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老大学习如何用理论深入具体问题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4-03-20 08:03:59

俺们弄理论的,总得对什么是理论加以理论理论。

俺不说一般不弄理论的人,单说中国许多号称做理论的人,只顾冲锋陷阵地占领五花八门的“理论”山头,赚得“理论家”的头衔,风光处处无限、好处处处占遍,却并没有搞清楚一个基本问题:什么是理论?他们往往把通过摸着石头过河和守株待兔总结出来的“规律”叫做“理论”,这种中国特色的“理论”堪称直把他乡作故乡的“典范”,真是梦里不知身是客,一响贪欢哈。记得2007年,民间室请贾放教授来文学所讲普罗普,在提问环节有一位弄“理论”多年的“大佬”提了一个“理论”问题(俺已记不清具体内容),当时俺在听众席上站起来反问他:究竟什么是理论?严格地说,中国有没有理论?

德语Theorie和英语theory均来自古希腊语theoria(观察、研究、科学知识)。其名词词根本来指剧场的观众。它指的不仅是一种静观,而且是一种“暂时”脱离现实的抽象而系统的思维方式。所以,《牛津英汉双解词典》解释theorya supposition or a system of ideas intended to explain something, esp. one based on general principlesindependent ofthe thing to be explained(张柏然主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2011,第2338页)。由此可见,理论本质上不是归纳,而是演绎,是根据“独立于”被解释之事的普遍原则(理)来解释某事的假设(逻辑推演)或思想体系。理论不仅是这样一种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是这样一种表达和论辩问题的方式。因此,理论其实也是论理,是一种思考、推演、论述和论辩问题的方式。

俺学古希腊语时总觉得“理论”与“神”有相似的词根似乎暗示着二者有些关联,但迄今还没找到相关论述,所以不敢妄言。不过俺知道,亚里士多德明确把理论沉思和思辨当作最高的“神性”科学,因为它离感觉最远并且最难知晓,但它又是连续的、纯粹的、自足的和神圣的(参见拙作《亚里士多德模仿说的目的论》,载《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刊》(201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理论的“神圣性”一直保留在欧洲文化传统之中,因为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类思维能达的“极限运动”,是人接近“神性”的一种能力。换言之,理论能够帮助人类克服感性的和主观的局限,主动明确理性的能力及其限度并且眺望神性。

如果这些说法过于抽象,那么,老大帖子讨论问题的方式恰恰可以作为理论的一个实例。

窃以为,许多同行之所以觉得老大的文字难懂,除了知识背景的差异和他的个别表述问题之外,主要是因为思维方式的差异:大家常常用非理论的思维习惯来理解他的理论思维方式和论证方式,因为理论的思考和论证方式完全不同于日常的思维和表述方式。所以,310日,京师园丁的帖子说:“过去在师大读书的时候,老师们对吕微老师就很推崇。说实话,我几乎从来就没有读懂过吕微老师的文章,听他讲话还能够明白一点,看他的文章实在难懂。大概是我太愚笨吧。”俺马上跟帖说:不是笨!只要转换频道和思路,其实也没那么难煞”(见吕微主贴:“中国社会民间信仰之正当性的一个经验性证明”)。此番论辩就是一个生动的实例。窟鬼先生提出的问题——哲学是否应该在民俗学理论史之连续性建构中有其位置”——本来并非一个理论问题,而只是“一个(泰山压顶的印象)感觉性判断”,但是,老大并没有停留在这个层面讨论问题,因为仅仅在这个层面讨论就会流于主观、经验甚至偶然,因而真正落入窟鬼先生所说的那种局面:“铜盆子碰上了铁刷子——谁也把谁没法子”。老大回天有“术”(理论),直接把这样一个非理论问题转换成一个理论命题来加以讨论。他把自己的“理论化”总结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见我的第一个帖子),我分析了杰文提出的问题的性质,作为对手,我当然要通过分析对方的矛盾找出我攻击的突破点,但后者不是主要的,重要的还是要确认对方提出的问题的性质,或者说对方提出问题的方式。
   
第二步,(见我的第二个帖子)。我要让我们的对话、讨论纯粹化,或者说理论化,这样做是建立在我对对方问题(或提问)的性质的判断的基础上,具体来说,我认为,杰文的提问的方式是一个基于事实的经验论方式(而且带有情绪性),因而问题的答案只能是偶然的(哲学现在事实上不是但将来事实上可能是民俗学理论史的连续性建构的一部分)。我的努力,是把这个[]一个基于事实的经验判断转化成为一个基于逻辑的理论命题(同时排除其中的感觉成分),使问题的答案具有必然性。
——
第一步和第二步,我采用的都是分析的方法,无论是对问题性质的判断(通过发现杰文的表述矛盾,让我确定了杰文是根据相互矛盾的事实-现象而给出的一个经验性判断),还是对问题性质的转换(通过重新区分民俗学理论史之连续性的文化内容和普遍形式,将经验的偶然性判断转变为理论的必然性命题)。而现象学的分析的还原方法,为我的这两个步骤提供了具体的路径,即从主观性还原(民俗学理论史在不同文化中的连续性共识)进入到客观性还原(对民俗学理论史的产生条件的普遍公识的最终发现)【共识公识的区分是本论坛中丙中的首创】。即通过不断地分解问题中的不同成分,逐步排除其中的感觉性和主观性(民俗学理论史的内容连续性中的文化任意性),达到纯粹理性的客观认识(民俗学理论史的形式连续性的普遍性根据)的目的——
   
第三步(本帖),将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综合的方法,所谓综合,就是在分析、分解的基础上重新把杰文的经验判断与我和晓辉的理论判断,重新结合起来,阐明二者各自的理论合理性与实践的合法性,也就是,为我在第二个帖子中已经提及的、看似无解的问题(二律背反),提供一个解决办法。具体到和杰文的辩论,就是在排除了杰文的判断的种种相互冲突的经验成分之后,重新肯定杰文的判断在理论上的正确性(与否定的分析判断不同的、肯定的综合判断)。

老大如何用理论的眼光不断分解问题中的不同成分,如何从感觉性和主观性还原出客观性和必然性(后两者才是理论目光的聚焦点),如何用理论把一个看似谁也说服不了谁的问题提升到别开生面的理论境地,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展现理论的魅力和力道以及如何在辩论中尊重对方平等的人格,还是请各位看官自己细细体味吧。值得指出的是老大的结论:真正[理论]的问题意识,无不产生于一个最终的普遍原则,如果不是从这个最终的普遍原则出发,我们根本不可能在本文化中发现什么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言之,无论欧美学者还是中国民俗学的先驱,他们之所以能够发现问题,创造方法,就在于他们始终是从一个最终的原理和普遍原则出发,而不是[]我们表面上看到的文化研究日常生活研究出发,后者只是民俗学理论史的内容连续性建构的一个主观性结果,而不是其客观性起源,对这个客观性起源,我们称之为哲学也好,不称之为哲学也好,都是一样的,即对我们作为自由的人,究竟应该如何存在(汪峰)的一个先天的设定,唯当我们有了这样一个(人应该如何存在的)先天设定,我们才能以此为标准,判断我们存在于其中的现实,是否出了问题(就如同只有有了一个关于好人的先天标准,我们才能够据以判断一个人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并且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像那些提出文化多样性问题和日常生活研究方法的西方学者和中国民俗学的先驱胡适、周作人和顾颉刚一样),同时解决基于不同文化的连续性之间内容同一性(而不是相距较远)的问题。”各位看官可以比照上引《牛津英汉双解词典》对“理论”的界定,也许更可以体会理论是什么。理论要思考的首先是客观的公识,其次才是主观的共识。无论是否有人愿意承认,学科也好,文化研究、文化多样性和日常生活研究也好,其最终依据和基础都只能在哲学中获得彻底的理解,非理论研究可以不求这种彻底性,但理论研究如果回避这种彻底性,就是偷懒的、不彻底的“理论”。

俺在参与辩论的过程中又一次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不好辩、不善辩和不许辩的传统阻碍了理论和逻辑思维能力的生长,所以俺们考虑问题容易意气用事和从感情(性)出发。俺自己喜欢理论的原因之一也是希望用理论来遏制自己的这种倾向,弥补文化传统给俺造成的先天不足,减少思维的不一致和不连贯以及各种糊涂认识。民俗学界的有心人,若想和俺一道学习如何用理论来思考和辩论问题,不妨先向老大学习,因为他已经先行一步并且做了很好的示范,老大的帖子再次证实:只有哲学才能使理论思考彻底化,只有哲学才有能力解答学科深层的方法论问题以及学科本身不自觉也无法解决的二律背反问题,“而这样[把哲学思辨出色地应用于学科具体问题的思考和争辩——户晓辉],也就再次证明了我和晓辉一直强调的,哲学进入民俗学的必要性,否则,如果我们仅仅跟在世界学术潮流的脚后跟邯郸学步,那么,即便我们学到了方法,也不会使用,甚至会误用。”


TAG: 理论 如何

户晓辉的2014 引用 删除 户晓辉   /   2014-03-21 09:58:57
谢谢宪昭兄鼓励!欢迎老兄参与讨论。坛子摆上,端茶倒 水还不得跑勤一些?
王宪昭的空间 引用 删除 王宪昭   /   2014-03-21 00:34:13
更新很快!致敬!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3-28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20687
  • 日志数: 50
  • 建立时间: 2014-02-25
  • 更新时间: 2014-12-31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