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安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三)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3-19 09:04:00 / 个人分类:高句丽漫谈
曹魏正始五年,因高句丽东川王侵扰辽东西安平,派遣幽州刺史毋丘俭率兵征讨高句丽,初战于梁口,高句丽王败走,幽州军队直追至赤见岘(今麻线乡板岔岭一带),“束马悬车,以登丸都”,并刻石纪功。母丘俭纪功碑1904年(光绪30年)出土于板岔岭西北天桥沟的山坡上。碑文所记正是母丘俭征高句丽破丸都山城的史实。
公元342年,高句丽第十六代王故国原王重修丸都城,并移都于此。不久,燕王慕容皇光率军攻陷高句丽,焚毁丸都城宫殿而去。故国原王以为难能修复,再迁回平原城。从此,丸都城使逐步衰落下去。
丸都山城环山为屏,山腹为宫,谷口为门,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念。山城防御坚固,城内却又宽敞自如,环境优美,使建筑、军事、生活、生产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首创了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的口簸箕形山城的建筑模式。这种因地制宜的创造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高句丽民族建筑才华、筑城理念的充分展示,高句丽在丸都山城营造方面的奇思妙想,使其成为中世纪都城建筑的杰出范例。
(10)洞沟古墓群
洞沟古墓群可分为石墓与土墓两类。石墓有积石墓、方坛积石墓、方坛阶梯积石墓、方坛阶梯石墓。其中,积石墓现今保存下来的有1700余座,约占整个古墓的四分之一。在整个墓群中最为雄伟壮观的便是公元4世纪中叶高句丽的王陵以及显臣之墓,它们均是方坛阶梯积石墓,现存的有400座。千秋墓是石墓之最,它边长
公元5世纪后,建筑庞大,耗财伤民的石筑墓室逐渐被构筑精巧的土墓所替代。高句丽民族素有厚葬的习俗,因此这些古墓群中均藏有大量的古代文物。现已挖掘出的有价值的葬藏文物就有数千件。
①洞沟第十二号墓
②舞俑墓
(11)关马山城
关马山城位于集安西北53.
关马山城是高句丽北道上的一处要塞,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阻止西晋慕容军队北伐的战争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晋咸康8年(公元342年)10月,建威将军慕容翰向慕容建议, 出师伐高句丽。
十—月,慕容亲自率兵四万从南道进攻高句丽, 以慕容翰、慕荣霸为前锋, 另外派遣长史王寓等率兵,—万五千从北道进军高句丽。 高句丽王钊把北道作为防守重点, 派其弟武率精兵五万拒守, 而自己只带很少的兵力, 依恃天险防御南道。 结果: 在慕容四万大军的猛烈攻击之下, 高句丽王钊卫南道的军队全线崩溃,高句丽王单骑逃窜,慕容氏大军乘胜追击,迅速攻入丸都山城。高句丽王母妻皆被俘获, 慕容率军“发钊父乙弗利墓, 载其尸,收其储库累世之宝, 虏男女五万余口, 烧其宫室, 毁丸都城而还” (见《资治通鉴》卷97,成帝成康8年, 1976年中华书局校点本。 )
这场战争中, 高句丽北道的联御情况, 关马山城当为都城附近第一要冲, 高句丽王钊之弟武率精兵五万在此拒守,取得了重大胜利。 高句丽王钊单骑败走,亦当退入关马山城。 因此, 慕容虽毁丸都, 却不敢久留, 惟恐高句丽王钊及其弟武北劲兵袭其后路。战后,高句丽王钊依靠北道戍兵五万余人, 收拾南道败兵及逃避战乱的百姓返回洞沟平原,修复都城, 重建家园。
(12)霸王朝山城
在通往这里的南北二道上,高句丽还修筑了霸王朝山城、望坡岭关隘和关马墙山城,以扼守通道,护卫都城。
该地有南北二道:南道沿新开河,登板岔岭,盘旋而下,险狭难行;北道越老爷岭,沿苇沙河,比较平阔。高句丽筑关马墙山城,控扼北道。关马墙山城遗址在集安镇西北
(13)国东大穴
集安地处长白山区,在第三世纪中期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中,形成了许多高山、深谷、玄武岩台地和喀斯特岩洞。古代的人们经常生活在岩洞里,躲避风雨和野兽的侵袭……自然而然,人们对岩洞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以至成为后来高句丽人顶礼膜崇的偶象。
在集安国内城东17公里处,有一溶岩洞, 此洞进深
“隧神”是高句丽人把隧穴奉若神明加以崇拜,祭祀的表现。根据大穴在国内城之东, 且是隧穴, 交通方便,环境幽雅等特点,确认此“通天洞”即为高句丽时代的重要祭址“国东大穴”。
每年十月, 高句丽王率群臣到这里进行祭祀活动,迎隧神,“置木隧于神座”。今通天洞内略偏东南有——天然石台, 可能是当年置木隧的神座。
“国东大穴”的发现是高句丽考古的一个重要收获,对于研究高句丽民族祭祀、信仰,风俗等方面的情况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14)禹山石刻
在集安城北的禹山脚下, 有块石刻。 这件古代遗迹并不显眼。风吹日晒,已经有些断裂,从其附近出土的瓦当分析,这片石刻大约是东晋穆帝升平元年(公元357年)刻制。上面阴刻的人面像很逗人:桃形的大脸, 大眼直线的鼻、两半圆形的耳、突出的双乳和单线条的双臂,石像并不十分出奇, 头上那顶特大的菱形帽子分外显眼,有的说,这是道士帽子,有的讲这是古代守墓人的特殊装束,又有人说,这帽子是为祭典用的,但也有人认为,这帽子分明是环形接收天线,那两半圆的耳轮恰是接收的耳机。另外石刻人物耳上项上有许多圆点圆圈, 可能是星辰符号,而那人定是天外来客。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 集安在长白山余脉老岭附近, 当长白山火山喷发时,通天的烟柱火云,在地球外看,大约会格外分明,说不定外星人看到火光,特意来地球考察。这个石刻人面像就是古代集安人对天外来客的描绘。果真如此,这一石刻就具有非凡的意义了。不过,这人头上的装束到底是什么,仍然是个不解之谜。最近,据学者研究,是高句丽生殖崇拜的遗物,是母神的画像。 头顶是束髻, 圆圈、圆点是大如酸枣的璎珠。这裸身、丰乳的女王女像,是高句丽的母神像,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15)高句丽石柱
北距集安火车站0.5公里的村落中, —长条形洼地, 由此向南,是一片略高的缓平台地。石柱就矗立在这片台地偏北部。
石柱共两个, 呈东西向分列, 均方锥形,上窄下宽。两柱相距
在石柱偏西北
那么,这石柱到底是做什么用的?
有人认为,这组石柱可能是某一重要建筑之前的石阙,原在其上和左边可能有木质屋顶和子阙,今皆朽烂不存了。
阙之称谓始于战国, 而以东汉最为盛行。 中原的阙多石制亦有砖阙和土阙,除著名的“登封三阙”(即太室少室、启母阙)为祭祀堂殿所用以外,其余均为陵阙。 高句丽久与中原相通,这种礼俗已为其接受,并在文献中有相应记载,石柱附近广大的建筑遗址似乎证明了这一点。
还有人认为,在石柱北l公里余禹山直麓坡地上,有一组规模较大的墓葬, 即所谓“五盔坟”与“四盔坟”。这组墓葬封堆高大,排列有序, 主次分明,似为一处王室墓地。石柱做为其神道石阙了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另一观点认为,根据史籍记载,高句丽“多淫词”,并于“所居之左, 立太屋祭鬼神”,石柱及其附近的遗迹说明,这里是高句丽时期一处较重要的祭祀场所。
近期有学者认为,是高句丽氏族崇拜的艺术遗存,是石主和地母神。更有一些异想天开者,认为是天外来客的更神秘的坐标或别的什么。
(16)毋丘俭纪功碑
公元1906年,乡民筑路发现曹魏安邑侯平定高句丽反叛纪功。
碑系赭红色含石英粒岩石凿刻而成,发现时只残余全碑之左上角,表面光洁,碑阴亦作修琢。残长39厘米、宽30厘米、厚88.5厘米。汉字阴刻,可见7行47字, 另有三字虽残但可辨识,共得50字。其字体为隶书,遒劲古朴凿刻工拙。碑文如下:
第一行 正始三年高句丽反
第二行 督七牙门讨句丽五
第三行 复遗寇六年五月旋
第四行 讨寇将军魏乌丸单于口
第五行 威寇将军都亭侯
第六行 口行裨将军领玄
第七行 裨将军
《三国志·魏书。丘俭传》记载:“正始中,俭以高句丽数侵叛,督诸军步骑万人出玄菟,从诸道讨之。句丽王官将步骑二万人,进军沸流水上, 大战梁口,官连破走,俭遂束马悬车以登丸都,屠句丽所都,斩获首虏以千数。六年,复征之,官遂奔买沟。俭遣玄菟太守王颀追之,过活沮千有余里,至肃慎南界刻石纪功,刊丸都之山,铭不耐之城”,从上述记载来看,毋丘俭刻石纪功凡两处,此碑当为其一, 即“刊丸都之山”碑。
毋丘俭纪功碑发现之后, 引起当时学术界极大的重视。诸史家对碑文涉及史实、文意、历史地理及残字等颇多考证。其考释最精辟者,当首推王国维。
王氏在《观堂集林》一书中对毋丘俭纪功碑详加考证,订补阙文,修正顾文献记载之不确,基本读通了碑文。现择其考证后的碑文纂嫌如下:
正始三年高句丽反(以下阙毋丘俭衔名)
督七牙门讨句丽五年一无
复遗寇六年五月旋师
讨寇将军魏乌丸单于寇娄敦
威寇将军都亨侯
行裨将军领夫菟太守王颀
行裨将军
以下阙文, 大概当时随毋丘俭东征的乐浪太守刘茂, 带方太守弓遵等渚将衔名。又考是役乃四年会师,五年出兵,六年旋师而无复遗。至此,碑文大意已通。
毋丘俭纪功碑的发现, 证明《三国志·高句丽传》所记正始五年毋丘俭讨高句丽是确有其事的, 而与同书毋丘俭传记载的“六年, 复征之”实为同一事件的继续,应依碑文改正为正始五年出兵,六年班师。它书转抄之误亦因此得以明了。
毋丘俭,魏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闻喜)人,魏明帝时官至尚书郎,后任荆州刺史、 幽州刺史, 因平定公孙渊反叛有功, 封安邑侯。正始五年(公元二四四年)率军伐高句丽, 大胜而归。后又任镇南将军、镇东将军。 (正元二五五年)为高贵乡公曹髦所杀。
(17)环纹墓
角抵墓
该墓是一座封土石室墓,截尖方锥形封丘。封土直径约
(18)麻线墓区2100墓
(19)马槽墓
南墓室后壁通壁绘一屋宇,屋宇内夫妻对坐,周围是奴仆、侍女等人物。屋宇上方绘红黑相间的七朵正视莲花。左右两壁绘礼辇图,前壁室门两侧绘舞乐图及守门犬。甬道右侧耳室后壁与左壁绘马厩图,上拴红、黄、青马3匹,十分神骏。甬道左侧耳室后壁绘作画图,甬道两壁绘狩猎图。
北墓室主壁绘夫妻对坐图。右壁绘狩猎图,左壁绘武士斩俘图,为高句丽壁画中所仅见
(20)千秋墓
千秋墓为方坛阶梯石室墓,近正方形,边长60.5~71米,残高
(21)冉牟墓
(22)四神墓
(23)五盔坟4号墓
(24)禹山墓区992号墓
(25)人面刻石
五、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
⑴盗墓与“遗产保护”
集安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高句丽古墓群,在长达400多年的高句丽建都史中留下近万座古墓群,现存的古墓仍有7927座。其中,“三室墓”是集安市洞沟古墓群中著名古墓之一,墓内壁画为公元四世纪的作品,是研究高句丽民族生活、风俗信仰、艺术等方面最生动的资料,1961年被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川一号墓”是集安市长川古墓群中最高大的古墓之一,墓内所绘壁画内容丰富,色彩鲜艳,构图紧凑,展现了高句丽社会生活风貌,1981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晋升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秋,韩享国、金权红找到韩享国及其胞兄韩昌国,并决定盗掘三室墓。1997年秋至1998年4月,韩享国、金权红、韩昌国共五次进入高句丽古墓中三室墓,盗得墓内壁画出行图、青龙图、白虎图、玄武图,并造成攻城图、凤鹿图、牛首人图、托梁力士图部分毁坏。韩享国、崔镇先后三次到沈阳市将所盗壁画全部卖给韩国人李万植,获赃款人民币55万元。2000年6月,金权红、崔镇又预谋盗取长川一号墓壁画,仍由崔镇联系销赃。同年7月3日夜,金权红伙同崔文龙、孙莫河携带金权红准备的作案工具窜至长川一号墓,将墓内抚琴舞乐图、飞凤图、供养人图、百戏图盗走,造成麒麟图毁坏。2000年7月,韩昌国找到同案犯金晶信二进三室墓,盗走部分墓内武士图、玄武图、青龙图。此后二人销赃未果,壁画被金晶信藏匿于住处,案发后被缴回。据了解,部分被盗毁的壁画现在只余下一份摹本存于吉林省博物馆内。据介绍,直到中国的一些专家出访韩国,发现这些精美的壁画藏在韩国博物馆里,查问之下才知道集安的壁画被盗了。
②文物保护遭遇经费瓶颈
长
集安市另一个突出问题是用于文物保护的人员和经费相对较少,派出所专门负责文物保护的也只有几名干警,难免顾此失彼。
一位居民说:“我小时候经常在古墓边玩,五盔坟就是因为像巨大的头盔才得名的,小时候谁也想不到这些大坟里面有那么好看的壁画,更想不到这里会申报世界遗产什么的。”
吉林省一位文物工作者此前在谈到集安盗墓时曾介绍说,经费不足是困扰当前文物保护工作的难题。该省2/3以上的基层文物管理所没有活动经费,连出门开会都没法报销,更不要提用于文物保护和研究的经费了。这位文物工作者说,集安盗墓案件的发生,也说明《文物保护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不够。该案的盗墓者被审判之后曾表示,知道盗墓是犯罪,但是不知道是这么重的罪。盗墓者都是当地的农民和工人,他们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铤而走险,对盗墓的后果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③“遗产”驱逐下的居民生活
吉林省文化厅厅长周维杰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高句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作为地方的文化工作者,除了光荣感与责任感,更有一种保护的义务感,“因为申报遗产不容易,保护遗产更不容易”。
为保护高句丽历史文化遗产,吉林省在2002年启动了《高句丽王城王陵与贵族墓葬地保护规划(2002-2020)》。这份规划共划定了包括国内城、丸都山城在内的两个高句丽都城、12座王陵与好太王碑等两处附属建筑、27座贵族墓葬的43处保护区。规划称:“集安是一处山多地少的县级城市,高句丽遗产的分布范围几乎与近1/3的地方居民生产或生活用地迭合,……致使保护遗产与城市发展构成了密不可分的关联。”这表明,如果集安所有的高句丽遗址都圈地保护,这个古城绝大多数居民的生活状态势必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样的改变正在发生:将军坟、好太王陵、五盔坟等王陵和贵族墓葬保护区,周边与古迹不和谐的建筑物以及民居已全部被拆除,并改造为绿地。
原来的市政府办公大楼所在地因在高句丽第二个都城“国内城”遗址上,去年3月,集安市政府部门带头从办公大楼迁出,原址建为高句丽遗址公园,考古工作者在那里发现了一座大型的宫殿遗址。随后,1150户居民,加上51家机关、工厂、学校和商店,共计4145人,搬出了总面积达10.89万平方米的一期环境整治区,使高句丽古迹不再受人为活动的干扰。这样大规模的拆迁与城市整容工程,在集安历史上是空前的。
相关阅读:
- 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现代语境下的春节习俗意义 (xiaofang, 2009-1-31)
- 给民国黄泥屋一个文化遗产身份 (silver, 2009-2-15)
- 地戏课题 (qinfazhong, 2009-3-03)
- [冯骥才]文化遗产的产业开发该由谁说了算 (放牛班的课堂, 2009-3-12)
- [李晓林]满族说部:到哪里去找“金子一样的嘴” (高荷红, 2009-3-14)
- 萨满教文化遗产保护 (孙炜冉, 2009-3-19)
- 集安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孙炜冉, 2009-3-19)
- 集安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二) (孙炜冉, 2009-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