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布素——振翅高翔的雄鹰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7-12 14:41:44 / 个人分类:萨满文化

萨布素——振翅高翔雄鹰

郑向东

满族说部《萨大人传》系由富育光讲述,于敏记录整理

读罢由富育光先生讲述、爱珲满族富察氏家族传袭三百余年的著名“传统说部《萨大人传》,掩卷长思,心中久久难以平静。这部“乌勒本”以其绘声绘色的讲述,给读者以荡气回肠的深深感动,一位可亲可敬的民族英雄活灵活现地巍立眼前。那是多么值得骄傲、值得自豪的伟大英雄啊!那样聪敏睿智,那样英勇无敌的盖世武功,那样关心各族百姓的疾苦,那样体恤下情,常年奔走在东北边疆的千里江山,那样熟悉北疆的山山水水,他理所当然地受到北疆人民世世代代的爱戴和歌颂。

从穷苦的满族放牛娃到浴血镇守北疆,率领边疆各族人民英勇抗击沙俄入侵的封疆大吏,一代名将,萨布素将军创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生辉煌。他的故事充满着传奇色彩,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本书内容丰富、情节生动、篇幅浩翰,既融合了汉族及东北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特点,又具有鲜明的满族民间文学的艺术色彩。

《萨大人传》是一部270余年来流传在黑龙江省爱辉一带满族民间的脍炙人口的口碑说部。在北方,传讲《萨大人传》已成为一种古风,讲唱之佳者受到人们的尊敬。尤其在富察哈拉家族以及关姓、吴姓、杨姓、张姓等氏族中,更以能讲《萨大人传》为荣。

《萨大人传》这部宝卷,因为讲的是满洲镶黄旗人、富察氏家族的黑龙江省首任将军萨布素一生的传说故事,所以被族人称之为富察氏家书或富氏子弟书。内容的来源,既有萨布素本姓家族的子弟,怀着对老将军的赞佩、思念与缅怀之情回忆的往事,也有萨布素将军为了启迪族人,现身说法讲述的家事和亲身经历。由于讲唱人多是亲眼目睹或身体力行者,故而讲得愈加生动、细腻、感人,不但对《清史稿》中《萨布素传》的内容是一种补充和拓展,而且消除了很多关于萨布素的疑团。流播的时间越久,故事越多、越丰富。

抗击入侵者的英雄赞歌

萨布素少年德劭,弓马娴优,录宁古塔驻防八旗正丁马甲,后来由笔帖式递升为领催、骁骑校、佐领、协领、副都统,萨布素以出类拔萃的才干被康熙帝钦点擢升为第一任黑龙江将军。他与彭春等将领共同指挥了雅克萨之战,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为抵御外来侵略、维护边疆领土完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说书人所讲唱的萨布素的一桩桩、一件件的英雄壮举,令人敬佩,令人感慨!你看他第一次挑大梁去解救郑亲王庄园里的索伦部的奴隶,嗖嗖嗖,用轻功爬上树,观察完庄园里的动静,看见过来的巡逻人,突然来了个单人骑马术,卡住巡逻人的后脖颈,再用左右两手点他的双肋穴,巡逻人只剩下张着大嘴喘气的份了。之后像拎小鸡似的将那人用力一悠,便悠到树林子里了。……多么高超的功夫,多么敏捷的身手!几个毛猴子没打过仗,这是他们的第一仗,而且是个硬仗,担子很重啊!不单单是去找乌力的小外孙,而是通过小拜儿解开民族间的疙瘩和积怨,萨布素不负众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立了大功,为清军北抚铺平了道路。

萨布素与古兰深入秦楷的老巢智救周子正爷爷,更显示了他的足智多谋。

在剿平杜古尔叛乱的斗争中,为获得毒掌铁石追魂弓的制造和破解秘诀,历尽艰辛,百折不挠,一日三拜,九日不眠,破解了叛乱者的毒箭,萨布素率领兵丁像猛虎下山般杀入敌阵,抓住了叛乱的主谋杜古尔和350多人。

萨布素孤身一人到雅库茨克侦察沙俄敌情的故事,更具传奇色彩:他勇敢地制伏惊马,赢得俄罗斯少女的信任,掌握了哈巴罗夫准备率六千俄军侵占黑龙江的重要情报,救回波尔辰的大儿子纳木它,回来的路上干掉四个哥萨克匪徒,受了重伤,光荣完成侦察任务。

奉兵部尚书之命,萨布素与巴海、扎尔太到呼玛尔河口化装侦察沙俄侵略者斯捷潘诺夫的行踪,不但把岛上的情况弄得清清楚楚,还把十几个哥萨克兵弄下了水。后来配合兵部尚书明安达礼打击沙俄侵略者斯捷潘诺夫,由萨布素作向导,他聪明果敢,谙熟地理,被视为大军的主要谋士,深得重用。萨布素提出应乘夜突袭,两岸夹击,然后岸上追赶匪徒的建议,得到采纳,痛击了沙俄侵略者。

萨布素巧计划,扫荡黑龙江中下游罗刹据点,穿过古树参天的森林,拔掉据点,俘敌47名,大获全胜。

康熙皇帝决定设立黑龙江将军、选拔第一任将军时,力主萨布素担此重任,认为萨布素“为人甚优,与将军职任相宜”,又是从下层提拔起来的将领。不仅“年力强壮,文武兼通”,而且谙熟边疆诸情,长期御敌于罗刹,积累了丰富的对敌作战实际经验,此人极少一般将领的那种骄娇二气,能与官兵同甘共苦,与部下关系亦很融洽,堪承起将军之重任。就这样,由康熙皇帝直接提出任命萨布素为首任黑龙江将军。这一建制,对抗击沙俄的侵略及开发建设边疆具有深远意义。自任黑龙江将军后,萨布素夙夜匪懈,废寝忘食地奔忙于爱辉、额苏里以及北疆各部族之间,按照皇上的旨意,加固城池,巩固基地,疏浚交通,运贮粮秣,迁移家口,分兵屯田,加强备战。

康熙二十四年四月,举世瞩目的雅克萨之战打响,彭春、萨布素带领清军3000携战舰、火炮和刀矛、盾牌等兵器百里奔袭,分水陆两路向雅克萨开进。先礼后兵,要求他们撤离中国领土。俄军依仗城防坚固,又有先进的武器,加以拒绝。清军用红衣大炮猛轰城北,藤牌兵一手持牌,一手持刀,奋力向城内冲杀。世居这里的达斡尔人、索伦人、鄂伦春人,怀着积压几十年的复仇怒火,弓箭如雨点儿般射向顽敌。经过几天的激战,罗刹不得不乞降,俄军六百余人回俄。一个月后,俄军卷土重来。七月二十四日,清军2000多人进抵雅克萨城下,将城围困起来,勒令沙俄侵略军投降。托尔布津不理。八月,清军开始攻城,托尔布津中弹身亡,改由杯敦代行指挥,继续顽抗。清军在雅克萨城的南、北、东三面掘壕围困,在城西河上派战舰巡逻,切断守敌外援。侵略军被围困近年,战死病死很多,826名侵略军,最后只剩66人。雅克萨城旦夕可下,沙皇急忙向清请求撤围,遣使议定边界。清答应所请,准许侵略军残部撤往尼布楚。雅克萨反击战结束后,双方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二十四日缔结了《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以外兴安岭至海,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为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均为清朝领土。

雅克萨之战清军之所以取胜,首先是由于战争是正义的,得到了军民特别是边疆地区各族人民的热烈拥护和积极支持。其次是清军从长期的斗争中逐步认识和掌握了边界斗争的特点,采取了有效措施,作了较充分的准备。第三是实行了军政兼施的指导方针,在以武力为后盾的基础上,先对侵略者严辞警告,警告无效后,才发兵反击。反击时采取先扫外围,然后水陆并进,三面包围,一面堵截,断其外援的战法,迫使侵略军困守孤城并攻克之。

此战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在辽阔的东北边界为保卫边防而进行的长期反复斗争的一次胜利,它挫败了沙俄跨越外兴安岭侵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企图,遏制了几十年来沙俄的侵略,使清东北边境在以后一个半世纪里基本上得到安宁,谱写了一曲反侵略斗争的凯歌。

萨布素的成长对当今孩子的启示

萨布素从一个马甲成长为叱咤疆场的将军,有着多方面的因素,一是良好的家庭教育,二是社会环境的磨砺熏陶,更重要的是个人自觉地刻苦磨练。他的磨练经历,对当今青少年的成长,有许多有益的启示,那就是要从小练体魄、练意志、练功夫、养成良好的习惯。

书中说道:“萨布素的少年时期,适逢大清开国之初,人心向上。做父母的没有一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受到锻炼,有健壮的体魄,有熟练的骑术和高超的武艺,以待效命朝廷,干一番光宗耀祖的事业。谁家的老人都望子成龙,孩子们也想走这条路,特别是武将之家,代代如此。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孩子的成长以及品德、能耐的形成,环境当然有一定的影响,然而最重要的是离不开长辈的教诲。小树经打枝,才能长直长壮;老鹰教小鹰,小鹰才能展翅高飞;母鹿带小鹿,小鹿才能机灵善跑。孩子要成人,当受‘鲤庭之训’。”虎将的虎气不是一说就有了,需要大人手把手地教,孩子还得肯于吃苦方能练出来,而且必须从小做起。奶奶东海额莫常常心疼孩子,孩子那么小,才三四岁便把身子一揻,疼得哇哇直哭,可一见到爷爷哈勒苏,吓得马上憋回去了,话也不敢说了,东海额莫总是含着眼泪看着孩子。哈勒苏的五个儿子,正是在他的耳提面命严教下,练出了“尚武精神”。

萨布素在世时,常津津乐道地向部下、亲朋、儿女们讲述从小练童子功时的苦劲儿、难劲儿及老人们要求的严劲儿。他说:“当时男幼无知不理解,也噘嘴、有怨气,有时甚至还偷懒。在这种时候,额莫总是含着眼泪鼓励我:‘孩子,要苦练哪,只有从小吃苦头儿,长大才能尝甜头儿,为了自己的将来,要咬牙坚持住,可不能偷懒呀!’现在我明白了,之所以能有今天,当了将军,成了马上英雄,得到汗王的奖赏,凭的是什么?凭的就是从小家教严格,让我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要说该感激的,首先应是长辈们循循善诱地培养和教诲。”

就拿马上功夫来说吧,萨布素跟着爷爷哈勒苏老将军和母亲舒穆禄学习马上的骑术,不仅会骑马,还要在马背上练好站功、立功、卧功、滚功、左侧功、右侧功、前侧功、后侧功等,在飞奔的马上,要能同陆地上一样腾挪躲闪,既可进攻,又可防御,所以,萨布素六岁的时候,就会弯弓盘马,掌握了卧马技、立马技、滚马技、过棱、滚边等高深技术,骑术在宁古塔便有点儿名气了。萨布素从小就学习箭法箭术,五六岁开始练绳弓,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弓弦逐渐加粗,六七岁时,常同小伙伴们做射箭的游戏。到十五六岁时,不单单射固定的靶子,而是练射活动的靶子了。为了增强马上箭功夫,萨布素苦练力功,包括练臂力,即左臂的握力,右臂的拉力以及两臂互换的力量;练蹲力,即前腿的蹬力、后腿的蹲力以及前后腿互换和双腿下蹲之力。为了增强臂力、蹲力,好要练双顶柱,即双手分别驮着一根较沉的柱子,柱子上面有横梁。萨布素从七岁起,天天练,时时练,练出了强而有力的臂力和稳如泰山的蹲力。为了把强弓拉圆,还要练吊膀子,平伸、平拉、平推、平握、平提、上顶,外加练轮胳臂和抻功,一练就是三个时辰,两只胳臂红了紫,紫了又红,累得不知哭过多少回,日久天长,终于苦尽甜来,练就了一副铁臂膀。马上功夫,除了马上箭功以外,还要练柔功,又叫软功,包括缩身功、藏身功、隐身功、侧身功、滚功。这些功夫,都要靠小时候的苦练勤练,越练越精,熟能生巧,才能练出神勇的本领。

宁古塔的社会风尚和自然环境陶冶了萨布素,他从小就跟着爷爷出猎,这种打围习武,不仅检验了平时所学的功夫,还能培养吃苦耐劳、机智勇敢的精神,使之精于骑射,勇于搏击。萨布素六岁多一点儿,就随爷爷到过乌苏里江以东的东海窝集一带和黑龙江以北的一些地方,很快就磨练成为一名出色的小猎手了。

萨布素自幼受到肯于助人、爱人、关心人的爷爷哈勒苏、母亲舒穆禄夫人、严父虽哈纳以及波尔辰妈妈这些品德高尚之人的熏陶,从小到大,是在严格的家教下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得到各方人士的喜爱和好评。他为人忠厚,聪颖过人,周围的人有急情危难出现时,都愿意找他出主意,很多棘手之事都能迎刃而解。其中最有趣儿的,莫过于孩提时代的萨布素用狼崽子惩治了欺负波尔辰妈妈的东海人,充分体现出他的有勇有谋。

在萨布素的身边,有许多对自己的成长起过循循善诱的教导和激励作用的长者,其中吴巴海将军、周子正爷爷和喀尔喀穆佐领对他的影响最大。尤其是他们的为国献身,更使他受到震撼。随军北上一年多来,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使他感到突然长大了,最让他难以忘怀的是,亲眼目睹了最敬重的吴巴海巴图鲁爷爷在拯救达斡尔人的关键时期,浑身是火,跃马扬鞭,勇敢地冲进敌营,同敌人进行了拼死的搏杀,最终壮烈牺牲的情景;受人尊崇的像爷爷一样的周子正恩师,平时温和儒雅,然而面对仇敌,却是那样的大义凛然,威武不屈,为了护卫大清国的国民不顾个人安危,慷慨陈词,最后英勇献身;还有最尊敬的喀尔喀穆叔叔,为费雅喀兄弟的安宁,起早贪黑地帮助当地百姓设置滚木擂石,几天几夜不合眼,为费雅喀人的生命财产和安全而殉难。这些为国捐躯的英雄行为,给他留下了终生的印记,透彻肺腑,浸入骨髓,激励斗志,所受到的教育太大、太深刻了,使他变得越来越深沉稳健。

民族团结的浓情厚义

书中有很多生动故事讲述以萨布素为首的爱民将军们为促进北疆各族人民的祥和、团结,付出的巨大心血。从萨布素小时候救助受苦受难的逃人门突呼和哇嘎,从郑亲王的庄园里救回被掳去的小拜儿等四十多号达斡尔孩子、女奴和老少男奴等一系列故事,歌颂了萨布素等人为化解民族隔阂、促进民族团结和睦共同抵御沙俄侵略者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编组“新满洲”、内迁各部族人的过程中,数月风餐露宿,勤勤恳恳为内迁户着想,使他们从渔猎进入了定居的农耕生活,布特哈八旗迅速发展起来,使北疆的军事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充实和加强。为宁古塔建新城,率兵殚精竭虑,艰苦筑城,仅用半年时间就建起一座新城。

为了解救被罗刹袭扰的各族同胞,萨布素同清军将士们闻风而动,百里奔袭,英勇作战,使各部族百姓感激涕零。

受皇命移驻爱辉,一面忙于建房,一面忙于修驿站,天天伐木、和泥、垒墙,日夜兼程地忙碌着,终于在当年入冬前安置好了八旗兵丁和家口的住房。

当时喀尔喀部的人,因长期被噶尔丹欺压袭杀,实在没法儿生活了,只好越过外兴安岭,逃到了南边,。索伦部的一些人便乘机掠抢,掳走了喀尔喀人的子女。萨布素得报后,迅疾率兵前去救援,将喀尔喀人救回卜奎,分给林田,供其游牧、耕种。与此同时,严惩了侵扰喀尔喀的索伦部人,并将他们掠去的子女要回,交还给喀尔喀人。此事一传开,在北方很有影响,说朝廷派来了一个为各部落做主的大清官。当时蒙古牧民常遭罗刹侵害,子女、财产经常被抢掠。萨布素只要闻讯,立即率领士卒直捣罗刹的据点,救回被抢的蒙古子女。各部落都认为萨大人是靠山,是救星,受到各民族的衷心爱戴。他经常不畏严寒,风雨不误地奔走于各族部落间,为民排忧解难,解开了部族间的许多积怨,制服了那些仗势欺人的恶霸,扶弱济贫,惩治了当地不少的坐地虎、白眼狼、黑狮子、没牙虎等,给这片荒僻的土地带来了安宁。

对于朝廷流放到边地的流人,萨布素与巴海、安珠瑚等人对他们持宽大、安抚的态度,前事不究,以客人相待,当成传播汉文化、生产技术的老师,多多关照,当地人与流人互相关心,互相学习,使宁古塔在文化、教育、科学等方面得已发展,使这里充满了勃勃生机。

萨布素到了晚年,仍然一如既往地关心各祖本百姓的疾苦。嫩江水患频仍,灾区百姓忍饥挨饿,啼饥号寒,萨布素冒着风险,为民请命,诚言奏请皇上开恩,开仓赈济,最终疏文得允,予以救灾,民生得安,万众欢腾!人人竖起大拇指,由衷感佩萨大人为民请命的胆识。为了百姓敢于硬着头皮求朝廷帮助,为了百姓宁愿肝脑涂地,自己却一无所求。到了最后,受到朝廷奸佞小人的陷害而被罢官。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为了堵住嫩江的决口,与乡亲们一起,深夜苦战,筋疲力尽,口吐鲜血倒在了江堤上,于康熙四十八年初夏病逝于齐齐哈尔。这样一心为民的好将军,历史会永远记住他的,各族百姓会永远记住他的。

东北边疆的壮丽画卷

这部书可以堪称壮阔富饶的北疆地理长卷。我去过黑龙江省的许多地方,对祖国北疆的壮阔富饶感同身受。这里水网纵横,无比辽阔,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水利资源、野生动物资源、农业资源。就拿宁古塔来说吧,宁古塔山环水绕,土地肥沃,峰峦罗列,草深林密,自然条件优越,物产极为丰富,黑油油的土地宜于耕稼,农作物有大麦、小麦、燕麦、秫、黍、稷、高粱、荞麦、铃铛麦、大豆、红豆、苞米等,尤以稷子为最。每到春天,芍药花开,遍地如雪,百里飘香,甚是好看。群山起伏,林木参天,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掠来窜去。动物有黑熊、虎、棕熊、猂大猂、鹿、野猪、狗獾、猞猁狲、貉子、豹子、狸猫、狐狸、蜜狗等,飞禽有大雁、天鹅、雕、仙鹤、飞龙、沙半斤。还有水獭、飞鼠、紫貂以及各种蟒蛇,其中以貂皮为世人宝重,真可谓‘东瀛物产富难详,美毳尤称豹鼠良。’宁古塔河流遍布,鱼类品种繁多,以细鳞鱼、鲟鳇鱼最为著名,其他有鲤鱼、鲫鱼、狗鱼、草根鱼、鲢鱼等。人们以捕鱼为乐,或钓或网,或以叉或以枪,每出必车载而归。还有能取出大量珍珠的淡水蚌,所产东珠,极为珍贵。

这部书又是浓郁古朴的满族风情画卷。书中兴致盎然地讲述了满族生孩子的古俗,供骏马,铺花草、香枝儿、野药,做长寿袋,用百售皮做马那干,新生儿第九天的常祭祀,讲述得非常详细。满族新婚大礼,萨布素与巴海结交兄弟的礼仪,满族成丁礼,传剑大礼,清明寒食节,林中人的习俗,渔猎习俗等等,这些浓郁的山林民族古风,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此书还是清初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诸如官员觐见皇上的礼节,清代的职官与其相应的官服及顶带,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在东北的征战,乌拉领地的分封,宁古塔衙门的发展,黑龙江将军的设立,黑龙江广袤边疆各族百姓的状况,特别是索伦部和东海窝集部遭沙俄抢掠蹂躏的情景,以及被流放的流人生活情况等等,对三百多年前的社会状况都作了一一展示。

我们感谢把这部乌勒本传承下来的爱辉满族富察氏家族,感谢说部丛书编委会,感谢当今的盛世能把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整理出来面世,给读者提供这样流传270多年的文化瑰宝。可以说,它是北方文化宝匣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随着时日它将越发显示出它的灿烂光彩。





 


TAG: 萨布 高翔 雄鹰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