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培训班开班!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5-11-24 20:48:35 / 天气: 冷 / 心情: 难受 / 个人分类:培训记录
查看( 355 ) /
评论( 1 )
相关阅读:
- 刘宪、韩雷:从本真性视阈看甘肃西和乞巧节的传承与展演 (黄涛, 2014-4-12)
- 泰州茅山会船跻身国家级非遗 (陶立璠, 2014-8-30)
- 行程两千里,领悟多元民族文化 (陶立璠, 2014-8-30)
- 民俗学大家——乌丙安 (传媒虫子, 2014-10-19)
- 专家:非遗保护要遵循契约精神 强化公产意识 (刘魁立, 2014-10-21)
- 刘魁立:非遗保护要树立“契约意识”和“公产意识” (刘魁立, 2014-10-21)
- 工具理性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困境探析 (月光倾城, 2014-11-04)
- 温州大学举办刘伯温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 (黄涛, 2014-11-29)
- 手工艺类非遗半市场化属性阐释及保护探析——以文港毛笔作坊为例 (月光倾城, 2015-1-14)
- 房陵文化圈:朦胧面貌日益鲜明 (边缘人, 2015-2-12)
-
刘艳军 发布于2015-11-24 22:38:33
-
听乌先生讲座有感
有幸旁听了乌先生的讲座,再次被先生的博学睿智所折服,为先生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责任感而感动。
先生以幽默的自黑——”败走日本“开场,对比了90年代时期日本与中国就民间文化保护所做的努力。惊叹于日本90年代就具有分类清晰的非遗保护数字化技术,同时对现在的中国在这方面观念层面与技术层面的落后而深感焦虑。日本在1945年战败后,开始认真反思国家的何去何从,最终捡起了民间文化遗产,因为这是民众的精神之根。其对民间文化的保护可以通过在小学生教材中收录民间故事略见一斑。而我们国家则经历了文革破四旧的错误路子,于步伐上落后于日本。同时,日本对民间文化的保护有精确的时间段界定(西化之前的江户时代),而我国在这方面大抵是粗略模糊化的。
先生旁征博引,着重讲解了对非遗如何进行数字化保护与数据库建设。在数据化保护的今天,应对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整理做到数据化、精细化。如采录的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神话等不同的文本就应该有不同的保存与整理方式。可以就开头方式、叙事方式、结尾方式等标准将不同的文本加以比较整理,这样原形态的元素就转化为数据保存了下来。按此思路,我们可以对民间故事家谭振山的各种文本进行保存整理。
先生提出,对于转型社会下快速消失的文化遗产,我们的态度应该是遗憾而乐观的。科技是把双刃剑,在加速文化遗产消亡的同时也给对文化遗产进行数据化保护提供了便利。我们应该加快抢救的步伐,使这些文化遗产永久鲜活地保存下来,为后代留下祖先们曾经的生活智慧之花。在数据化的今天,我们文化遗产保护的首要工作是先录下来,然后进行分解,再进行同一遗产不同版本的比较分析。比如海城的秧歌、锦州的秧歌、朝阳的秧歌,同为秧歌,但动作有何不同?为何不同?当然分析的前提是数据化的记录与保存。
在当今的大数据时代,每个人都是自媒体。每个人都可以有感于身边正在消逝的文化遗产,为留下这份遗产而尽一份微薄之力。
听乌先生讲座实为幸事,轻松而又沉重。轻松是为先生的幽默与搏学;沉重是为先生的话犹如当头棒喝,时刻提醒着当下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失职与责任感。
标题搜索
日历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1 | 2 | ||||||||
3 | 4 | 5 | 6 | 7 | 8 | 9 |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31 |
我的存档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32658
- 日志数: 19
- 建立时间: 2015-05-29
- 更新时间: 2018-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