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波:代表作《春节考源》,昆仑三族(中华民族的前身)、社皇教(中华民族宗教)、朝祖产业的提出者,中国民俗学会、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四川民间文艺家协会、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中国民族学学会、上海筷箸文化促进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等会员,“华学论坛”主编,微信号Tianbo13075468831。

婚礼背后的信仰支撑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6-07-04 17:31:55 / 个人分类:原创论文

婚礼背后的信仰支撑

/耕田书童

2016-7-4,当我开通中国民俗网的博客//www.chinesefolklore.org.cn/blog/?uid-74148,在上面看到“中式婚礼不见传统拜堂仪式 西式礼仪取而代之”[1]的报道时,就想起田兆元老师的美文“中国人能够拿出一个自己的婚礼仪式吗?”[2],就想写几句。

传统婚礼,是传统文化的荟萃;传统婚礼的背后,有着传统信仰的支撑。500年前的明末清初,来华的部分基督教传教士把华人的祭祖贬为迷信;于是,凡是跟祖先崇拜有关的中华文化就被拖进了“迷信”的烂泥潭,造成了中华古典文明的整体衰败。中华古典婚礼,为何又叫“周公之礼”?原来,周公制礼,是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整部《周礼》便是以“左祖右社”为“国之神位”的。这里的所谓“祖”,即血亲祖先,是家族祖先;这里的“社”,即社神,演化为社稷(社神、稷神),代表中华共祖、中华公祖,是民族祖先。社神之王,即女娲,她是造人的中华圣母,是影响最大的中华神祖——图腾祖先,传说她的长相是蛇身人面或龙身人面。高禖,即女娲,是最早、最大的媒神,是她发明了男女结亲的婚姻制度,为华人的生生不息奠定了基础。

人分男女;所以,男女关系是最普遍的社会关系。婚恋是男女大事,谁都希望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配偶。因此,男人史+女人史=人类史,婚恋史是人类史的主线,人类史是婚恋史的放大。婚姻制度的演进,是人类社会形态变革的关键因素。“生”是最无知的人生难题,“死”是最恐惧的人生难题,“爱情”是最浪漫的人生难题。如何对待生、死以及作为二者纽带的爱情?是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是神话和宗教的基本主题,是礼仪和节日的主要内容。先哲发明了神话,又以神话为依据创制各种宗教信仰、人生礼仪、民俗节日,让它们成为人类的精神食粮、精神寄托、精神支柱、精神依靠。

懂得爱情,被中华神话视为迈入文明的标志。彝、傣、佤等族的神话,蛇将性别混沌的人,分为男女,并教会他们做爱。彝族神话说,开天辟地的托罗神、沙罗神,最初用黄泥、白泥做了不会盘庄稼、只会吃果子的瞎眼人,告诫他们可以吃黄果、红果、黑果,但不能吃白果。蛇却悄悄地说:“你们吃了这一颗白果,就会跟托罗神、沙罗神一样。”他们偷吃了禁果,天神震怒,把天地弄翻,翻死了这代瞎眼人。佤族神话说,无知的人听了蛇的话,偷吃了果子。有人把果子卡在脖子上,变成喉结而成为男人;有人把果子卡在胸脯上,变成乳房而成为女人,从而知道了性爱与生死。有的少数民族神话说,人最初是不死的,与蛇一样蜕皮又新生,早晨似婴儿,中午变成青年人,晚上就老了,天天周而复始,没有生也没有死,只知自己,不知别人,很寂寞。人向神诉苦,不愿再过这样的日子。神告诫说,那你们就会饱受生育的痛苦和死亡的恐惧。人却甘愿如此。[3]

可见,爱情的魅力实在太大了。汉代,常有伏羲女娲画像,伏羲手拿曲尺(矩),女娲手拿圆规,表示人间的婚恋等规矩是他们制定的。有的画像还饰以云景,空中有一些长翅膀的人首蛇身的天使翱翔。(常任侠:《汉画艺术研究》图版二六《三洞嘉祥武梁祠画像石》)——这些神话,都比《圣经》古老。《圣经》的主要编写者、神学家奥古斯丁,难道通过丝绸之路等途径听说过,反其道而行之(圣母崇拜→圣父崇拜),才有了上帝造人说、原罪说?

爱情问题,因为太重要,被中华的先哲先圣上升到了哲学、政治的高度。

《易经》简称《易》,关于《易经》的学问叫易学。“生生之谓易。”(《周易》)生殖崇拜是易学的基础。《易经》是忧患之作,是在为兴旺种族而寻求良策,即顺应天道的人道。崇生畏死,人心皆然;生存忧患是初民的最大难题,生殖崇拜是初民的最大信仰;因此,初民经过千万年的惨痛教训和苦苦探索,终于破解了生殖之谜——男女交感而生儿育女之秘,怎不惊喜?灵光乍现,升为哲学,便是易学。

八卦是易学之本,易学是伏羲所创,阴阳论是易学的核心。阴阳和合而生万物,《周易》全书都在讲这个和合之道,即宇宙大化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易》以道阴阳。”(《庄子》)伏羲八卦也好,文王六十四卦也好,易学由简到繁,都是在说天地万物的生成逻辑——阴阳和合,则生生不息;夫妻和合,则子孙众多。于是,伏羲女娲“正姓氏,置婚姻”,为天下万世定下了婚礼大法。在作《易》制《礼》的先哲先圣看来,婚礼的崇高意义,在于与天地合奏一曲生生不息的宏大乐章。

“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周礼》)其实,这是由政府在祭祖圣地(社)给适婚男女举办的相亲会、集体婚礼,这在“万法取象于天”、“敬天法祖”的古人那儿,是顺应天时、“赞天地之化育”(《中庸》)的神圣活动。先哲先圣的理想是“室无怨女,野无旷夫”(《孟子》:“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即争取让绝大多数人能找到配偶、找到归宿,成家立室、生儿育女,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传统的拜堂仪式,分为三步: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高堂,即新娘新娘的父母。在拜堂仪式上,父母是祖先的象征。拜堂仪式,起源于伏羲女娲拜天地的神话传说,即中华古典婚礼的神圣依据是女娲成亲的神话传说,而这,正是神话时代的遗存。所谓神话时代,俗世生活是以神界生活为依据的。通过拜堂,其实是媳妇在某姓的祖先面前的一种认祖仪式,表示她进了某姓的家门,成了某姓的人,将为某姓传承香火。甚至,至今还有结婚之后,女子随夫姓的习俗

陶老师,说:“土族神话史诗《混沌周末》(马光星:“略论土族的神话史诗《混沌周末》”,《中国少数民族神话学术讨论会》下册,19846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印。),保存在婚礼歌中,在男婚女嫁的喜庆节日,由唱把式边饮酒边对唱。诗分为起唱、混沌、创世、婚配、周末等几部分。其中,讲到伏羲、女娲兄妹婚配,繁衍人类。”[4]

宗教,指崇拜超自然、超人间的事物,认为祂们既能创造世界,或者改变世界,又能解除苦难,或者赐福于人,并用神话与仪式来表达这种崇拜的文化现象。宗教的分类:①以创世者为准,可把宗教分为灵创教、祖创教、神创教。创世说,是宗教的基本教义,认为世界是神灵所创,而非自然形成。关于宇宙、万物(包括人类)、文化的起源,是创世神话的三大主题,是宗教必须解答的根本问题;唯其如此,宗教才有说服人的权威。②以崇拜对象为准,可分为泛灵教、多神教、一神教。③以宗教主神为准,可分为拜物教、拜祖教、拜主教。

从明末来华的基督教传教士开始,“如何与中国人打交道”一直是他们苦心探讨的问题。为了传教,他们必须在中西文化之间找到许多契合点。他们对于祭祖、祭孔(孔子)、祭天等中国礼仪的不同看法,导致了一场从1620世纪的论争,史称“中国礼仪之争”。这是中西文明在信仰上的首次交锋,中方由于清朝康熙帝的坚守而暂告胜利,为华人形成现代的民族意识奠定了基础。表面上是中华民族宗教与基督教之争,实质上是祖创教与神创教之争;因此,不能用基督教式的宗教概念,来评判中华民族宗教。

诸多时贤,对“迷信”一词,早有反思:“‘礼仪之争’缘起于明万历十年1582耶稣会士利玛窦入华后之‘辟佛补儒’的传教方略,彼时反对利玛窦思路的教会各方以‘迷信’来评判中国祭祖、祀孔之性质。”[5]“从明末清初,天主教进入中国,传教士对中国祭祖发生了认识上的分歧,在‘礼仪之争’中一些传教士认为中国人的祭祖行为是迷信。”[6]

500年来,中西信仰冲突一直是中国的最大隐患。清朝的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义和团运动1900,是一反一正的两场宗教战争。清朝花了200年才建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经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内乱,摇摇欲坠。30年后,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惨败,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社皇教,又称中华教,泛指以女娲或女娲式的神祇为主神的宗教。它是华人的民族宗教,即中华民族宗教、中国民族宗教、中华传统宗教、中国传统宗教、中华传统信仰、中国传统信仰。所谓“女娲式的神祇”,与女娲是同源异流的,比如:维吾尔族《女天神创世》里的女神、蒙古族《麦德尔娘娘开天辟地》里的麦德尔娘娘、侗族神话里的萨玛、萨满教里的乌麦、哈萨克族《迦萨甘创世》里的迦萨甘,甚至盘古、玉帝,等等。所以,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不仅体现在起源上的同源共祖,还体现在宗教上的同源异流。

古老的宗教,大多采用“主神”命名法。社皇教,主神是社皇(女娲);基督教,主神是基督(耶稣)。俗信,女娲是华人的母亲神、大女神、民族神、保护神、创世神、救世主、文化英雄。大女神是父系社会出现之前的最大神灵,多指地母神,有时又兼为死亡之神。民族神是民族宗教所信奉的神,常与民族起源的神话传说紧密相联。族源神话的特点是主神身兼始祖,各族的创世大神往往就是其原始宗教的主神或保护神。女娲神话是华人的族源神话,女娲是华人心目中的天地全神,是信众最多的本土神祇。社皇教,是影响最大的拜祖教。

华人崇拜祖先,既把血亲祖先奉为祖神,也把对民族、苍生有巨大功德的人奉为祖神,香火祭祀,既示感恩,也在祈愿。比如:女娲,是中华圣母,是人类圣母,是救世主;她诞生了华人,她诞生了人类,她拯救了人类。有的神话说,补天石用完了,她就用身体补。因此,女娲在古书里被称作“高禖”,被信众奉为“人祖婆”、“天地全神”、“社皇”、“社王天子”、“娲皇”……至迟在唐代,伏羲女娲被佛教徒转化为佛教的神祇,备受敬仰。在民间,伏羲女娲被奉为“人祖爷、人祖婆”、“社公社母”、“傩公傩母”。伏羲缔造了古代中华,被奉为“人祖爷”、“社公”、“傩公”、“人文初祖”、“皇天后土”,等等;毛泽东缔造了现代中华,被奉为“祖之神者”。

2014年,习近平在法国巴黎演讲论述佛教,开中国领导人之先河:“近代以来,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在儒释道三教当中,佛教的发展相对较好,逐渐成为中国文化复兴的最重要载体。”[7]

纵览古今,中华宗教具有太阳系式的同心环结构,由里到外,一心五环:核心是社皇教,如同太阳;第一环是本土的各种原始宗教;第二环由内部衍生,包括苯教、萨满教、东巴教,等;第三环由内部衍生,包括儒教、道教,等;第四环是华化的佛教、伊斯兰教,等;第五环是来自太阳系之外的基督教,等等。

先贤,说:“在欧洲,婚姻的圣礼和神圣的合法性是教会赋予的,而合法性的权威,教会说,是来自神。不过,我说这只是个表面的、形式上的认可。婚姻的神圣,其真实的、真正的、内在的合法性,就像我们在所有的没有教会宗教的国家见到的那样,是荣誉感,是男女之间的君子之法。中国婚姻的最后一个仪式——庙见,在祭祀的庙殿里宣告的仪式。在中国,每一个有名望的家族,甚至是最贫穷的人家都有这样的祖庙或祠堂。这种带有一个牌位或在墙上贴有红纸的祖庙、祭堂或祠堂,在中国,它们是孔子的国家宗教的教堂,相当于基督教国家中的教会宗教的教堂。”[8]庙见,即新妇拜祖,流行于汉族,指新妇拜见舅姑后的三个月,入祖庙拜祖,即“选择吉日登祢,成妇之义”。周礼规定,新妇只有拜了庙祖,才能取得夫家之妇人的资格。

古人云:“昏礼者,礼之本也。夫昏礼,万世之始也。夫妇者,万世之始也。礼,始于谨夫妇。娶妻,不娶同姓。共牢而食,同尊卑也。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夫礼,始于冠,本于昏。婚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夫礼,禁乱之所由生。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礼记》)

一位民俗学前辈,说:“人类生活过程,必须由结婚而始能组成家庭,先是‘男女有别,夫妇有义’,而后才能‘父子有亲,君臣有正’。所以家庭就是社会的核心,而婚姻又是家庭的基础,所谓‘造端乎夫妇’,一切都是由夫妇开始,因此说:‘昏礼者,礼之本也’。”[9]

时贤,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被大规模毁坏,如今中国社会的婚礼已变得无头苍蝇般恣意妄为,大多都成为商业化赚钱工具。婚纱、戒指、教堂之类,使得教会和上帝的地位突出。而中国传统的婚礼突出父母地位,家庭这一中国文化的重要体现,地位由此得到确立。官方认可才能结婚,完全是西方的荒唐产物;中国历史上,结婚根本不需要政府认可。西方之所以结婚要由政府的法律认可,是因为西方历史上世俗政权与教会争夺社会权利的结果。西方教会和世俗政权都争着要管老百姓结婚这件事。而中国历史上,结婚这件事从来都由老百姓自己管。所以,仅从结婚这件事来看,中国就比西方更民主。”[10]

振兴中华传统婚礼,最终得仰赖于复兴信仰。西式婚礼的背后,是基督教文化,是教堂仪式,以亚当、夏娃为祖。中式婚礼的背后,是社皇教(中华民族宗教)文化,是祖庙仪式,以伏羲、女娲为祖。因此,中西婚礼的根本差异,在于宗教信仰。西学东渐,利弊兼有;弊端者,莫过于数典忘祖,甚至在婚礼上都不去认祖归宗。

 

注释:

[1]媒体:中式婚礼不见传统拜堂仪式 西式礼仪取而代之-时评杂录-民俗学论坛Folklore Forum│一网一天地,亦雅亦俗所│民俗学研究生的园地│中国民俗学者的大本营……- Powered by Discuz!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forum/viewthread.php?tid=42162

20160704日 来源:参考消息网

参考消息网74日报道 港媒称,中国人无论是在境内还是境外举行婚礼几乎都不再有曾经最为重要的拜堂仪式,已被民事程序或西式礼仪所取代。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71日发表题为《传统中式婚礼谢幕》的文章,摘要如下:

上月我参加了一个婚礼,不仅是作客,而且担任主持人。婚礼在户外举行,背景是令人惊叹的马来西亚雨林。

夫妻俩几天前就已经结婚,这个仪式是象征性的,但我很荣幸受到邀请。这是我的第一次,我可能比那对夫妻还要紧张,但它进行得非常完美。

现如今,中国人无论是在境内还是境外举行婚礼几乎都不再有曾经最为重要的拜堂仪式,那是向全世界宣布一男一女结为夫妻。某些无关紧要的仪式仍然得到保留,但自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来常见的拜堂仪式已大多被民事程序或西式礼仪所取代。

虽然各地稍有不同,但拜堂通常要求夫妻二人站在神灵和祖先的牌位前,按照监礼人的指示拜天地、拜高堂、对拜,然后进入洞房。完成了拜堂,两个人才算正式结婚。

人类学家大概可以比我更完善地解释为什么中国人放弃了这个关键性的婚礼仪式却没有符合自身传统的替代仪式。

(编译/何金娥)

[2]中国人能够拿出一个自己的婚礼仪式吗?_田兆元博客_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95ab70100ri83.html

   英国王子的大婚,全球转播,其关注程度大概是超过奥运会了。

   有各种评价。我们首先还是祝福,并分享其喜庆。

   祝福王子王妃婚姻幸福,也祝英国人走出经济低迷的困境。

   盛大的婚姻庆典带给我们的反思:中国人能够拿出一个像样的婚庆仪式么?

   不要说我们不可能有一个人能够享有这样的权利,但我们已经没有了自己的传统的婚庆仪式。

   城市的婚庆,不知所云。

   但是,英国人的婚庆,是传统的,马车都还是百年前的那一辆。

   换了我们,早就扔了。

   《礼记》时代我们就有详细的婚庆礼仪,至少传到上个世纪前期,但是现在已经远远离开我们的生活了。

   我们不仅衣食住行失去传统(食有所保留),婚丧仪式也失去传统,不知道该怎么去生,也不知道该怎么去死。

英国王子的婚姻大典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传统的婚庆仪式。

[3]“这类神话似乎蕴含着这样的象征意味:正是渴望知——知饮食男女之事,知生死,知自身之外的他体的巨大诱惑,使‘浑沌’试去开窍,使盲目的人从无知(浑沌、瞎眼、不知生死、不知性别)的原始蒙昧中苏醒过来,成为真正的人。如果说,未‘开化’的人类始祖因‘瞎眼’而浑然无知,只徒有人的躯壳而无人的情感和意志,只能听命于‘神’的摆布的话,那偷吃禁果后的人却有了人的精神、人的情感(知道了爱、羞耻等)、人的理智(知道了生死善恶以及对于存在与起源等问题的深深思虑和无边冥想——如创世神话、图腾神话等所反映的那样)。神话本身就是凿开浑沌之幽暗的一只神秘禁果,人用它去认知生与死、善与恶、因与果等问题。神话是人类开凿原始浑沌意识的最初的精神‘石斧’之一。”(邓启耀:《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重庆出版社2006年,第2-4页。)

[4]陶阳、牟钟秀:《中国创世神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1页。

[5]传统复兴与信仰自觉——中国民间信仰的新世纪观察-中国民族宗教网  http://www.mzb.com.cn/html/Home/report/436902-1.htm

[6]“国家级”公祭黄帝是宗教活动吗?——与葛剑雄先生商榷(转载)_关天茶舍_天涯论坛  http://bbs.tianya.cn/post-no01-94535-1.shtml

[7]习近平巴黎演讲论述佛教 开中国领导人之先河|习近平|佛教_凤凰佛教  http://fo.ifeng.com/special/hai9/yaowen/detail_2014_03/28/35252689_0.shtml

[8]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第28-58页。

[9]马之驌:《中国的婚俗》,岳麓书社1988年,第23页。

[10]拜师的意义_刘仰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34ba900102egyh.html2013-04-16


TAG: 婚礼 信仰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