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抢注“端午祭”对中国保护文化遗产的启示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3-20 15:53:52 / 个人分类:民俗问题
近几年来,我们的邻邦韩国,时不时传来抢注中国文化遗产的消息,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影响,给两国的关系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这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韩国将江陵端午祭申遗事件”。事情起因最初源于韩国《江原道日报》的一篇报道,在报道中称:韩国准备将“江陵端午祭”以韩国的名义,于2005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号发起冲击。韩国将申报‘端午节’作为本国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这一消息一经公布,便引发了中韩学界的一片争论。就“申遗”的是“端午祭”还是“端午节”?“端午节”与“江陵端午祭”是否是一回事?两者之间又有何区别?这对中国又有何影响?等诸多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尽管负责“申遗”项目的韩国文化财厅在接受中国《晨报》采访时反复强调:“韩国的确有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但是申请的绝对不是端午节,而是江陵端午祭期间举行的别具特色的一系列活动。”但却不能平息中国学界对本国文化遗产遭到其他国家抢注的愤慨!那么,我们的文化遗产是否真的遭到抢注?如果是,我们该如何补救?如果不是,又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撰文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韩国“申遗”活动与中国学界的诸多争端
⑴韩国认为:“申遗”的是端午祭而非端午节
韩国文化财厅申遗项目出台后,便遭到了中国学界的一致抗议,此时,该厅情报科工作人员刘勤植出面解释说:“根本不存在韩国申报‘端午节’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事,韩国申遗的是‘江陵端午祭’”刘勤植进一步向笔者解释说,“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
上海外国语大学
事实上,对于端午节,现在韩国的年轻人基本上不太了解。城市里的人也基本不过端午节。在农村,这个节日的气氛要浓厚许多。为了庆祝这一节日,男子会在那一天摔跤,女子则会荡秋千,而且她们还会用菖蒲水洗头。原来端午节是国家公休日,后来因为公休日太多而被取消了。
⑵“端午节”与“端午祭”是一回事吗
对于端午节和端午祭,刘勤植表示说:“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我无法确切地说出,但是两者还是不同的。端午节是一个节日,也就是
但是,复旦大学文博系民俗学研究者胡志祥副教授却有不同看法:他认为‘端午节’和‘端午祭’并没有本质区别。文化包括核心部分和影响部分,在传播过程中总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在这期间,往往是核心部分保留了下来。端午节在中国本来就是祭祀活动,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核心部分就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
⑶韩国“申遗”后中国还能否申请
复旦大学胡志祥副教授认为“如果韩国此次‘申遗’成功,那么中国再就端午节要成功‘申遗’就比较困难了。”中国应同时加紧表明态度,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否则就非常遗憾了。
但是75岁的辽宁大学退休教授乌丙安则表示,他国申报了,我们还可申报,即使联合国批准了,我们也可以。此前,他曾经为此事专门给国家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发了一份急件,呼吁重视民间文化的保护。
⑷韩国“申遗”成功可能性有多大
如果“申遗”,韩国成功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一个项目要成为非物质类的世界遗产,必须符合3个条件,即历史价值性、完整性、真实性。韩国从上世纪60年代起即将此项目列入国家级重要遗产,并且与韩国的文化内涵相融合,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因此许多专家认为韩国在“申遗”问题上胜算很大;当然也有部分专家认为,韩国向联合国申遗,必须体现其过端午节的原创性和单一性。但端午节发源于中国,并有悠久的历史积淀,在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其它国家申遗成功的可能性十分小。
二、还原真实的“韩国江陵端午祭”
所谓“江陵端午祭”是指在韩国江原道江陵市举办的以端午祭祀为内容的重要民俗活动,祀期从为
江陵端午祭的确是东亚“汉字文化圈”有趣的文化现象。以节日习俗而言,端午节毋庸置疑发源地在中国,只是在长期的流传和国际交流中,它被中国周边的国家和民族所吸纳、所接受,并置于自己的文化土壤之中,形成具有韩国民族特色的节日习俗。如果追述韩国江陵端午祭的原型,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仍是不容置疑的。在韩国的许多典籍中都记载了对“端午”的解释,这种解释和中国人的观念是一样的。如韩国也称
江陵端午祭是现在韩国保存比较完整的传统节日习俗之一。原来在韩国许多地区都有端午习俗,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渐渐消失了,唯独江陵地区完整地保存着。在江陵地区,端午祭有着繁琐的祭祀仪式。如果从迎神的“前夜祭”算起,一般要举行五个昼夜;如果从“山神祭”算起到送神止,时间长达20多天;如果从“谨酿神酒”算起,则长达一个月的时间。江陵端午祭的程序是从酿制神酒开始的。
韩国江陵端午祭是一项大型的庆祝活动,它以端午节为契机,紧密结合了韩国民众信仰和农时活动。有别于中国端午节的是,它以韩民族自己的方式,结合韩国民众的需要和审美观,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它的祭仪,无论是“儒教祭仪”还是“巫祭”,都保持了原生状态。这种原生形态正是端午祭历史价值、文化史价值和美学价值之所在,是被列为韩国国家指定的无形文化遗产的根本所在。但是民俗文化是不断变化的,随着时代的前进,有许多新的内容自然会补充进来,这一点在江陵端午祭中也表现得十分明显。江陵端午祭的组织者十分明确“人为明天而活着,热切的渴望与理想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作为民俗活动,每年的端午祭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尽可能安排增加新的活动项目。正如江陵市长所说的“如同人有家乡,文化来源于民俗;正如家乡有情,民俗这一多样性的根源,必须受到尊重”,他们相信“最地区性的才是最全球性的”,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生活的需要。
三、江陵端午祭的独特祭祀方式
江陵端午祭的文化基础是韩国的传统信仰,其中萨满教(韩国称巫教)信仰是最突出的特点。现在这个节日的仪式表演主要有三类:祭祀仪式表演、巫堂(萨满)表演、面具戏剧表演。它们是最鲜明的,也是被广泛接受的江陵端午节祭祀活动的文化特征。这个活动从山神祭祀开始,以驱赶魔鬼的活动结束,其中还有各式各样的仪式活动,如有萨满表演的山神祭祀。山神祭祀结束时,参与者要在江陵举着牌匾和作为神灵栖息的树游行。五月初七晚上有送神仪式和驱鬼,其中牌匾、纸花都被烧掉,送往神灵居住的地方。人们向神灵鞠躬,向他们祈祷富有和运气。这些活动是在不断吸收民间传说、佛教和儒家因素下积累而成的。江陵端午祭的核心是巫堂祭祀,它主要为巫舞表演,韩国学者认为,这些表演是把民间传说带入现实世界的一个渠道。
江陵端午节祭祀是一个充满地方特色的节日活动,这一点仅从萨满祭祀仪式同其他地区此类文化现象的比较上,就可见一斑。在江陵端午祭的萨满(韩国称巫堂)祭祀仪式中,这里的萨满与首尔、仁川的很不同。其一,供祀方式不同。这里只有神灵牌位,上写大关岭国师城隍之神位、大关岭国师女城隍之神位。神位上其余的部分就是鲜花。而首尔、仁川地区没有神位,都是神灵画像,鲜花也不摆放在神灵位置上。其二,仪式形式不同。首尔、仁川的仪式是降神形式,每个表演者都有萨满祭祀对象前来附体于祭祀者的各种表演。这里的萨满一般不降神,只是表演歌舞。有的甚至就是唱传统民歌。其三,服装不一样。在这里一般的萨满由于不降神,并不经常换服装。在首尔、仁川的萨满,换服装就等于更换神灵身份一样,换言之,神灵不同是通过服装替换来表现的。在江陵基本没有了这个形式,服装基本不变。同时这里的萨满还头戴白花,表示巫女的身份。其四,主要萨满的巫术技术不一样。江陵端午祭的主要萨满降神时是用嘴咬盆,盆是在一个装着神具的架子中央。因此整个架子都被她咬起,力量很大。然后帮手们从架子中撤出盆,萨满仍旧咬着它不放。一个巫女与她对唱,反复询问各种事情。表演昏迷状态的萨满应答着,观众不断往她叼着的盆中送钱,祈祷。这是整个仪式最热闹的情景。而首尔、仁川的萨满有踩铡刀表演,这里没有此类表演。其五,观众祈求萨满帮助的形式不一样。首尔、仁川的观众是交钱上香、叩头;这里是交钱烧纸。萨满把燃火的纸片上扬,最后变成灰片高高飞扬,以示吉祥。
四、韩国“申遗”对我国保护文化遗产的启示
这自然让人想起前2004年韩国申请端午节为世界文化遗产在国内引起的强烈反响。
事实上,韩国令中国人震惊的“申遗”举动并非横空出世,它的文化遗产保护从1962年就开始了。正是在该国经济开始起飞的1962年,韩国颁布了韩国的第一部文化遗产保护法《文化财保护法》,明确提出了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也就是说,被韩国人津津乐道的经济增长期——“汉江奇迹”(1962-1980,人均GDP由87美元增加到1510美元)的开始,就伴随者对自身民族文化传承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觉醒。早在1967年,江陵端午祭就成为了韩国的国家文化遗产,被定为第十三号无形文化遗产国宝,而2005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则是在所谓全球化的时代,在其成为经济强国之后,昭示其文化实力(软实力)的动作。
其实韩国的这种觉醒也是跟其邻国相对比而产生的。享誉世界的韩国泡菜,当年就是由日本人率先推向国际市场的,而这引起了韩国人当时痛心疾首的大规模反思,随后便加大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再看看日本,1950日本的《文化财保护法》,其意义实际上是强调文化遗产的精神文化层面的意义。其实,日本的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跨越百年的系统工程。日本早在1871年,即其现代化的初始阶段,就制订了第一部有关文化财保存的条例《古器旧物保存法》。随后,在1897年和1929年政府又分别颁布了《古社寺保存法》和《国宝保存法》。由此看来,这种文化遗产的保护传统也是伴随者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并且一如既往。
国际视野能够让我们看到我们需要加强的地方。实际上,根本的问题在于经济崛起的中国在二十一世纪是否有意识、有信心和有能力传续自身的文明,打造利于国家发展的软实力。在中国融入全球化、与国际接轨的时候,如何承继自身的文明传统从来就是一项重要课题,而其中,中国能否产生健康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则相当关键。
从韩国和日本这两个亚洲现代化进行得较好的国家来看,现代化本身就伴随着对自身文明传统的不断确认和自我认定,而并不一定就是对自身传统的无条件全盘否定。实际上,整个20世纪,中国都是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走过来的,而21世纪我们需要加强的,恰如有论者所言,乃是重新对自身文明进行肯认,对民族体的自我意识进行张扬。而在具体的层面,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文化遗产的保护。其实,无形的文化遗产比有形的文物遗址更难保护,而对后者的保护本身也是为保护无形之物,即保护整个文明本身,在这个意义上看,诸如节日、民歌等“非物质遗产”的保护,确实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文明的复兴问题。
相关阅读:
- 中国教育社会学恢复重建的奠基之作 (anping, 2008-12-25)
- “直在其中”的启示 (刘道超, 2009-3-16)
- 乌丙安:中国有25个民族过清明节 扫墓踏青是基本主题 (乌丙安, 2009-3-18)
- 韩国江陵端午祭与巫堂降神祭的比较 (孙炜冉, 2009-3-19)
- 浅谈中国北方萨满教信仰民族的“天神”崇拜现象 (孙炜冉, 2009-3-19)
- 萨满教文化遗产保护 (孙炜冉, 2009-3-19)
- 集安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孙炜冉, 2009-3-19)
- 集安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二) (孙炜冉, 2009-3-19)
- 集安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三) (孙炜冉, 2009-3-19)
- 冯骥才:文化遗产的产业开发要通过专家审定 (admin, 2009-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