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6-06-09 14:55:42

查看( 166 ) / 评论( 2 )
传承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
2016年06月09日 来源:光明日报

龙舟飞渡,诗歌行吟,挂艾悬蒲……6月8日,由文化部和湖北省政府主办的2016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开幕。记者走进屈原故里湖北宜昌,寻找端午文化的“远方”。

以文化人 在诗意中找寻远方

在不少人眼里,端午节就是粽子节。端午,除了粽子,还有什么?宜昌的回答是:端午中有“诗意”,更有“远方”。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关于端午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纪念屈原说流传最广、最为人们所接受。纪念屈原,是宜昌端午之“核”。

“屈平辞赋悬日月”。屈原是中国第一位伟大诗人,是中国诗歌之祖,宜昌也堪为千年诗城。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都曾在这里挥毫泼墨,留下4000多首诗作。

对深受屈原文化影响的宜昌人来说,诵诗、写诗是献给端午的最好礼物。

记者从宜昌市文联了解到,今年6月,宜昌将陆续开展万人吟诗、诗意校园评选、“致远方——我爱宜昌”诗歌创作大赛和朗诵艺术大赛等6场大型诗歌活动。

三闾骚坛,诞生于明代的中国第一个农民诗社,创造了一手锄头一手诗的文化奇观。三闾骚坛社长、屈原村村民黄琼介绍,自1982年三闾骚坛恢复至今,诗社写诗、填词5000多首,出版《吊屈原专集》等骚坛专集10本。

目前在宜昌,像三闾骚坛一样的民间诗社有39家,有诗歌研究和创作学术团体15个,有近2万群众一直坚持着诗歌创作。

在“中国诗歌之城”宜昌,诗歌不仅进车间、进校园、进社区,还进农村、进景区、进咖啡馆……近年来,宜昌每年举行大型诗歌活动50余场次。今年,宜昌首次评比表彰了30所“诗意校园”,同时,开启了“宜昌诗库”建设,共收到诗歌5000多首。

从《离骚》《橘颂》到余光中的《秭归祭屈原》、吉狄马加的《让我们回家》,千年诗韵穿越古今。端午文化,在诗歌的积淀中愈发厚重。

以文会友在寻根中相融相通

6月8日,秭归县屈原故里文化园,95名台胞格外引人关注。台湾彰化市宝廍里里长庄景德,第五次带着夫人和13位村民一起到秭归进行文化交流。

今年端午期间,宝廍里与秭归县万古寺村结成“姊妹村”,彰化中学与秭归实验中学结成“姊妹学校”。

去年6月,秭归屈原故里文化园被批准为“全国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至此,全国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达到43家。

记者了解到,1996年,湖北省举办了第一届“屈原文化论坛”。此后,湖北与台湾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海峡两岸屈原文化论坛”“屈原后裔寻访台湾行”“诗歌的太阳——两岸乡亲祭诗祖”等活动相继举办。台湾知名诗人郑愁予、余光中、隐地、萧萧、白灵等纷纷来秭归,与流沙河、李元洛、桑恒昌等知名诗人同台诵诗。

“秭归秭归,魂兮来归。端阳佳节,雄黄满杯。历史的遗恨,用诗来补偿。烈士的劫火,用水来安慰……”著名诗人余光中曾在现场吟诵的《秭归祭屈原》,至今仍萦绕耳际。

万里诗情,把海峡两岸中华儿女的心紧紧连在一起。端午文化,编织了一条连接海内外华夏儿女的精神纽带。

龙舟竞渡 在山水间凝聚情怀

赛龙舟,屈原故里端午节的重要元素,也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6月8日,在兴山朝天吼漂流景区开赛的国际龙舟漂流大赛,吸引了美国、英国等34个国家的龙舟队前来一决高下,开创了国际龙舟创意比赛新纪元。

“中国龙舟名城”宜昌,龙舟赛有20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中国龙舟协会在宜昌秭归宣布成立,拉开了当代中国龙舟运动发展的序幕。1992年到2011年,宜昌创办并举行了6届“长江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被国际龙舟联合会认定为固定赛事。

“不要问高山和流水是否有情,相约在端午召唤共同的魂;不要问中国和世界是否约定,相约在端午寻找共同的根。”开幕式上,大合唱《高山流水赋》道出宜昌破云追日的文化气度。

开幕式上,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王晨阳说,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端午节逐渐成为多个民族的共同节日,成为中华民族的文明记忆,希望通过文化节,让更多的民众参与进来,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本报宜昌6月8日电本报记者夏静 本报通讯员刘紫荣 徐栋)

TAG:

老陶成局--黄志强的个人空间 老陶成局 发布于2016-06-09 15:00:11
端午的忧伤与欢乐
2016年06月09日 来源:人民日报

原标题:端午的忧伤与欢乐(观天下)

王仁湘

粽子,龙舟,餐桌和水面上的这两道风景,在每年端午的这一天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粽子的忧伤和龙舟的狂欢交织在一起,这就是端午。

这忧伤与狂欢,传说都与同一个故事、同一个人物有关联,他就是战国时代的楚大夫屈原。那一年的这一日,屈原带着满满的爱,也带着许多的愤懑与不甘,走入了江中,江水带走了他,也带走了他的理想。司马迁在不朽的《史记》里专门为他作传,对他的评价至为深情:“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因为这几句话,屈原成为不朽的存在。

其实端午的悲情色彩,并不始自屈原。先秦时代,人们就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有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孟尝君田文在五月初五出生,他父亲田婴不准将他养大,以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古时以五月初五为恶月恶日,节候入暑,事实上也是恶疠病疫多发之时,所以要插艾叶、挂菖蒲、喝雄黄酒、配香囊,用于驱邪辟邪。古人在这一日铸铜镜造带钩,也都有辟邪的用意,虽然只是方士们的主意,但社会大体是认可的,也寄托了一种平安的希冀。

古中国多数节日的形成,都是从时令出发,体现着观照自我身心的人文情怀。正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这并不只是为了记忆的方便,在这样的日子设定节日,至少有两层意义:一为张扬高洁与率性的人性,二为舒展慎终追远的情怀。

每个节日几乎都有几款约定的吃食,而且都包含有恒定的意义,端午的粽子便是最有说道的特色食品。

粽之名,在许慎《说文解字》中已经有了,说是“以芦叶裹米也”,写作糉。粽的得名,并不能确考,倒是它的另一个名字“角黍”,以形状和原料命名,显得更贴切。角黍最早见于晋人周处的《风土记》,说用菰叶裹黍米或糯米煮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食之,“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也”,将这款节令食品又附上一点神秘的理解。

粽子作为端午之专食,在古时已是花样别出。如唐代有一种百索粽子,见《文昌杂录》:“唐岁时节物,五月五日有百索粽子。”何谓百索,不甚明了,或指各色缠绕粽体的绳索。又有九子粽等,见《岁时杂记》:“端午粽子,名目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英粽、秤锤粽,又有九子粽。”九子粽在唐代已经是御宴之物,传唐玄宗一首写端午的诗,就提到过它,诗句有“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江西德安曾出土过保存较好的南宋粽子,形状与今天的标准粽子一样。宋人杨无咎写有一首《齐天乐》,其中有这样几句,“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写尽了端午的韵致。

粽子在端午节也是馈赠佳品。清代河北一些地区,端午男女姻家互馈粽子,称为“追节”;湖南一些地区,互馈粽子,又称为“探节”。我们小时候,家里包好的粽子就不单是自己家人吃,精致好吃的主要是送给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别人自然也会回赠。这种礼数,让端午有了朴素的笑容,脱掉了忧伤的外衣。

当然最初的粽子,可能起源于史前时代的原始烹饪方式,用草叶包裹食料烹烤至热,或可称之为“苞苴”之法。现代有些土著民族仍有以蕉叶裹食进行烧烤烹煮的例子。我们并不能确定粽子的出现与屈原有关,也不能相信屈原生前享用过这美食。用植物叶片包裹食物后用火蒸熟,这办法多半是前陶器时代的发明。虽然如此,粽子却随着岁月的积淀,在美味中演绎出悲情来,而且我们也愿意让这动情的故事继续传递下去。

龙舟竞渡将端午化作一个狂欢的节日。对五月五竞渡的起源,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有三种不同说法,一说“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又据《曹娥碑》说与伍子胥有关,或引《越地传》说与越王勾践操武有关。这说明至迟在南朝之时,长江中游地域已将它标示出屈原的符号。唐人白居易、刘禹锡及李群玉,都在以“竞渡”为题的诗作中提到屈原。白居易则在诗中明确提到竞渡与屈原相关:“竞渡相传为汨罗,不能止遏意无他。自经放逐来憔悴,能校灵均死几多。”

1976 年浙江鄞县石秃山出土一件东周时期的青铜钺,上面铸有竞渡图案,应当表现的是军竞操武。在云南晋宁石寨山汉墓出土的铜鼓上,也有舟船竞渡图像,船体长狭,首尾起翘,桨手奋力划桨,船头有首领指挥。其他地点也发现带有这类竞渡图像的汉代文物,可以肯定南人竞渡在汉代已是风尚,这一定是汉以前传下的更古老的风尚。

将粽子和龙舟竞渡连在一起,形成与祭奠屈原相关的风俗,可能是在晋代以后。南朝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提到一种五花丝粽,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怜之,至此日便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又说“今世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色丝,皆汨罗遗风也。”与《荆楚岁时记》对读,可知南朝时端午食粽与龙舟竞渡,都与屈原关联在一起了,端午因屈原而忧伤,也因屈原而狂欢,先是在民间形成风俗,再加之朝中倡导,遂成传统,获得越来越广地域的认同。

到了明代,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梳理了屈原和龙舟的故事,述及屈原所受种种排斥与迫害,屈原不忍见宗室国体之绝灭,“忽一日,晨起,抱石自投汨罗江而死,其日为五月五日。里人闻原自溺,争棹小舟出江拯救,已无及矣。里人乃为角黍,投于江中以祭之。系以彩线,恐为蛟龙所攫食也”。又说“龙舟竞渡之戏,亦因拯救屈原而起,至今自楚至吴,相沿成俗”。冯梦龙整理的这个故事,无疑是对粽子与竞渡这两个端午标签的进一步强化。

粽子,饺子,汤圆,月饼,当美食打上情感标签,它们就又多了一种特别的味道。观灯,竞渡,踏青,登高,当人们置身外面的世界,就会深切感受到自然怀抱的温情。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宽阔的包容性和坚韧的生命力,在年复一年的云淡风轻间完成了与自然的对话,实现了文化的延续。

老陶成局--黄志强的个人空间 老陶成局 发布于2016-06-09 15:01:52
“粽”有一种报国情怀在节日升华
2016年06月09日 来源:光明网 作者:司马童

北京丰台,2016“花开丰台”端午文化游园会将于6月9日至11日在园博园盛装开办;山东济南,市属公园景区围绕赛龙舟、包粽子、送艾草等端午民俗,推出16项参与性强、乐趣多的主题文化游园活动;江苏苏州,6月8日晚揭幕的第十二届苏州端午民俗文化节上,将上演一场“端午道情”为主题的开幕式音诗画实景表演,用园林、歌舞、诗歌等形式呈现一幅穿越端午的“姑苏繁华图”。(6月6日《城市商报》、《济南时报》等)

远眺千年古塔,近看龙舟竞渡,耳闻诗词歌赋,坐在苏式园林里看端午民俗,犹如一幅悠远漫长的画卷慢慢打开,惊艳双眸,这样的感觉自然称得上赏心又悦目。而浏览近期媒体报道,各地不断推出的有关端午主题的文化活动,可谓匠心各具、异彩纷呈。端午节绕不开“包粽子”、“煮粽子”和“吃粽子”,我则想到,每当此时此刻,身为炎黄子孙,“粽”有一种报国情怀在节日里持续蒸腾和升华。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中华民族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且与春节、中秋节一起,历来被视作源远流长的三个重要节日。其间,关于爱国诗人屈原的抱石自投汨罗江,又为华人纪念这个传统节日增添了新的元素与内涵。因而,无论斗转星移、时移世易,通过端午节的这一民俗为载体,突出传承我们的报国情怀,已然成为端午文化的精髓之一。

“粽”有一种报国情怀在节日升华。端午节的本意是祝愿人们幸福安康,但美好的生活不是凭空而来。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唯有励精图治、超越平凡,方能屹立群雄、强盛崛起。就每个公民来说,既要潜心修炼、提高自身,更应甘于奉献、矢志报国。当前眼下,我国的综合国力、世界声望在与日俱增,但越是这种时候,也越需上下一心、咬紧牙关,从而和衷共济、跃马闯关。

“粽”有一种报国情怀在节日升华。中华民族向来不畏险阻、勇于拼搏,海内海外、龙的传人,无时不刻都愿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共同描绘出人民富裕、祖国繁荣、民族兴盛的壮丽画卷。端午节所包含的报国思想和精神,理应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披荆斩棘、殊途同归,一步步冲向傲立世界民族之林的辉煌志向与宏伟目标。

“粽”有一种报国情怀在节日升华。育传统美德,扬爱国之心,今日的纪念端午佳节,自然可以少一些报国无门的唉叹与悲鸣,但却永远不能忘却贫弱则会受辱、落后就要挨打的发展定律。所以,我们的各种端午主题活动,之所以要搞得形式多样、其乐融融,并非是小富即安、小得即满,而是要用一处处鲜活生动的盛世图景,进一步饱含和传承家国情怀,以昂扬斗志催化无穷干劲,创出更新更强的美好事业和璀璨前程来!(司马童)

我来说两句

(可选)

日历

« 2024-03-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125290
  • 日志数: 338
  • 建立时间: 2013-01-21
  • 更新时间: 2020-06-18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