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响一串紫风铃,开启一扇心灵之窗,在尘事纷扰的红尘之中,品尝喜怒哀乐,走过这段无怨无悔的青春岁月!

[美国]克利福德·格尔茨 :《文化的解释》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11-24 17:23:12

  • 文件版本: V1.0
  • 开发商: 本站原创
  • 文件来源: 本地
  • 界面语言: 简体中文
  • 授权方式: 免费
  • 运行平台: Win9X/Win2000/WinXP

文化解释  

                 作  者:[美国]克利福德·格尔茨

                 译  者:韩莉  

                 定  价:¥24.5  VIP会员价:¥19.6

                 图书代码:rw00001 发行代码:F00110

                 ISBN7-80657-032-2/I·029  

                 版  次:199911月第1199911月第1次印刷  

                 上架日期:2002.3.15  

                 附  注: 铁路整件:32  

                 图书类型:平装本  装  帧:大32  

                 简介:

                     格尔茨这本开拓性的著作,美国社会学协会1974年索罗金奖获奖作品,有助于为整个一代人类学家界定其领域的终极目的。

                                                           ——《出版家周刊》

 

 

总算不负几年来的苦心——该为这套书写篇短序了。

此项翻译工程的缘起,先要追溯到自己内心的某些变化。虽说越来越惯于乡间的生活,每天只打一两通电话,但这种离群索居并不意味着我已修炼到了出家遁世的地步。毋宁说,坚守沉默少语的状态,倒是为了咬定问题不放,而且在当下的世道中,若还有哪路学说能引我出神,就不能只是玄妙得叫人着魔,还要有助于思入所属的社群。如此嘈嘈切切鼓荡难平的心气,或不免受了世事的恶刺激,不过也恰是这道底线,帮我部分摆脱了中西“精神分裂症”——至少我可以倚仗着中国文化的本根,去参验外缘的社会学说了,既然儒学作为一种本真的心向,正是要从对现世生活的终极肯定出发,把人间问题当成全部灵感的源头。

不宁唯是,这种从人文思入社会的诉求,还同国际学界的发展不期相合。擅长把捉非确定性问题的哲学,看来有点走出自我囿闭的低潮,而这又跟它把焦点对准了社会不无关系。现行通则的加速崩解和相互证伪,使得就算今后仍有普适的基准可言,也要有待于更加透辟的思力,正是在文明的此一根基处,批判的事业又有了用武之地。由此就决定了,尽管同在关注世俗的事务与规则,但跟既定框架内的策论不同,真正体现出人文关怀的社会学说,决不会是医头医脚式的小修小补,而必须以激进亢奋的姿态,去怀疑、颠覆和重估全部的价值预设。有意思的是,也许再没有哪个时代,会有这么多书生想要焕发制度智慧,这既凸显了文明的深层危机,又表达了超越的不竭潜力。

于是自然就想到翻译——把这些制度智慧引进汉语世界来。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此类翻译向称严肃的学业,无论编者、译者还是读者,都会因其理论色彩和语言风格而备尝艰涩,但该工程却决非寻常意义上的“纯学术”。此中辩谈的话题和学理,将会贴近我们的伦常日用,渗入我们的表象世界,改铸我们的公民文化,根本不容任何学院人垄断。同样,尽管这些选题大多分量厚重,且多为国外学府指定的必读书,也不必将其标榜为“新经典”。此类方生方成的思想实验,仍要应付尖刻的批判围攻,保持着知识创化时的紧张度,尚没有资格被当成享受保护的“老残遗产”。所以说白了:除非来此对话者早已功力尽失,这里就只有激活思想的马刺。

主持此类工程之烦难,足以让任何聪明人望而却步,大约也惟有愚钝如我者,才会在十年苦熬之余再作冯妇。然则晨钟暮鼓黄卷青灯中,毕竟尚有历代的高僧暗中相伴,他们和我声应气求,不甘心被宿命贬低为人类的亚种,遂把迻译工作当成了日常功课,要以艰难的咀嚼咬穿文化的篱笆。师法着这些先烈,当初酝酿这套丛书时,我曾在哈佛费正清中心放胆讲道:“在作者、编者和读者间初步形成的这种‘良性循环’景象,作为整个社会多元分化进程的缩影,偏巧正跟我们的国运连在一起,如果我们至少眼下尚无理由否认,今后中国历史的主要变因之一,仍然在于大陆知识阶层的一念之中,那么我们就总还有权想像,在孔老夫子的故乡,中华民族其实就靠这么写着读着,而默默修持着自己的心念,而默默挑战着自身的极限!”惟愿认同此道者日众,则华夏一族虽历经劫难,终不致因我辈而沦为文化小国。

(1999年6月于京郊溪翁庄)

 

克利福德·格尔茨(1926—),美国文化人类学家、修辞家、符号人类学和释义人类学倡导者,普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其符号人类学认为,文化是“使用各种符号来表达的一套世代相传的概念,人们凭借这些符号可以交流、延续并发展他们有关生活的知识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因而也是可以解释的文本,而人类学家的任务就是对每一种文化的各种指导性符号进行解释以达到能被理解的目的。格尔茨的文章侧重修辞,富有特色,常以比喻例证以阐其说,很少出之以平铺直叙。作为一位雄辩的理论家,格尔茨以其《文化的解释》、《爪哇的宗教》、《地方性知识》等著述影响了人类学界内外的众多学者,被誉为二十世纪一位“具原创力和刺激力的文化人类学家,也是致力于复兴文化象征体系研究的知识运动的前沿人物”。

 

 

当一位人类学家在殷切的出版商的催促下,着手收集他的某些论文,以便对他自离开研究生院后十五年中的工作作一个回顾性的展示时,面临着两个困难的抉择:收集哪些论文以及如何以诚实的态度来对待收集进来的论文。我们所有这些为社会科学杂志写文章的人都有一本自己想像中的非书之书(nonbook),而越来越多的人也正在把它们出版出来。我们所有的人都设想过去自己写的东西现在会写得更好,而且准备好了要自己修改而决不让编辑改动。想要从自己的行文中发现精巧的构思可能会同想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所发现一样让人失望;事后(postfacto)编一个进去——“这就是我过去想要说的意思”——是一种强烈的诱惑。

面对第一个抉择,我决定只收入那些与文化概念有直接而明显关系的论文。事实上,这些论文的大多数不是理论探求而是经验研究,因为当我离社会生活的直接体验太远时,我就会感到不舒服。但是所有的论文基本上都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实例,来提出一个独特的——别人也许会认为是奇怪的观点来阐明什么是文化,它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以及应该如何恰当地研究它。虽然重新定义文化是我作为人类学家最持久的兴趣,但是我也在经济发展、社会组织、比较史学和文化生态学领域里做了一些拓展——为了避免离题太远,本书就没有反映这些关注。因而,我希望,这一组论文看起来就像是一篇通过一系列具体分析而得来的论文,不要仅仅是一种“尔后我写道……”这样的对有些漂泊的职业生涯的回顾。这本书要进行论证。

第二个抉择不大容易处理。一般来说,我对发表过的文章采取一种stare

decisis(维持原样)的态度,即使仅仅是因为如果这些论文需要很大的修改,那就完全不应该重印它们,而应代之以能纠正错误的全新论文,也应这么做。况且,把改变了的观点写进早先的著作中来纠正自己的错误判断,在我看来不太光明磊落。这样做会模糊了选编自己的论文时首先想揭示的思想发展进程。

不过,即便如此,虽然争论的实质不受严重影响,但要是对原文一字不改,传达的就是过时的信息或因与现在已淡化的一系列事件联系过于紧密而削弱了现在还有效的讨论,在这种情况下,似乎还是有正当理由,回过头去做一些校订。

在后面选收的论文中,有两处与我上面的考虑有关,因而我就对原来写的东西做了些修改。第一处是第二编中的两篇关于文化与生物进化的论文,原文给出的化石年代已被确切地替代了。这些年代,一般说是向前推了,这一变化基本上未触动我的核心论证,我认为引入比较新的测算没有坏处。在考古学已经发现四百万或五百万年前的化石后,再说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ines)可以追溯至一百万年前就没有多少意思了。第二处与第四编第十章《整合式革命》有关,自这篇论文在本世纪六十年代写作以来,新国家历史的潮流——如果它应该这么称呼的话——已使其中的一些内容读起来很古怪。既然纳赛尔已经去世,巴基斯坦已经分裂,尼日利亚已经非封建化,共产党已从印度尼西亚的政治舞台上消失,如果写得仿佛这些事件没有发生过似的,会给讨论带来不真实的感觉,而且即使现在不是尼赫鲁而是尼赫鲁的女儿在领导印度,马来亚共和国已经扩大为马来西亚联邦,这个讨论我认为还有意义的。因此我在这篇论文中做了两类修改。第一,我变换了时态,引入了从句,添加了一两处脚注等等,从而在使论文的正文读起来不太像过去的十年没有出现过一样。但是我没有为了增强论证而改变任何实质性的东西。第二,我给每一个历史实例都增加了一段内容,概括自这篇论文写作以来与之有关的发展——而且清楚地与实例正文分开,以此来明确指出,假如有任何事件发生,它的发展显示出在这篇论文中以早先的事件为根据的讨论仍然与剔除过时事件(RipVanWinkle)的影响有关。除了一些印刷和语法上的小更正(以及为索引风格一致所做的修改),本书的其他内容基本上没变。

不过,我增加了新的一章,即第一章,尽可能概括地表明我现在采取的立场。因为各章讨论的观点跨越十五个年头,在引论性的第一章中讨论某些事情的方式的确与出现在重印的某些其他章中的方式有些不同。我早先的一些关注——比如功能主义——现在在我的思想里已不太突出;而一些后来的关注——比如符号学——现在更突出了。但在我看来,这些论文中的思想走向是相对连贯的——它们的排列是按逻辑顺序而非年月顺序,而第一章代表的是一种努力,要更清楚、更系统地说明这一思想走向是什么:总之,努力说出我一直在说的东西。

我删掉了论文中原有的所有致谢,那些帮助过我的人知道他们帮助过我,并且也知道给我的帮助有多么大。我只能希望他们至今还知道我也知道这些帮助。而我不再忙乱地提及他们,代之以对三个出色的学术机构的真诚的感谢:哈佛大学社会关系系,我在那里受过训练;芝加哥大学人类学系,我在那里教了十年书;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我现在在那里工作。在美国大学系统被抨击为不合潮流或日益恶化的时刻,我只能说,它

一直是一份拯救我的礼物。

(克利福德·格尔茨一九七三年于普林斯顿)

 

  谢《文化概念对人的概念的影响》,原载J.普拉特编《人的本质的新观点》(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66),第93—118页。重印得到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及一九九六年版版权所有者芝加哥大学允许。

《文化的成长与心智的进化》。重印得到麦克米兰出版公司允许,印自J.舍尔编《心智的理论》,第713—740页。一九六二年版版权属麦克米兰公司分公司格伦科自由出版公司所有。

《作为文化体系的宗教》,载M.邦顿编《人类学对宗教的研究》,(伦敦:塔维斯托克出版公司,1966),第1—46页。重印得到允许。

《精神气质,世界观及对宗教象征的分析》。一九五七版版权属安提奥克评论公司所有。首次发表于《人类学评论》第17卷第4期;重印得到编者允许。

仪式的变化与社会的变迁:一个爪哇的实例》,载《美国人类学家》第61卷(1959),第991—1012页。重印得到允许。

《现代巴厘人中的“内部转换”》,载J.巴斯丁与R.罗尔文克编《提交给理查德·温斯特德爵士的马来亚与印度尼西亚研究》,(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64),第282—302页。重印得到英格兰牛津克拉兰登出版社允许。

《作为文化体系的意识形态》。重印得到麦克米兰出版公司允许,印自D.阿普特编《意识形态与不满》,第47—56页。一九六四年版版权属麦克米兰公司分公司格伦科自由出版公司所有。

《革命之后:新兴国家中民族主义的命运》。印自伯纳德·巴伯与阿列克斯·英克尔编《稳定与社会变迁》,第357—376页。一九七一年版版权属利特尔—布朗出版公司。重印得到允许。

《整合式革命:新兴国家中的原生情感与公民政治》。重印得到麦克米兰出版公司允许,印自克利福德·格尔茨编《古老社会与新兴国家》,第105—157页。一九六三年版版权属麦克米兰公司分公司格伦科自由出版公司所有。

《意义的政治》,重印自克莱尔·霍尔特在本尼迪克特·R.O'G.安德森及詹姆斯·西格尔协助下编的《印度尼西亚的文化与政治》。一九七二年版版权属康奈尔大学出版社。使用得到康奈尔大学出版社允许。

《政治的过去,政治的现在:关于运用人类学研究新兴国家的札记》。得到允许重印自《欧洲社会学杂志》,第8卷(1967),第1—14页。《智慧的野蛮人:评克劳德·莱维—斯特劳斯的著作》,载《文汇》,第28卷第4期(1967年4月)。《巴厘的人、时间和行为》。耶鲁东南亚项目,系列文化报告,第14卷(1966)。重印得到允许。《深层游戏:关于巴厘岛斗鸡的记述》,载《代达罗斯》第101期(1972),第1—37页。重印得到允许。

诗重印自《回忆W.B.叶芝》,载W.H.奥登《一九二七—一九五七年短诗选》。一九四○年版及一九六六年再版版权属W.H.奥登所有。得到兰登书屋及费伯—费伯公司允许。引自莱维—斯特劳斯的引文,引自《悲伤的热带》,约翰·拉塞尔译,纽约,一九六四年版。引用得到乔治·波查德文学代理公司及哈钦森出版集团公司允许。

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著的<文化的解释>,20世纪文化研究的创造性的观察,是复杂性方法论"迈向文化的解释理论",是当代文化理论研究的总结.它全面梳理围绕文化的研究领域,对文化的概念、文化与宗教以及文化与意识形态等的关系进行了详实的研究,运用贴近大众生活的通俗化描写方式把文化当作"文本"解读,倡导文化研究者用恰当的、富有激情的研究心态去关心人的问题,探讨生与死的意义,处理社会秩序中涵盖的文化复杂性意义.
关键词:文化;视角;方法

 

泰勒、弗雷泽、摩尔根、马林诺夫斯基、列维斯特劳斯,一大串勾勒了人类学浮浮沉沉的名字后面不会少了格尔兹,《原始文化》、《金枝》、《古代社会》、《文化的科学理论》、《野性的思维》一系列反映人类学路程的著作后面不会丢了那本《文化的解释》。
    
当列维斯特劳斯一统江湖的神话幻灭后,一系列人类学本体的质疑纷纷出现,人类学落入了黑暗时期,而一批人类学家努力回应着挑战。格尔兹便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格尔兹,1926年生于美国旧金山,曾于俄亥俄州的安帝奥克学院学习文学及哲学,1956年入学哈佛社会关系学系,在那里接触了帕森斯及他的思想,后来长时间于印尼从事田野调查,70年代集成一部《文化的解释》。

    
当我的面前摆着这几百页的书,我翻开它,自这刻起我与它、我与它的作者成了读与被读的关系,似乎与人类学中那贯穿学科史的与他者的关系相类似。如何他者苦恼着一代代的人类学家,如何读书也使我苦闷。我只能静静地体味它的滋味,不断贴近作者的灵魂,从其文本自身把握,尽可能还原作者的言说,但认定可以重现作者的意思,或认为自己所说即是作者所说来独占解释权是危险的。这篇文字仍然是我的所说,我的解释,即便我不断去贴近,贴近。我想这和格尔兹的解释方法类似,也算他的想法的另一种践行。

    
《文化的解释》,收入那些与文化概念有直接而明显关系的论文,大多非理论探求,而是格尔兹于巴厘岛和爪哇的经验研究,而第一章深描说迈向文化的解释理论例外,概括的表明格尔兹当时采取的立场。因此立足第一章作为突破,解读格尔兹的解释人类学核心。而文化(culture)、解释(interpretation)、深描(thick description)三者和三者间的关系告诉我们在其中行走的路径。

    
文化这个词向来大家见仁见智,定义一词千面,最著名的应算泰勒于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的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格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格尔兹显然不满此类琐碎地描述内容的努力。他试图给出一个符号学的概念:文化要看成是一个总观行为的控制机制——计划、处方、规则、指令,在格尔兹那里它不存在某个人的头脑中,也非物质,它超越了唯物和唯心的争吵,尽管这样说有些含混和无力。

    
格尔兹给予文化许多的目光是由于他对人类学的思考决定的:整个人类学便是围绕这一中心概念而兴起的。而且格尔兹承继了狄尔泰、韦伯的理解,在文化定义中凸出它的解释性,认为整个对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寻求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解释的科学。

     “
理解作为一种知识形式的人类学分析是什么,就必须理解什么是民族志:深描为格尔兹借用吉尔伯特·赖尔的概念,它并非程序或技术,而是一种理性努力,它作为方法论界说了格尔兹的解释人类学,或理解什么是从事格尔兹的解释人类学。深描强调勾勒行为点滴、文化细部,是描写的特定化、情境化、具体化,当一个人在说话,只注意此人的说话状态不过是浅描,表情、语调、音量等等也在深描的兴趣之中。格尔兹在文化概念之上预设行为的背景(context)及文化的公共意义,而深描是立足于其上理解异文化。深描本身便是一种解释,它不是目的。

    
对于异文化,从来有主位(emic)和客位(etic)两方法。Etic是一种外部观察,所谓的客观的”“科学的。而emic承载内部的世界观,是内部的描写,马林诺夫斯基、弗思尤其如此,强调让当地人说话。无疑格尔兹倾向emic方法,他的想法凝聚于我们对其他民族的符号系统的构建必须以行为者为取向此句话中,但是他认为民族志描述不是当地人的,人类学的描述就是人类学的:人类学著述本身即是解释,而且是第二和第三等级的解释,是虚构的产物,即便是记录下来的,格尔兹既不成为一个本地人,也不想模仿本地人。格尔兹越过了认识层面主、客位的界限,要求以全新的视角观察和阐释文化现象,既进入角色又有清醒的异己意识,既不是本族人又不是外来人,去进行一种非功利的(to be value free)探索和评价,将内部的视角消解为人类学家视角。

    
此方法标示着民族志成为学者的建构,好象威胁了人类学知识的客观地位,但格尔兹认为这种威胁是虚假的,他并不过于在意客观性”“科学性,民族志在于解释,则民族志应力求解释使读者与陌生的人们建立起联系的科学的想象,这是道行深厚的民族志的旨趣所在。但另一方面,解释是不确定的行为,依赖于人类学家的主观,容易陷入文化分析与实际生活和逻辑相分离的陷阱,从而深描凸现出来——关注行为意义。格尔兹在此以意识到过度解释的危险,因此设立深描作为解释的基础。理论始终保持与其基础的紧密联系,而不是像在科学中那样,趋于全力以赴地想象地抽象不能摆脱深描所呈现的直接性,它以内在逻辑形成自身的能力因此受到限制。格尔兹认识到文化分析本质上是不完全的,并且更糟糕的是,它越深入,就越是不完全格尔兹拒绝理论独霸,理论需要不断撞击,在讨论中发展。

     “
人类学,或至少解释的人类学,是这样一门科学:其进步不以达于一致为标志,而是以辩论的巧妙为标志,在此,格尔兹将解释变成艺术性的活动。

分享到:

TAG: 美国 文化 解释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3-28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168442
  • 日志数: 73
  • 图片数: 20
  • 影音数: 7
  • 文件数: 13
  • 书签数: 9
  • 建立时间: 2008-09-17
  • 更新时间: 2012-09-20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