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北京口头民俗---民间传说的保护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2-03-29 20:51:5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绚丽多姿、异彩纷呈,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脉的重要象征,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深植根于民间,世代传承于人民的生产生活之中,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和积淀于人们心中的文化印记紧密相连,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薪火相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挖掘和充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刻内涵和重要价值,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北京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历史文化遗存十分丰厚,口头民俗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等,这些民俗历史文化遗产都是我市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先人们留给我们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是民众口传心授、世代相传、集体创作、集体享用的语言口头艺术,其中传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是一个传说大国,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史事传说、人物传说、风物传说、事物起源传说,应有尽有,各有体系,既有历史和文化价值,又有认识价值。目前我市前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中共有17项是民间文学(第一批名录无民间文学),17项中传说为16项,其中两批共5项申报审批或推荐为国家级民间文学遗产名录。刘锡诚先生在谈到北京民间文学保护问题时指出:“处在飞速发展的国际大都市环境下的北京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迅速地变异之中,以口头形式被创作和传播的民间文学逐渐被边缘化,甚而至于进入了衰微的境遇。”“要刻不容缓地把“非遗”的保护力度,向相对薄弱的民间文学领域加以倾斜,以保持北京文化的多样性、可持续发展和文化的均衡发展。”现将专家保护建议做了一点整理:
1、加强宣传教育。由于当代电视、多媒体、电脑、手机等信息手段的普及,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信息资源的多元化,使青年人对传统的民间文学失去了以往的那种兴趣。时代所带来的这一切变化,给传统的民间文学的传播和传承造成了空前的冲击。因此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包括报纸、电视和互联网:开辟专栏、专题对非遗项目、传承人和传承基地进行介绍;目前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北京卷》由于篇幅较大,不宜于读者购买流通,可以选择优秀选本出版。互联网民间传说资源库现在已有,可以不断充实和方便下载,有利于在更大的范围内为读者所知晓和为世人所流传。
    在北京市内的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等文化机构和公共场所定期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
2、在政府主导模式下,应该考虑如何调动公众对于保护的参与热情,吸纳有实力的社会组织一起参与保护工作,广泛吸纳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形成合力。
3、政府应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同时,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
4、重视专家指导和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必须依靠有专业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的指导,并培养人才队伍。举办专家论坛或报告、讲座,培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骨干,加强我市的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区、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网络。引进人才,充实保护工作从业人员队伍。
5、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资源
非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在有效保护非北京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发展文化产业。把文化和经济沟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经济效益。
6、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建议北京各大学利用“文化遗产日”、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演、论坛、讲座、民间传说故事会等宣传展示活动,集中、全面、深入地报道宣传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学校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纳入相关课程,因地制宜开展教育活动,建议凡是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都应当开设民间文学选修课。精选北京民间传说编成北京乡土教材,图文并茂,成为中小学生的教学参考书。
7、对于民间文学的具体保护,希望能实现刘锡诚先生提出的保护目标:“所有进入(民间文学)国家名录的传说项目的责任保护单位, 都能编辑一套尽量完整的、能够体现21世纪我国收集与保护传说情况和理论学术水平的丛书”并至少要包括导言、21世纪初对该项目所作的调查报告、传承者口述的文本记录稿、图像、索引等,成为民间传说( 民间文学)从口头形式向第二生命转变的起点。[3]此外,我认为项目起源、历史演变、传承脉络、文化内涵等也应一同记录下来。
8、传承人的保护是最为重要的,应当动态保护。民间文学的保护应与民俗学保护共同进行。传说类的保护首先要借助持续性采风,才能体现这个时代不断变化的特征。还应该重视建立故事讲述的传承环境,比如民间故事沙龙、民间故事网站,故事爱好者都可以在那里交流。要培养青少年爱讲民间故事的兴趣,可让故事传承人到学校去讲故事,让下一代从小爱故事,长大变传人。这样,民间文化长河才会真正地奔腾不息。

 


 


TAG: 爱国主义 历史发展 民族团结 中华民族 中华文化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我的栏目

日历

« 2024-04-18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2179
  • 日志数: 2
  • 建立时间: 2012-03-29
  • 更新时间: 2012-04-06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