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风万里卷潮来

民间文学考试原题练习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4-12-21 13:39:16

民间文学教程》考点

 

一、名词解释(5*4

1、民间:什么是“民间”,也就是什么是民俗之“民”的问题,是近年来被中外民俗学者普遍关注,并引起广泛讨论的问题。

在西方民俗学史上,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为民俗学研究对象的“民”的概念在外延上经历了一个由窄到广的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一下演变轨迹:民是以承载“大众古俗”的乡民为主的民众——乡民和野蛮人——乡下人和流入城里的乡下人和他们的后代——任何人组成的任何群体,只要这个群体有一个共同点并有自己的传统

在我国,“民”的内涵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大体上可以总结为这样一个过程:与贵族、贤臣相对的“平民”或“民众”,重点指下层平民——“人民”或“劳动人民”,是与“反动统治者”、“剥削阶级”相对的一个群体,是以农民、工人等直接生产者为主的并富于革命性的阶级群体——打破很长时期以来关于“民”的阶级论,重要的民俗,在一个民族具有广泛的共同性,它不仅仅限于哪一个阶级。

2、民间文学:是广大劳动人民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和传播,反映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一种语言艺术。是一种立体文学、实用文学,具有直接人民性、立体性、口头性、流传变异性、传统性和多功能性等特征。

3、神话:神话是一种经典性的、重要的文学体裁。是人类初民通过幻想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反映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口头故事。它兴盛于各个民族的远古时期、童年时代,至今仍然在一些地区作为一种口头文学体裁存活着。神话一词源自古代希腊语,是“关于神和英雄的故事、传说”。18世纪意大利学者维科开始把神话作为专门术语使用。在现代学术语言中,神话就是神或者半人半神的英雄故事,是人们对于所崇拜的神或者半人半神的英雄事迹的严肃叙述

4、创世神话:是人类最初对大自然的解释。天地开辟神话就是原始人所想像的关于客观生活环境如何形成的神话,一般包括天地的形成、万物的创造等内容

5、史诗:是继神话之后出现的、用诗的语言和形式,讲述天地形成、人类起源或者民族历史、民族英雄等内容的一种规模宏大、自古流传的民间叙事长诗

6、英雄史诗:产生于古代社会的歌唱英雄、描写战争、记述民族历史的长篇叙事诗。它的题材重大严肃,场面恢弘壮阔。英雄史诗的故事常以历史事件为基础,有一定的历史性,所塑造的英雄一般是民族精神的化身。如: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纳西族的《黑白之战》、壮族的《莫一大王》。

7、民间说唱:俗称“曲艺”,是以口头叙事为基础、以说唱艺术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民间文学形式。

8、评书:是由一位艺人以散文叙事语言为主要表述方式向众人讲说故事的说唱艺术

9、民间戏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间戏曲相对于大戏艺术和城市戏曲而言,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欣赏者主要为农民,其表演惯制与乡土社会的岁时节日、生产节律乃至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具有浓厚的民间审美情趣综合表演艺术。狭义的民间戏曲是指民间艺人以乡土生活为表现题材,集体创作闲时演出的一种有歌有舞、有唱有白小型综合艺术,即我们通常说的民间小戏,又称“对子戏”、“二小戏”。

10、田野调查:又称田野作业,是一种与案头研究相对应的深入实地直接向被调查对象搜集资料的方法。

二、简答题(10*3

1、简述神话学的六种代表性学派及其主要观点

A尤希马拉斯主义:核心是把神话情节进行历史化解释。所有的神都是历史人物,神话情节就是把历史事件加以夸张渲染而成。

B自然神话学派:把神话视为自然科学,把神话中的人物、情节解释为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直接描述或者象征性描述。以语言为线索或者以语言学方法来研究神话,认为是语言的疾病导致了神话的产生。

C仪式学派神话起源于宗教仪式。神话是人们伴随着宗教仪式活动而叙述的相关故事,是对仪式行为加以解说,离开仪式,神话便毫无意义。

D功能主义学派:神话不是科学和艺术,而是具有纯粹实践的功能,即通过叙述史前事迹的超自然现象来维系部落文化的传统。神话使思想法典化,强化道德,确立处世准则,认可各种礼仪,使整个社会制度合理化。

E心理分析学派:“神话对于世界的看法大部分不过是投射到外部世界中的心理。”这些心理中隐含有意识心理所不知道的性幻想,所以她是一种受到压抑的无意识

F结构主义学派:并不存在前人所说的“原始思维”。通过分析神话中蕴涵的一系列二元对立的思维范畴,指出这种结构转换是人类思维为了解决矛盾而进行的。

2、简述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A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的母体,是作家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a民间文学在体裁和思想内容上对作家文学的影响;b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提供典型形象的素材c文学体裁和艺术手法上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有很大的影响;d语言上,作家创作也常借鉴民间口语。如《诗经》的大部分作品来自民间,是韵文体作家文学的源头。大诗人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等,都从民间文学中吸取养料。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文体嬗递的过程,也有力地说明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的源头活水。诗体最早是二言。汉武帝时,五言体歌谣被采入乐府,成为乐府歌辞,引起文人模仿,这是文人五言诗的来源。

B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主要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a作家、文人对民间文学的保存、提炼和再创造b作家、文人对民间文学的损害和歪曲

 

3、试述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基本内涵

基本特征:

a直接人民性和民族性直接人民性是指文学与广大劳动人民的血肉般的直接联系,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在文学上的直接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在文学上的直接表现。民族性是指在其作品中从内容到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各自民族的民族特点。

b集体性和口头性:集体性是指作品既属于人民大众集体创作,又在人民大众中流传,并不断为人民大众所修改补充,以臻完善。口头性是指其作品既是人民大众口头创作,又在人民大众中间口头流传。它与作家文学的书面创作和书面流传相区别。

c变异性和传承性:民间文学创作出来一经流传,便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在语言、表现手法、内容情节、人物形象甚至主题思想等方面,都会发生衍化,从而形成各种同一母题的“异文”,这就是它的变异性。所谓“传承”,就是世代相传继承。民间文学的传承性,主要是传承如下内容:作品思想内容方面的直接人民性、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作品艺术形式方面的形式体制、表现方法和语言风格。

d立体性:是指它不但是文学,还包含有哲学、历史、宗教、民俗、民族等因素,具有多种价值和功能,是人民大众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文化。它的创作和流传同人民的生产劳动、生活习俗、宗教仪式和娱乐活动等结合在一起,因而是多层面、多侧面和活动多样化的。

  以上所述的民间文学7个基本特征,直接人民性和民族性主要体现在内容上,属内部特征;集体性、口头性、传承性、变异性主要体现在创作方式和流传方式上,属外部特征;立体性则是外部和内部兼有,属综合性特征。集体性和口头性是核心和关键,对民间文学创作与流传起着主导和支配作用。

4、简述中国古代四大传说的形成过程、形象特点、结局的艺术

A形成过程:

(一)(“乞巧节”)牛郎织女传说的形成过程。牛郎织女的传说始于《诗经·大东》:“跂彼织女”、“睆彼牵牛”的记载。《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已称牛郎织女为夫妻应劭《风俗通》逸文:“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注:桥)以渡织女也。”故事已初步形成,并与七夕习俗相结合后来传说又同“两兄弟型”“毛衣女型”“难婿型”故事结合。

(二)(寒食节)孟姜女传说的形成过程。孟姜女的传说起源于《左传》杞梁妻拒绝齐侯郊吊,遵守礼法的记载,后来加上《檀弓》的“齐庄公袭莒于夺(隧),杞良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是故事的雏型。汉·刘向《列女传》(四)记:“齐杞梁殖战死,其妻哭于城下,十日而城崩。”又唐(佚名)《琱玉集》记“秦时有燕人杞良,娶孟超女仲姿为妻,因良被筑长城官吏所击杀,仲姿哭长城下,城即崩倒。”可知这个传说在唐代已盛行,但孟仲姿和杞良,在传说中已改名为孟姜女和范喜良

(三)(端午节)白蛇传的形成过程。白蛇的故事形成最晚,起源:一说源于唐传奇《白蛇记》;一说源于《西湖三塔记》。到明代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警世通言》),故事已初步定型。到清乾隆年间方成培的《雷峰塔传奇》,白娘子已由蛇妖转变为蛇仙,成为民众理想中的妇女形象。到近现代,该传说突出了反封建、争自由的主题。

(四)(双蝶节)梁祝传说的形成过程。梁祝的故事最早见于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记载了梁、祝“二人尝同学”、“同冢”的故事。晚唐·张读的《宣宝志》有较详细的记载。到明代冯梦龙的《古今小说》,又增加了英台不解带,梁山伯生疑和化蝶的情节。

B四大传说的形象系列可分为三部分:a人物形象b自然形象c人工物形象

特点:人物形象是四大传说形象系列的中心和主干。可以看出,每个传说的中心人物都是女性,她们是勇敢追求自己幸福的主动者,而且构成其性格的主要因素都集中表现于婚姻爱情方面的叛逆精神。辅助人物有两种:一种是她们恋爱的对象;另一种是恶势力的代表

其他形象在故事情节中也不是被动的道具,而是作为神话色彩的角色超出了本身的自然属性,各以其魔幻性的功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C四大传说的结局方式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故事本来都是悲剧结果,但都经过了符合民众审美习惯的奇巧处理。

a牛郎织女传说:鹊桥相会;此传说的结局本是牛郎与织女被王母拆散,银河相隔,但民众觉得理想得不到满足,遂想象出鹊桥相会的情节。此情节最早见于《淮南子》和《风俗通》。这种结局使民众在愿望和情感上得到很大满足,又以神奇的想象为故事情节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b孟姜女传说:哭倒长城;故事本是丈夫尸埋城下、妻子殉情的大悲剧,但人们不满足于这样压抑的收尾,想象出长城崩塌的情节,使民众心头压抑的愤懑得以宣泄。长城是暴政强权的象征,它的倒塌表达了民众的愿望,显示出民心的巨大力量,也给受压迫的民众以抗争的鼓励。

c梁祝传说:化蝶相伴;梁祝的爱情在父母包办婚姻制度和“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戒律的摧残下以悲剧收场,民众依据灵魂不死和转生的俗信,通过变幻的手法使主人公获得了新生,使他们的爱情获得了另一种方式的圆满和永恒。这种结局不落俗套,也不粉饰现实,而使民众的愿望得到了满足。

d白蛇传:法海变蟹。白蛇传结局本是白娘子被镇压在塔下,夫妻离散、母子分别的结局,但民间传说让小青和许仙的儿子斗败法海,救出白娘子,而法海无处躲避,只得藏在蟹壳里,永远被人嘲笑和作贱,表现出民众的斗争精神和幽默情怀。

5、以中国古代四大传说的某一作品为例,简述民间传说的主要特征

传说有五个基本特征:

1讲述方式的可信性。讲述人摆出一种煞有介事的样子,像是在讲述一种有根有据的信史,如故事讲述家秦地女讲述牛郎织女被天河隔开后,喜鹊每年七月七来搭桥让他们相会。她说:“……谁要是躲在葡萄架地下,还能听到他们说话呢。”

2故事情节的传奇性和模式性。牛郎织女传说,讲述一段神仙与人类的爱情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同时在民间也有很多类似的传说存在。

3解释的虚拟性和多样性。对客观存在物的解释具有想象和虚构。在牛郎织女传说中,将天上的牛郎星织女星解释为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民间传说中,同一景观,同一习俗的解释往往有着多种说法。如牛郎织女传说中,宋代的北方人一直认为乌鸦是孝鸟,是义鸟,所以在北方人看来,搭桥的不是喜鹊,而是乌鸦;而南方人喜欢喜鹊,当南北文化融合的时候,乌鸦就和喜鹊混在一起搭桥了,统称为“乌鹊桥”。

4人物形象的类型化。类型化指传说往往不是全面细致地塑造个性化的人物,而是集中渲染人物性格、能力或行为的某一个方面,使他成为某一类型人物的代表。如织女聪明美丽、多才多艺,代表年轻的巧妇。七月七成了年轻姑娘们的乞巧节。

5流变中的生命力。传说是在传播中演变的,这种演变也是传说随时代、地域的变迁而保持其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因素。时代的变迁、传播地域的不同等往往使传说的内容做相应的调整,情节也逐渐丰富,主题也逐渐深化,这些流变使传说有很强的适应性和成长性。如牛郎织女传说从星辰之间的神的爱情,转化为人神之间的恋爱故事。

6、以某一部地方戏曲为例,简述民间戏曲的主要特征

  以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为例,

(一)具有浓郁的喜剧色彩。民间戏曲有两种不同类型的戏剧,一种是生活喜剧,一种是讽刺喜剧。《刘海砍樵》属于生活喜剧,生活喜剧多以轻松愉快和富于幻想的色彩,表现民众的乐观生活情趣。《刘海砍樵》以一种较为欢快的节奏进行,唱词充满诗意,剧情缓缓推进,整个情境幽默欢畅。

(二)情节集中,结构单纯。《刘海砍樵》是根据一个充满神奇幻想的古老故事改编而成的民间小戏。故事的情节简单,和其他神话爱情故事很像,一个美丽的异类姑娘因为樵夫或渔夫的勤劳、善良而爱上他,经历了众多磨难最终结成连理。在这部小戏中,狐狸矢志不移、执着的追求刘海,最终喜结连理。

(三)人物形象简约而鲜明。剧中美丽的狐狸姑娘形象鲜明生动,一出场就优美而富有诗意:她穿着鲜亮的衣裳,潇洒的唱着“采莲调”出场。她是劳动人民美好理想和优美品德的化身,天真烂漫,遵从爱情,勇敢执着追求勤劳的樵夫。体现了民众对于纯真爱情的追求和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使用口语化、生活化的乡音土语,富有生活气息,具有通俗性和群众性。《刘海砍樵》中,唱腔唱词均来自于民间,通俗易懂。运用了民歌和方言俚语,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同时有一定的诗意和美感。

(五)不拘泥于戏曲艺术程式,突出个性,,表演生活化。《刘海砍樵》中刘海的表演,很好地运用了戏曲表演的程式。在“砍樵”一场戏中,演员运用戏曲生行的一些规范的虚拟动作如圆场步、滑步、翻身等,以写意的方式表现出砍樵的艰险、辛劳。演员在遵循本行当表演规范的同时,对一些程式从表演到声腔都有所发展和创新。

(六)舞台表现形式多样化,载歌载舞,以虚拟实,短小精悍。表演动作多是根据实际生活加以提炼和美化的舞蹈动作,如剧中“砍樵”一段,刘海、胡秀英载歌载舞的表演,非常细腻,甚至夸张,美轮美奂。

 ( 彩调是主要流行在桂林和桂北、桂中一带的一种戏曲。它虽无桂剧的规模(可谓“地方小戏”,如同安徽的“黄梅戏”、湖南的“花鼓戏”等),但无论是脚色行当(有小生、小旦、小丑)、程式动作(如鸭脚走步)、音乐唱腔(“衣哈嗨”)和整个风格(带诙谐),都完全具备作为戏曲应有的特点,也基本符合教材中第三节我们所概括的“民族民间戏剧的艺术风格”,即:①载歌载舞,以虚拟实。②诙谐风趣,以小见大。③乡音土语,民族格调。)

 

三、材料题(25*1

见教材。

四、综合分析题(25*1

1、结合中国文学史和民间文学史的知识,试述中国古代说唱艺术的发展概况,并结合某部作品分析说唱艺术的基本特点。

1什么是民间说唱:民间说唱,俗称“曲艺”,是以口头叙事为基础、以说唱艺术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民间文学形式。

2民间说唱的源流:说唱是为民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形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说话是人际交往的一种主要形式,当一些人将自然的说话加以提升和艺术化时,就出现了说话艺术说唱艺术在宋代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才成熟起来。民间说唱的类型:根据表现形式的特点,可将说唱艺术分为十大类:评书、相声、快书快板、大鼓、弹词、渔鼓道情、琴书、牌子曲、时调小曲、走唱等

3民间说唱的特点,以东阳道情《四个癞头》为例

   东阳道情,也称东阳唱戏文,是广泛流行于浙江中部,东阳地区的历史悠久、渊源于原始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是土生土长、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说唱艺术。

 第一,叙述为主,表演为辅。东阳道情,其表演形式为:单人多角色坐唱,韵文加说表,以唱为主,说为辅一个情筒(俗称道情筒)一副夹板(俗称笞板)作伴奏,右手拍情筒,左手打夹板,筒板间用。

第三,说唱比其他民间文学样式更为商业化和职业化东阳道情在旧社会不少为盲人所唱,故又称“盲艺”。艺人多自编自唱,纯用方言演唱,连唱词都口语化。演唱地多在茶室及农家。演唱时多在晚上。逢年过节或村逢喜事,则日间赶往演唱。

第四、无弦乐伴奏,唱词基本上为七字句,曲调活泼简单。东阳道情”的类型,可分“摊头”“正本”两类。“摊头”篇幅较短,以唱为主,多在“正本”前加唱,与弹词开篇相似。“摊头”属短篇开场,多为讽刺幽默诙谐的笑料“正本”篇幅较长,多为传统剧目,有表、白、唱,多数分回演唱。

第五,说唱内容非常广泛,口语化语言,通俗易懂。东阳道情素材多取于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和社会新闻。语言多用东阳地方方言,非常口语化,带有浓郁的地方气息。《四个癞头》用东阳方言讲述一个丈夫出去做生意,妻子偷情的故事,通俗易懂。

第六,情节曲折,构思巧妙。《四个癞头》在演唱时,琅琅上口,句式整齐,短促,句末多押韵。在结构上,有开端,情节和结局。先是老公出门,老婆早早休息,后连续有人来敲门偷情,故事在丈夫回家时发展到高潮。整个故事在开头就设置悬念,中间情节曲折生动。以情感人,以声传情,喜怒哀乐都在语调中展现。  

   作为极富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由于作品来自生活,来自群众之中,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唱起来琅琅上口,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2、任选中国古代四大传说中一例,谈谈对民间文学“永无定本”的理解。

 

 由于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所以它本身总是呈现出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民间文学以口耳相传、口传心授为主要方式。讲述、传播过程是动态的。每一次传述,都可能是作品再创造的过程。即使被记录入册,在民间口头相传中仍会不断变化,从这个角度讲,民间文学永无定本。

 

   我们从《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来谈一谈它所体现的变异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故事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异,变异也就促成了民间文学的发展,变异又是沿着民众的心理轨迹方向,所以民间文学是在传承中变异,在变异中传承。民间文学的变异性由它的口头性和流传性决定。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其夫范喜良被魏王征召修筑长城,劳累而死,埋于长城之下。孟姜女寻夫哭至卫辉池山段长城,感动天地,哭塌长城,露出丈夫尸骨。

这个故事作为民间口头文学,均形成于唐以前;作为民间时调小曲,约形成于宋、元以后。千百年来,人们用歌曲传诵着这个动人的故事。倾注着对主人公深切的同情,也借以抒发受压迫者内心的悲怨。曲调流畅柔丽,感情深切,表现细腻,曲调有不少变体,许多戏曲、曲艺音乐和民间器乐中都有由它演变而来的曲调。

作品的变异过程中,也是一个艺术典型化的过程。孟姜女传说在2000多年的流传变异过程中由记述一个遵守礼法的女子逐渐变成一个追求爱情、反抗暴政的著名传说。

民间文学的变异还包括同一作品不同体裁的变异。“孟姜女变文”、“孟姜女唱本”、“孟姜女宝卷”、“孟姜女戏曲”等。演出效果好,各个剧种都会“移植”这个剧本演出,产生不同版本。此外,还产生了孟姜女民歌小调、敦煌小曲,甚至弄出许多孟姜女庙、壁画、连环图画、姜女坟等。

   出于对孟姜女的敬仰,全国各地许多地方建有孟姜女庙,而山海关孟姜女庙则以其古朴典雅,依关面海别具一格。更以其前殿那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的著名对联而名闻天下。这副对联相传是南宋状元王十朋所撰。它利用中国汉字一字多音,一字多义的特点,叠音叠义,描绘了海潮涨落,浮云长消的自然景象,显示了自然界变幻多姿的景色,读后使人产生无限遐想:是自然?或亦是人生!

  人们在流传的过程中还编出民歌。《孟姜女》又名《十二月花名》,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传统民歌之一。各地都有它的踪迹,《孟姜女》这首歌产生之源头本在江苏。它的歌词采用了“四季体”的写法。其内容概括简练。歌曲的旋律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以后,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歌词以“十二月体”为基础,故事内容显得翔实而细致,而歌曲旋律则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显得更加婉转、绵延不断。这种“同体变异”的现象,可以让人们明显地看到:专业的或半专业的民间艺人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加工和再创造。全曲十二段词,分别用时令、花名作序引,叙述秦始皇时期一对新婚夫妻生离死别的故事。

  通过以上的种种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故事的变异性,即民间文学“永无定本”。

  

 详细内容见附件

 

民间文学概论(重点复习).pdf(13.3 MB) 

 

 


分享到: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4-20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10138
  • 日志数: 35
  • 建立时间: 2014-12-14
  • 更新时间: 2016-01-24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