函谷关,至此讲学,后来在此去世,故称“升天”。

    返回临洮县城时,夜幕降临。会长早已准备好晚餐,邀请赵教授一同就餐。赵教授很激动地说,她回北京后,要促动清华大学举办彩陶展,更好地研究、宣传马家窑文化。人生在世,乐在有伴,良师益友,多多益善;因此,能在马家窑文化的研究与传播的道路上遇到赵教授,无论是会长,还是王勇老师、刘建福老师、我,都非常地高兴。

    晚饭后,刘建福老师开车,与我陪同赵教授赶往中川机场。谁知,航班取消,而未通知,只好等第二天。第二天一大早,会长发来微信,说:“希望田波比较细致地写一篇赵丽明老师参观博物馆与会长交流的报导。赵老师那样谦虚好学,值得尊敬。特别是她与我见面,行了一个九十度的躹躬礼,让我非常感动,所以我专门为她讲解。”当我把赵教授送上飞机,会长就打来电话,询问赵教授的情况。当我返回兰州市中心的住处时,给赵教授联系,她回复,已安全抵达。

    其实,何须会长布置任务,我自己就有这个打算。这段时间,太忙,一直未能写这篇报导。拖到今天,纵然晚睡几个小时,也要补起来。是的,学缘难得,榜样可贵,赵教授与会长,都是我们这些小辈学习的榜样。祝福他们,福如东海!

2017-11-17临晨3点,兰州追记 

注释:

清华大学赵丽明教授来看马家窑博物馆

原创 2017-11-05 五湖散翁   微信公众号“五湖散翁王志安”

    清华大学历史学教授赵丽明,于11月1日专程来临洮,看马家窑博物馆,在馆内进行了仔细参观。赵教授是一位十分有文化底蕴、十分谦虚诚敬而又很有涵养的学者。她与比她大五岁的王志安会长见面,便恭恭敬敬地鞠了一个躬,这个举动令王会长十分感动,所以王会长才破例亲自为赵教授进行了讲解。

    这次赵教授专程来临洮,是经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学术部主任田波向她介绍了马家窑文化和王会长以后,才引起了她的强烈兴趣专程而来。在和王会长的交流中,以及听王会长的讲解中,她拿出笔记本认真地记录,对于今年已经七十岁年龄的赵教授来说,她这样认真地做记录,说回去要好好消化,这种做学问的精神,值得所有有志于文化研究的人敬佩和学习。从她身上可以看到,一个学者的成功,必然与谦虚的精神、时时刻刻的勤记录、勤研究的精神分不开。

    赵教授对王会长说,通过你们马家窑文化研究会的不懈努力和在全国对马家窑文化的不断宣传,不断举办研讨会等活动,马家窑文化已经在全国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大家都在关注马家窑文化,就象王会长对马家窑文化的高度重视和精确评价一样,马家窑文化是远古中华文化中一座非常有挖掘价值的文化富矿。它是中华文明中多个学科的文化源头。研究马家窑,对于认识远古中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TAG: 马家窑文化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