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与湖北民间崇拜习俗关系撷谈
柯小杰
在我国浩瀚的古藉中,《山海经》堪称一部“奇书”,古今中外的学者对其评说纷纭。近年,徐显之先生在其《山海经探原》中开篇明义说:“《山海经》是一部最古的方志。”我赞成此说。本文拟从民俗学的角度来探讨一下《山海经》与湖北的几种崇拜习俗遗痕。湖北省如今仍然存在有许多崇拜的习俗遗痕,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其有着较丰富民俗内涵,其中还有些与《山海经》所载的崇拜习俗有某些内在的联系,诸如尊鸡崇鸟、崇枫、崇桃、崇竹、崇桑、忌桑等等。
一、崇鸟尊鸡,鸡断阴阳
湖北人的先民以鸟为图腾,鸟转为凤,而凤是远古的人们以现实生活中的山雉、鸡为雏形,以自己的审美观和想象力所熔铸成的神物。楚人视凤为先祖祝融的化身,将凤作为民族的象征来尊崇和钟爱。在《山海经》和湖北的有关习俗之反映,主要是体现在尊鸡的习俗上。楚人爱鸡崇鸡,又杀鸡吃鸡,并且在祭祀时离不开它。《山海经》的《山经》中言鸡处20有余,《海经》(含《荒经》)尚未谈及。《山海经》中的《中次八经》、《中次十二经》
所指的范围包括了湖北省现在的大部分地区:鄂西北,鄂东北.鄂东南地区。《中次九经》和《中次十一经》亦包括有部分地区。观其祭祀习俗均视鸡为主要祭祀用品,“其祠之:用一雄鸡,禳而勿杀!”(“禳而勿杀”,以鸡祭神,仅以活鸡陈之,象征而已)。其主要是以鸟为图腾:“其神状皆鸟身而人面”(《中次八经》)或。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中坎十二经》)。
时至今日,湖北各地依然可见上述遗风。鸡属阳,鬼属阴,公鸡在早晨啼鸣的时间为阴阳界限,鸣叫则日出鬼没,有鸡则无鬼。人们在宰鸡时,却又虔诚地祈祷它再生。湖北各地在杀鸡时都要念一首大同小异的歌诀:“鸡儿鸡儿你莫怪,凡间你是一碗菜,今天刜你来待客,明年你再来。”视鸡如人,认为鸡死后可投胎再生,并且忌说“杀,宰”,要说“刜”,谐‘福”音。杀鸡还有着特定的时同,一般是在上午,即12点以前,忌下午进笼时杀鸡,谓之关门鸡,于宗庭不利;杀鸡待客,有“为客杀鸡”之说;腊月二十八杀鸡,正月初一至十五忌杀鸡,这是楚人尊鸡崇鸟习俗在饮食方面的反映。这些显然与《山海经》中鸡为祭祀用的圣物之习俗,有着内在的联系。
鸡在湖北各地的祭祀习俗中,仍然有着特殊的职能。各地祭龙舟、点墓穴打醮都用雄鸡血。鄂东南的大冶、黄冈、阳新等地做屋祭粱时,离不开雄鸡和鸡血,还伴有《起梁彩文》:“金鸡合凤凰,凤凰喜舞金粱上,帮助贤东建华堂。雄鸡一只以血为祭.雄鸡者,雄鸡哥,雄鸡嘴短尾巴拖,此鸡不是凡间鸡,王母娘娘报晓鸡,头不高来尾不低,开口好似金鸡叫,落音好似凤凰鸣;金鸡叫也,凤凰鸣呀,状元打马转回程。(将公鸡抛过粱)一只金鸡飞过粱,荣华富贵永久长。”这表明鸡在民间是一种吉祥物,并且与凤凰相媲美,二者合二为一了。襄阳县过去祭灶时,以鸡作“灶马”,让灶王爷乘着它上天,借以确保它“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荫庇子民,这正是远古先民所期待的图腾作用之表现。
《山海经》的《海经》和《荒经》虽然没有记载鸡,却记载有凤凰及凤卵:“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大荒西经》)、“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凤皇卵,民食之,甘露民饮之,所欲自从也。为兽相与群居,在四蛇北,其人两手操卵而食之,而鸟居前导之”(《海外西经》)。这“表明在‘百兽相与群居’的时代,人们是经常可以吃到凤凰卵的。显然凤凰卵就是鸡蛋,也只能是鸡蛋。别的什么蛋能会这么多而易得呢?”(韩致中:《丰富多采的活化石——荆楚岁时民俗研究》)鸡、凤凰在《山海经》内可能是在不同地区的不同称呼。 鸡蛋在生活中也具有特殊的功能。结婚嫁妆的扁桶内必须放煮熟的红蛋,以讨吉祥,祈求多子多孙,小孩做满月离不开鸡蛋,还要吃剃头蛋:剃满月头时,理发师用煮熟的鸡蛋,在小孩的头上边理发边滚动,并要念《剃满月头谣》:“一滚天长地久,二滚长命百岁,三滚三元及第,四滚金玉满堂,五滚六滚双帽元顶,七滚八滚荣华到顶,九滚十滚头戴金顶。”然后将准备好的熟红鸡蛋分给亲友,据说小孩吃了不吵嘴、不打架。俗语“冇吃剃头蛋的”,是指两人的关系不好。由此可见,鸡蛋是食物,也是圣物。
再说鸡毛,在民间亦有神奇之作用:打清吉醮、请茅草神、端午划龙船船头孩子的头上、玩吉雀子的头上都离不开鸡毛,甚至战争年代带有鸡毛的信,是十万火急的信,等等。这不能不说是图腾作用的表现。
二.崇竹植竹,竹绕庭院
湖北乡村,到处可以看到这样的庭院,房屋旁多有竹林为屏障。民间认为:“苍苍翠竹绕身旁,堪笑其家好书堂,大出官僚小出富,儿孙个个姓名香。”这是当地传统的崇竹心的反映。人们以竹子茂盛与否,作为家道兴衰与否的象征。假如院内种植的竹子死了,就认为是很不吉利的,必须立即刨掉,或另栽新竹,否则,兆示家运破败,大凶大难。尤忌竹子开花,有“竹子开花,人要搬家”、“竹子开花,家破人亡”之说,相信竹子开花是饥馑或变乱的前兆,竹子茂盛,则人丁兴旺,家宅平安。这种崇竹植竹的习俗在鄂东南尤为明显。
鄂东南是盛产竹子的地方,《中次十二经》十五山,谈生产竹子的山就达六处。整个《山经》谈竹子的事,二十一起,而《中次十二经》一个地区几占三分之一,这都和今天的实际相符。在《山海经》时代,竹子亦为民族图腾,《大荒北经》:“丘方员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为舟。”因而崇竹是上古自然崇拜的余流。
正是由于崇竹,把竹子生长情况与人的命运相提并论:因而就出现了庭院种竹子有关习俗。在鄂东、鄂东南的大部分地区,栽竹子时,一般要把一个小孩子打哭,认为这样做家里定会出孝子。这一习俗大概是源于三国时《孟宗哭竹》的传说。孟宗为三国时吴国江夏人,少从南阳李肃学,以孝著称。相传,孟母嗜笋,时值冬天,笋尚未生,宗入林悲泣哀叹,笋乃为之生。以母丧,不顾禁令,弃官回家,故留下了“哭竹”的习俗。
竹子以其高沽品质而被推崇为民间传统的吉祥物。竹心空虚,以示谦虚美德,竹子四季常青不变色,因而也用来作为人意志不衰的象征、由此,人们广泛栽植,品赏托志。民间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吉祥图案,有很多是以竹子构成的,诸如:“松竹梅岁寒三友”,“五清图”、“竹梅双喜”、“华封三祝”等等即是。
竹子开花兆灾,实乃迷信。但是,竹子是靠地下茎无性繁殖的,唯临枯或水旱虫害肆虐时才开花。因此,如果对气候年景的预测,也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和一定的内在联系的。崇竹,在客观上保护了自然环境,竹林既增加了环境的优美,又可弥补地形的缺陷,使住处显示出紧凑宁静的田园情调。
三、视枫如神,村口栽枫树
湖北各地均对枫树非常崇拜,尤其是在鄂东南等地,每一个村庄几乎都少不了枫树,并且有的枫树有上百年的树龄了。它们大都是栽在村口、塘边,有道是“村村栽枫树,无枫不成村”,枫树成为民间传统的吉祥树。
传说神农炎帝之裔战神蚩尤,为炎帝复仇大战黄帝,“蚩尤为黄帝所得,械而杀之,已摘弃其械,化而为树也。”《山海经·大荒南经》有载:“有宋山者……,有木生山上,名日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谓枫木。”因而崇枫习俗,实质上是英雄崇拜的反映。在村口枫树的栽植,寓有战神蚩尤守护村宅,以保人丁平安之意。
在民间传统的吉祥画中,枫树常常与鹌鹑、菊花构成吉祥图案,“鹌”与“安”同音,而“菊”与“居”谐音,枫树在秋季落叶纷纷,一片火红,是赏秋佳景,“落叶”与“乐业”谐音,即寓意“安居乐业”,安于所居,乐于从业。
再就是这一带的方言“枫树”与“风水”谐音。这些是该地区居民在居住习俗中祈求好风水的一种表征,是风水观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反映。枫树正客观上给村落增添了景观。
四、桃兆福寿,避邪驱秽
桃在人们的心目中,平凡而珍奇,对它既崇拜,又有所畏惧。人们或以桃之美喻人:“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或以桃的形色赞人品德,“桃李不言,下自成溪”(《史记·李将军列传赞》)。或赋予它神奇的灵性,“桃树者,五行之精,压伏邪气,制百鬼也”(《荆楚岁时记》)等等,这些其实是远古时代人们对桃的原始图腾之反映,它有着本质的内涵。
《山海经·海外北经》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这里“邓林”即为桃林,也就是说桃林是夸父死后所弃的手杖转化而成的。夸父乃炎帝后裔,为炎帝复仇,在黄炎战争中助同属炎帝后裔蚩尤而攻黄帝,被黄帝所杀,“应龙(黄帝神龙)杀蚩尤与夸父”(《山海经·大荒东经》):“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山海经·大荒北经》),因此,他亦如蚩尤一样,被其族人神化,顶礼膜拜,甚至死后所弃之杖化为桃林,并奉为民族图腾。因而我们不难看出崇桃习俗之实质所在,就是英雄崇拜。
民间认为桃能治鬼,亦自有其本质的渊源,羿的传说,就是证明。《山海经·海内经》:“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此时,羿为天神。《淮南子·本经训》云:“尧乃使羿珠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聪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这里所说之羿已由天神交为除诸害的神性英雄。《山海经·海外经》亦记有羿与凿齿战斗之事:“羿与凿齿战于畴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虚东。羿持弓矣,凿齿持盾,一戈。”然而,这么一个除百害的英雄。羿死于桃棓。”许慎注曰“棓,大杖,以桃木为之,以击杀羿,由是以来,鬼畏桃也。”从这里我们亦可以看出崇桃,鬼畏桃,仍然是对英雄羿的崇拜。
正是源于上述诸种原因,就产生出了与之有关的崇桃习俗。
扎制桃弓柳箭,挂于门庭,以驱鬼治病,制桃符,饮桃汤,迎春纳福,以至于桃成为祈吉祥,求幸福,祝长寿的吉祥符:《蟠桃献寿》由桃树、仙人、寿桃组图,寓意祝福,寿诞,《鹤献蟠桃》由鹤、寿桃、祥云组图,寓意高寿无比等。俗信以为桃胶粘鬼,桃枝、桃花、桃实都是血红色的,妖魔鬼怪都愿意在树上住,故忌栽在院中,有“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院中不栽刽子手”之说,这里“刽子手”系指桃树。有的地方认为谁家种桃树,主邪灾多。也有说种桃树主逃荒要饭的,这里是因“逃”与“桃”谐音缘故。因此,桃树大都栽在村外山坡上。
五、崇桑忌桑,屋不停桑
桑树,在《山海经》时代为氏族图腾,被人们顶礼膜拜,现代它既为人们所喜爱,亦有所忌讳。湖北省在很早以前就是农桑区,乡村广泛栽植有桑树,至20世纪70年代仍然如此。 《山海经》言桑之处十四;而桐柏山至大别山地区独居其六。“欧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山海经·海外北经》),这是古代养蚕之族的图腾形象,妇女养蚕,自古已然。传说黄帝之妃嫘祖就是养蚕的能手。《史记》云:“黄帝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西陵即大别山之古称,后来嫘祖被尊奉为蚕桑之祖。“三桑无枝,在欧丝东,其木长百仞无枝”(《山海经·海外北经》),这是以无枝的桑树作为氏族图腾。桑树每当采叶后,本来就是可以无枝的,可能当时先民已经知道整枝的方法,或者把桑树皮当作编织的纤维,除春夏以外,总是不让它保持枝叶,所以叫无枝。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我的故乡鄂东南的大冶市保安镇有三大片桑树林,计有桑树2000余株,每年冬末进行大面积的剪枝,并将剪下的桑树枝剪成一断一断的,一般12一15cm长,然后扦插于土中,进行繁殖。在桑蚕蜕了一次皮后至吐丝前,也就是蚕食桑叶量最大之时,蚕农就一棵一棵树,整枝的捋桑叶,往往到蚕吐丝结茧后,桑树枝则光秃秃的,没有桑叶了。这与《山海经》所载之“无枝”绝非偶然的巧合。
湖北乡村有种植桑树的习俗,尤其是罗田.大别山地区几乎每家在田头,地边栽有几株桑树,它与枣子树一样,如若哪家没有栽桑树,总觉得不如人家。这或许与北魏至西周时行均田制时分给男子桑田的规定有关吧,北魏于男子初受田时,给桑田20亩,规定至少种桑50株.枣5株.榆3株。桑树几乎成了家乡的代名词了,《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桑和梓是古代家宅旁边常栽的树木,这里是说,见桑与梓,容易引起对父母的怀念。后来桑梓联在一起,用作故乡的代称。桑树虽然有的是栽在家宅旁,但是还有些禁忌。俗信以为“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院中不栽刽子手”,如果屋前栽桑后栽柳,就会丧(桑)失人口,留(柳)不住后代。在使用方面也有讲究:“屋不停桑,床不用楝”(京山),屋不停桑,是指桌子不能用桑木做;“头不顶桑,脚不踏槐”(孝感)。
在《山海经》时代人们崇拜桑树,这是由当时妇女在生产中的地位来决定的,女子是生产力中的主要因素。“欧丝之野,一女子跪据欧丝”为图腾是必然的。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妇女社会地位的改变,人们不再以其为图腾,至现在有关禁忌习俗的存在,主要是谐音的缘故,即“桑”与“丧”的谐音。
经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山海经》与湖北的几种崇拜习俗遗痕的内涵丰富,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涵不断地发生变化,尊鸡是崇鸟习俗之具体表现形式;崇枫、崇桃经历的,“神仙崇拜——英雄崇拜——植物崇拜”的转化过程,其实质还是人的崇拜;崇竹、桑树的禁忌是人们祈福习俗的心理反映,植物崇拜实质上是人的崇拜。