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主会:游神祝福庙会
——鄂东南大冶果城里土主会的调查
柯 小 杰
鄂东南大冶的果城里,山民们每年春天都要欢渡一次土主会,这是一种游神祝福庙会习俗。笔者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每年到时跟踪调查,先后发表了论文《果城里土主会的娱乐功能》、《太平军——民间保护神》、《果城里的印子粑》、民俗专题片《果城里的印子粑》等。现将二十年来调查到的土主会民俗资料报告如下:
一、土主会基本情况
果城里位于湖北省东南部的大冶市境内,土主会,又名菩萨会、接土主老爷。该庙会主要流传在果城里的二百多个村庄,是当地重要的娱神娱人盛典,也是一个传统节日。主要活动是游神祝福。每年农历二月十八,山民们把两尊红脸红袍的土主菩萨抬下山——土主下天,绕果城里所有村庄游一周,三月初三送上山——土主升天,历时半个月。游村日程有着惯定的顺序,有一首民谣予以了概括:“十八郑十八,十九盛天久,二十到殷祖,二十一,水口歇,二十二,徐胜郑、张海一笔直,二十三,畈中间,二十四,查和泗,······”。由此村到彼村,走的均为“之”字路,锣鼓喧天,铳炮齐鸣,人山人海,好不壮观,村村都要举行祭典。每到一村,一般停留一个多小时,最长的停留一天,各家各户用印子粑堆粑山供奉,同时,由各家各户出粑,堆公粑山。历史上最高的粑山,曾高达丈余。全村的大小粑山均以公粑山为中心,摆在宗堂内大厅中,供奉土主菩萨。供品还有鸡、鱼、肉等。人们祈求土主菩萨保佑来年农业丰收,岁岁平安。还有婆婆领着儿媳妇跪拜土主,祈求添子添福,烧香还愿······,还愿在这里主要是给土主菩萨一件红袍子。祭拜结束,将印子粑馈赠给亲友。晚上,土主菩萨在哪个村子,晚饭后,该村的男女老少都聚集在正堂,观看“架菩萨”,并大声齐呼“哦火”以助兴,常常闹到深夜还不愿离去。这些就是土主会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
二、土主会的起源和性质
土地会是怎样产生的呢?在果城里有很多美丽的传说,现选录两篇如下:
(一)
相传,唐代有个叫王明玉的文人,他做知县时,为官清正,替民作主,惩恶扬善,深受民众爱戴。晚年因为一盲女伸张正义,触犯了豪富,得罪了上司,被削职为民。他含愤来到果城里的尖山殿出家,后来为了给一个小女孩治病,他在岩山的悬崖上采药,不幸摔死,摔得满身都被鲜血染红了。
山民们为了纪念他,垒了坟,称为“土主坟”,并建有“土主庙”,雕有红色塑像,全身披着红袍子。每年在农历二月十八日至三月初三,抬着土主菩萨,用精制的印子粑来逐村受祭。这样年复一年,久而久之,成了果城里山民的古老节日。同时,还有唱戏、说书、玩戏法、踩高跷等民间文艺活动,因而又称“菩萨会”、“土主会”。
(二)
传说,土主菩萨本姓王,名文蔚,江西人氏,是南唐时代的一个银青光禄大夫。他在朝中做官,得知果城里闹旱灾,颗粒无收,民不聊生,便将实情上奏皇上,皇上派他前来视察。王文蔚刚直不阿,同情人民疾苦,开仓救济灾民,而得罪了地方官吏,这些官吏联名向上诬告,皇上偏听偏信,以“私动国库,欺君之罪”处以极刑,将王文蔚倒悬着,身躯锯成两片,鲜血横流,全身染红。果城里的人民为了纪念他,自动筹资在最高的尖山建庙设坛,供祀香火,称之为“土主菩萨”。每年在农历二月十八日至三月初三,请来土主菩萨,用白米制成的印子粑,堆粑山予以供奉。在这期间,还有着丰富的民间集会活动,土主菩萨是用木雕的两尊偶像,红脸红袍,象征着死时的景象。
以上两个传说,虽然不完全一致,但是叙述的内容大致相同,讲的都是一个为民请命,关心民众疾苦,而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人民怀念他,每年举行一次祭祀盛典。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集祭神——土主菩萨、娱乐等文化活动于一身的传统节日。
果城里的土主会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崇拜呢?
我们从上述传说和民俗文化活动中不难看出,土主会的崇拜,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对英雄的崇拜转化为对神的崇拜,是一种比较古老的原始信仰,土主菩萨可说是地区性的土地神。
三、土主会民俗文化活动的社会功能
土主会的民俗文化活动与其他民俗一样,亦有其独自的社会功能。
供品“印子粑”是优秀的民间美术工艺品。其制作者主要是农村妇女,她们既是贤妻良母,还是富有聪明才智的民间艺术家。“印子粑”的制作要一清二白三酥,十分考究,以稻米为主,兑进适量的糯米,这些米都是“米芯子”,用碓舂成粉,加清甜的山泉水揉和后,用“粑模”印成粑,蒸熟即可;如若堆粑山则要趁热堆,冷却后不易堆成。“粑模”上刻有花卉,禽兽等各类图案,粑面上的花、鸟、鸡、鱼、龙、凤、猪、牛、狮子等,形象十分逼真,堆成的粑山,晶荧透亮,给人以美的享受。“印子粑”的工艺,图案等,在历史的流传过程中,人们不断地根据自己的审美观改造它,赋予它新的内容,体现出无名艺术家们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
“架菩萨”,是游艺民俗的反映,是原始的民间舞蹈,为山民们喜闻乐见的娱乐艺术和锻炼身体的活动之一。“架菩萨”,先用两根长杠子夹绑住土主菩萨,杠子两端用粗绳索系好,绳子中间各绑一根短杠子,然后由四位身强体壮的汉子,前后各两人面对面地抬着,向左、向右各横走两步半,两手同时扳动两根大杠子翻动菩萨。旁边站有一人,手提大铜锣,使劲敲打,节奏愈打愈快,菩萨翻得越来越快,大家齐呼“哦火”!场面极为热烈,“架菩萨”的娱乐功能显而易见,“架菩萨”是锻炼人们体质、发扬尚武精神、启迪人们智慧、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有益的游艺项目,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从而使它千年流传,经久不衰。
土主会时间,正是春耕即将开始之际,而果城里又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方,故土主会的民俗文化活动还具有祈求农业丰收的功能。另外,土主会民俗活动还具有祈求人丁兴旺、繁衍子孙的功能。
四、土主会民俗庙会的发展导向
土主会的民俗庙会活动有着诸多的积极内容,亦有着封建迷信的消极内容,我们对其发展应该持何种态度呢?
笔者认为,我们应该进行正确的引导,要象大禹治水那样,采取疏导的方式,顺应民俗心理,不能进行硬性的堵塞。土主会民俗是在漫长的传承中而积淀的民俗生活,由于年复一年的循环往复,形成了很强的心理意识——一种地域性的民俗心理定势。“民俗心理是观念的、愿望的,要变革它时必然要注意民众的感情问题。”①所以,我们对土主会的民俗文化活动的变革,只能疏导,不能差强人意,采取行政措施,事实亦予以了证明:文化大革命期间,当地政府曾三令五申,严格禁止接土主菩萨的活动,并且把菩萨也砸了。但是,每年只要时间一到,这一带的人们就做印子粑、堆粑山,没有菩萨就在自家门前,鞭炮一放,磕头作揖,山民们的心中装有菩萨——土主。这还说明民俗生活形式,随时都可以因条件的不同采取复杂或简单的形式,形式上的变易并不影响已形成的民俗心理。
我们不妨在进行正面教育时,指出封建迷信活动的危害,还可借助于这种民俗心理凝聚力,发挥其积极的一面,将其开拓为旅游资源。当地的党和政府加强领导;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提供游览参观的佳境,象“廊坊国际风等艺术节”那样,办成一个以“印子粑”和“架菩萨”为中心的,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节。而现实生活中,印子粑已经是民众喜欢的特色食品。既活跃了经济,又可消除其消极作用。对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陶冶人们的情操,增强民族自尊心,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等都会起到较好的作用。
① 陈华文:《民俗心理初探》(陈勤建编《当代中国民俗学》第106页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10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