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在我们的心中,不如让它活在我们的生活中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3-12-13 14:41:37
从2003年联合国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至今,我们已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年有余了,到底保护的效果如何呢?我们直接能看到的是一批批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市县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次是一些学校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了课堂教学,再就是由官方倡导举办了一些培训班。评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保护的初始工作,是为实施保护和传承工作打基础;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学校教育,就目前来说还只是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也就是让更的人知道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类文化中的重要性,其保护和传承的效果似乎还没有表现的太多;而所谓的培训班,多以失败告终。实施保护工程已经十年之久了,为什么其效果还只停留如此低的程度上,这不得不令我们深思。在当今这个经济当道的社会里,没有经济效益的事还有几个人愿意干?与其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在我们心中,还不如让它活在我们的生活中,让它与现代社会接轨,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如果这样,将来或许是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产业化,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公益化,另外一些没有前途的可能只有死路一条。
我的想法很幼稚,希望有朋友参与讨论。
相关阅读:
- 辽宁省民协举办首期民间手工艺培训班 (东山峻石, 2012-6-08)
- 中国民俗学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咨询机构 (silver, 2012-6-09)
- 辽宁首届手工艺培训班剪影 (东山峻石, 2012-6-10)
- 培训班剪影 (东山峻石, 2012-6-10)
- 被联合国卫生组织确定为十大保健食品之一的“天赐良药”魔芋 (宁锐, 2012-6-28)
- 崇信县历史文化暨旅游文化产业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隆重召开 (平凉, 2012-8-13)
- 开滦音乐,中国工业民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陶成局, 2013-10-10)
- 再到重庆,为的是讲课 (边缘人, 2013-11-07)
- 我的第一次中国民俗学年会 (徐凤, 2013-11-21)
- 跨越“禁区”:民俗文化产业经营的实践探索与理论阐释 (月光倾城, 2013-11-26)
导入论坛
收藏
分享给好友
推荐到圈子
管理
举报
TAG:
经济效益
联合国
培训班
文化产业
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